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语数量庞大,不少同学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仍觉得收效甚微。下面介绍几种正确理解成语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添加成分法 成语最大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因此,有些成语的意思不易让人明白甚至容易使人误解、误用。在理解这类成语时,我们不妨在它上面添上某些成分。如: 不可理喻—— —“理”和“喻”易误解为“理解”和“明白”,以致把它当作“不可思议”来使用。如果在它上面 添 上 词 语 ,变 为 “不 可(以)理 喻(之)”,那么它的正确含义“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就能很好地记住了。 巧夺天工…  相似文献   

2.
成语大多是由四个字构成的,但是,也有少数成语不是由四个字组成的,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一言,快马一鞭”等。判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是不是成语,主要从两方面看:一看它所表示的是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意义整体。如果是成语,则其意义就不是组成它的词的意义的简单相加,如“水深火热”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为“水很深,火很热”,它指的是人民生活处境极端艰难。如果不是成语,它所表示的意义则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科学文化”则可理解为是“科学”与“文化’两个词的意义相加。二看它能否调换或拆开。成语的结构是固定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成语来源久远,含义深刻,同学们觉得难以理解,更难以记忆,虽然下了大量工夫,但收效不大。究其原因,是学法欠佳。现介绍几种理解成语的技巧,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一、添加成分法成语最大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因此,有些成语的意思不易让人明白,以致让人误解、误用。在理解这类成语时,我们不妨在它上面添上某些成分。如:不可理喻———“理”和“喻”易误解为“理解”和“明白”,以致把它当作“不可思议”来使用。如果在它上面添上词语,变为“不可(以)理喻(之)”,那么它的正确含义“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态度蛮横,不讲道理”就很好地…  相似文献   

4.
语法,作为语言三要素之一,它的发展变化是缓慢的;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不过不象语音那样有规律,也不象词汇那样活跃罢了。如果不了解成语中保留的古汉语语法遗迹(或称为特征),就不会理解和掌握某些成语的结构特点以及由这种结构产生的某种修辞效果。例如,在一篇通讯中就用了“翻天覆地”这个成语: 短短三年时间,小王庄就发生了解放三十年来所没有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昔日的“光棍屯”变成了今日的幸福村。 如果只了解到这个成语是形容变化的巨大而彻底,却不了解其结构方式的特点,就很难体会到那种极其形象的修辞效果;如果能了解其结构上的特点,就会对其夸张兼比喻的修辞效果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古代汉语中,“翻”和“覆”都是不及物动词。这种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天”和“地”),就成了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天翻,使地覆”。不言而喻,这个“光棍屯”的变化再巨大、再彻底,也不会使老天翻过来、使大地倾覆过去。显然,这是一种夸张,也兼表比喻的意义。成语,在现代汉语中,是作为一种固定词组出现的,它具有单个词所不能比拟的效用,恐怕就是这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结构方式  相似文献   

5.
帽子溯源     
《今日中学生》2010,(7):76-77
帽子,现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然而,最初人们使用帽子并不是为了保暖和防护,而是作为一种装饰品。帽子在我国很早就发明了,成语“冠冕堂皇”的“冠”“冕”,指的就是帽子。“冠”,并不像今天的帽子把头顶全部盖住,它只有狭窄的冠梁,遮住头顶的一部分,两旁用丝带在领下打结固定。  相似文献   

6.
俄语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语言之一。它的高度的发展也体现在它的数量极为众多的同文(或近义)词和成语上面,例如仅意义指“内行、能手”的就有同义名词  相似文献   

7.
带“冠”的词 “冠”的原意是帽子,很多与“冠”相关的词,却延伸出了丰富的含义。请根据意思填写带“冠”字的词。  相似文献   

8.
准确识记现代汉字字形,必须注意这样一种语言现象:有些成语的组成部分恰好与现代汉语中的一些双音节词读音相同或相近,因此容易造成字形的误写。如:原型——原形毕露风声——谈笑风生附加——无以复加委屈——委曲求全事故——老于世故直言——仗义执言我们在识记字形时,一定要走出同音当同形同义的误区。这样的词,往往读音相同或相近,可字形不同,出现的语境不同,词义也不一样。我们可以采取“据义定形”的方法,通过比较,记住词义,这样就可以准确地识记字形。如:提名——金榜题名“提名”的意思是“在评选或选举前提出有当选可能的人或事物…  相似文献   

9.
1.在字词学习中学习“同义”成语对成语意思的把握和理解,往往来源于对字词的解释,而成语的字词中又包含着大量的古汉语义项,这些义项又有许多与课内字词构成同义的现象。我们在学习文言时,可适当地由课内实词引出成语进行横向迁移,纵向联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1)成语与常用实词在中学阶段,我们应该掌握和理解的文言常用实词和次常用实词就有三百多个,这些实词及义项绝大部分都可以折射于成语中,因而,我们在学习实词时,就完全可以由课内实词引出同义成语,借成语来印证其含义。如:①蒙故业,因遗策/陈陈相因。因:沿袭②思厥先祖父/大放厥词…  相似文献   

10.
一、注重识记成语的词典意义成语的词典意义,顾名思义就是在词典中表述的成语的含义,这种含义是在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如“狐假虎威”表面意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实际含义是“倚仗别人的权势去欺压人”。若记不住词典意义,在做成语辨析时就容易  相似文献   

11.
一、理解记忆心理学认为理解记忆优于机械记忆。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联系 ,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对需要识记的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时 ,要弄清材料的内在联系 ,新旧材料之间的联系 ,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例如 :记成语先了解成语的由来 ,并记住关键字的含义 ,如成语“老骥伏枥”,出自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诗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意思是说老了的良马 ,虽然关在马圈里 ,仍旧想着去跑千里的远路。此成语用来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 ,仍有雄心壮志 ,其中“骥”是良马之意 ,“枥”是马槽 ,“伏枥”这里是指关在马圈里。这样成语的意思就容易记住…  相似文献   

12.
成语是群众在长期生活中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学生经常会听到成语、读到成语,还会向老师问到成语。如果恰当地使用成语,可以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炼。一、如何理解成语的意义1.成语是固定的词组或短句,要理解它的意义,就要理解构成它的各个成分。有一部分成语,可以在逐字理解的基础上来理解它的整体意义。例如:似是而非、理直气壮、地大物博、一唱一和、异口同声。因为成语是长期沿用下来的,所以,有的成语中的一些字词保留了古代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要着重理解这些字词在成语中的含义。如:不速之客(“速”是“邀请”,不是“快”),短兵相接(“兵”是“兵器”,不是“战士”),同舟共济  相似文献   

13.
成语是一种长期习用的定型词组和短语。它言简意赅,就近取譬,通俗易懂.广泛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的语言交际和思想感情交流。因此,体现工具性的语文科考试,历年都不同程度考查成语知识。近年语文科考纲将语文能力考查界定为五个层级:识记、理解、分析和综合、应用、鉴赏评价。成语考题主要体现在识记、理解和应用这三个层级上。这三个层级的关系:识记是基础,理解是关键,运用是目的。现结合高考试题谈谈笔者对识记和理解这两个问题的认识和  相似文献   

14.
汉语成语是阅读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文言文阅读的基础是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本)即要求“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高考《考试说明》也提出要“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了解常见文言词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而由于成语大多脱胎于文言,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含义和用法,必然常常显现于成语之中。因此,巧借成语,奠定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也就理所当然了。巧借成语,有助于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在深入学大纲、实施大纲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大纲中认知层次间的关系是要下一番功夫的,否则就会产生偏差甚至误解。下面谈几点看法。一、认知层次之间的关系大纲将知识要点划分为了解、理解和掌握,这三个层次,对认知层次的递进关系一般较易把握,但其固有的逆向依赖关系却往往容易被忽略。“了解”的内涵是对知识的识记和识别。是要求“知道它是什么“或”记住它是什么”。记忆规律是“只有理解了的知识,记忆才会牢固而持久”。可见在备课时,教师必须意识到“了解”本身对“理解”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不能完全抛开理解谈了解。“理解”…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成语在发展运用过程中出现的、已经固定了的、意义相同而形式不同的各种变化形式称为成语的同义变体。成语的同义变体是成语中客观存在的现象,以往对它的研究多停留在形式变化方面,而实际上成语及其同义变体之间还有很多复杂的关系。本文即探讨成语及其同义变体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7.
答读者问     
问:什么是词组?什么是成语?怎样区别词组和成语? 答:词组是两个以上的词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能作句子的某种成分,但不能独立地表达思想的语言单位;成语是“现成话”的意思,它是—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词组。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区别它们: 第一,从意义上看:组成成语的各个成分在成语里都失去了它的独立性,整个成语的意义往往不是它的组成成分的意义的直接总和,因此,我们不能光从字面上来理解成语的意思。如“负荆请罪”是“认错赔罪”,的意思,“势如破竹”是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的意思,它们的真正含义都是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的。一般词组则不同,它是由两个以上的词根据表达意思的需要,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律组合起来的;这种词与词的组合是暂时的,组成词组的词的意义在词组里仍然是  相似文献   

18.
成语除有结构定型的特点外,就是它意义的整体性。成语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意义完整的单位来运用的,因此,一般不能只从各个词的意义总和中去理解成语的意义。如“良药苦口”字面义是:好药(能治好病的药)是苦口的。但这个成语的整体义是比喻有益的劝诫或批评往往比较尖锐难听。再如“胸有成竹”是“心里有谱儿”的意思,而不是说“胸中有竹子”;“破  相似文献   

19.
韩国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汉字词成语,通过对韩语中的汉字成语与汉语成语在形态和意义上的比较分析,将其分为同形同义、异形同义以及同形异义三种类型,从而引出不同类型韩国语汉字词成语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由于词的多义性 ,几乎每个词都可以和其它的词在不同的关系上对应起来 ,而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从而使语言的词汇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正是因为这样 ,就有可能从其中任何一种对应关系着手来观察词义的现象。你可以从同义方面的对应关系来了解词义的“异、同、反” ,而本文也可以从反义方面的对应关系来阐述词义的“反、异、同”。1、“反”与“同”的关系一个词的反义词有多有少。如果若干个反义词之间在意义上是同义关系 ,那么这些同义词群就从相反的关系表明那个反义词在意义上是单一性的。如 :come来  go去 leave离  co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