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产学研合作模式因其中内在主线知识转移机制的特殊性,将正式契约尤其是具有正向激励功能的设计视为合作绩效的关键,而有形契约的设计如何对相对无形的知识转移机制进行有效约束、监督,尤其是正向激励,恰恰是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基于知识形态的特殊产品的生产、管理、库存、运输等常规环节所要进行创新性思考的问题。对知识转移在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中的发生机制、作用机制、成本与风险机制、人员心理关系机制等诸多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把握,结合产学研契约设计固有的原则、内容和应用,探讨对知识这一特殊而关键的隐性资源的产品化、利润化、资本化进行激励型监管的契约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
组织内员工隐性知识显性化激励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组织内员工隐性知识的挖掘与共享对于组织的创新和发展至关重要.组织内员工隐性知识显性化遵循一定的选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激励因素非常重要.本文分析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激励过程,构建了组织内员工隐性知识显性化激励量化模型,并给出了该模型的一种求解方法.  相似文献   

3.
产学研合作中的成功知识转移是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以正式契约和信任为代表的合作治理机制是影响校企知识转移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两种契约维度(契约协调和契约控制)、信任与两类知识转移(显性知识转移和隐性知识转移)关系的理论框架,并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对其探讨,从中归纳出相关的理论命题。研究结果表明,产学研合作中信任对隐性知识转移的正向影响大于对显性知识转移的正向影响;契约协调仅与显性知识转移存在正向关系,与隐性知识转移没有直接关联,而契约控制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转移均产生负面影响;企业的学习意愿和吸收能力对两种契约维度、信任与两类知识转移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契约协调和信任的共同使用会增加校企知识转移,而契约控制和信任的共同使用会减少校企知识转移。这些结论为现有研究的矛盾观点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知识型员工隐性知识转化一直是学术界和应用领域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从个体因素分析出发,分析了隐性知识转化过程中知识型员工的个体因素特征,建立了知识型员工隐性知识转化的激励模式,以促进组织实现知识型员工隐性知识转化和共享。  相似文献   

5.
隐性知识共享中合作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促进隐性知识共享已经成为知识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关键问题,然而在完全信息静态环境下隐性知识共享会陷入囚徒困境.文章在分析隐性知识共享中合作失败的原因基础上,研究了合作的信任度问题,指出员工间的长期合作和相互信任是合作的重要基础,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隐性知识共享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知识密集型组织内实现知识共享的激励策略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管理在知识密集型组织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如何促使员工进行知识共享从而达到组织收益的增加是实践中的一个难题.建立实现知识共享的激励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分析,得出如果知识的贡献度很小,知识的隐性度很大,组织是没有必要进行激励的;对知识隐性度低的知识,组织采取团队激励比个体激励有效;如果员工的知识的贡献度大、知识的隐性度大,进行个体激励是比较适合的.  相似文献   

7.
权变激励与有效绩效评价系统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君 《科研管理》2009,30(2):184-192
知识工作背景下,传统以控制为导向的绩效评价系统明显不适应当前快速反应和工作自主要求的组织策略。而现有研究拘泥于结构化设计,缺乏对不同情境下绩效评价有效性的探讨。本文借鉴传统机制设计理论,在满足员工参与约束、激励相容约束的基础上引入承诺约束,构建了一个权变而动态的激励-绩效模型,并据此分离出三种情境下的最优绩效评价系统模式。本文证明,社会控制及自我约束与绩效控制之间存在反向替代关系,在企业与知识员工之间建立关系型心理契约,通过愿景引导、文化熏陶、自我主导等手段,能够深度挖掘员工创造力、组织凝聚力、团队协同力等隐性价值驱动因素,促进企业在更高层面上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伟  张旭梅  宋寒 《科研管理》2015,36(7):38-48
基于供应链合作创新视角,知识交易双方投入要素的无法验证性所引起的双边道德风险往往会阻碍知识交易的顺利进行。针对上述问题,运用委托代理理论设计了双边道德风险下供应链企业间知识交易的正式契约及关系契约激励机制。研究表明,双边道德风险下知识交易的正式契约无法有效激励交易双方共同投入;对于任意贴现因子,实施关系契约的知识交易量与供应链创新收益产出均不小于正式契约,且随着贴现因子的增大,关系契约的激励效果越显著;当贴现因子达到一定门槛值时,关系契约能有效激励交易双方投入及供应链创新收益产出达到最优。最后,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相关结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企业间知识密集型服务合作生产由于存在相互知识依赖,导致双方的粘性信息不能被无成本证实和监督,从而产生双边道德风险。基于客户合作视角,建立委托代理模型,从固定支付和剩余激励支付两方面分析了双边道德风险情况下客户知识依赖对服务合作生产契约设计的影响。结论表明,契约的剩余激励支付与客户知识依赖弹性系数负相关,契约的固定支付与客户知识依赖弹性系数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伍得 《科技广场》2009,(8):164-165
新进员工应共享组织内隐性知识,但根据个人理性的博弈结果却使得信息传播陷入囚徒困境。通过新员工个人及组织的激励因素,可改进博弈结果,使得新员工获取组织隐性知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引入心理契约和粘滞知识的有关理论,基于心理契约和默会知识的粘滞性对默会知识进行分类,并分析各类默会知识的特征,提出对默会知识转化与共享管理对策,并依据默会知识的不同类型进行针对性管理.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互惠动机的个体间隐性知识转移研究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个体间隐性知识转移是隐性知识转移、知识转移与知识管理的主体内容。隐性知识的非编码性、垄断性和知识主体的诚信缺失性决定了个体间的隐性知识转移契约存在软性约束,从而引致知识转移困境的存在,而传统的激励机制不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最佳方式。互惠性偏好正逐渐成为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并对传统的“经济人”假设提出了挑战。隐性知识转移模型与委托-代理模型具有天然的拟合性,通过互惠性假设的植入,可以对基于知识转移的传统委托-代理模型实施优化性改造。知识转入方可以充分利用知识转出方非理性的互惠性偏好来获取更高的知识转移价值,从而实现个体间隐性知识转移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隐性知识为企业技术创新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撑,共享、整合和利用企业内外部隐性知识的研究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现有文献对如何促进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的关注甚少。本文选取中国东部地区的186家知识密集型企业为调查对象,探讨开放情境下核心企业的知识治理与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的关系。研究发现:知识治理对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具有正向影响,组织开放度在市场型和层级型知识治理对组织间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中均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但在社会型知识治理对组织间知识共享影响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该研究可为企业在创新网络中获得基于知识治理的创新和竞争优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谭云清 《科研管理》2017,38(2):35-43
本文聚焦国际外包中关系机制和契约机制对我国服务提供商从跨国公司获取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及对中国232家服务提供商的有效问卷调查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关系机制(信任、合作和关系)对于服务提供商的显性和隐性知识获取有正向影响,其中,关系的影响系数最大。契约机制对于服务提供商显性知识获取的影响为显著正,对于其隐性知识获取的影响为显著负,而与关系机制对于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获取有正向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隐性知识转移是知识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行为,是实现知识的资本性功能的有效方式。知识理论中关于隐性知识转移的研究目前仍停留在宏观理论领域,缺乏对微观层面的应用性探讨。隐性知识转移模型与激励理论中的委托—代理模型存在着天然的拟合性,但是,基于理性经济人前提下的完全合约理论对隐性知识转移行为不存在实质性的指导作用。借助于莫里斯—霍姆斯特姆模型的简化形式,通过对互惠性假设下与经济人假设下隐性知识转移行为的博弈均衡的对比分析可知:基于不完全合约的互惠性激励措施在隐性知识转移活动中更具有现实性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错位博弈的企业隐性知识流作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知识具有运动形态弥散性和存在形式多样性的特质,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个隐显性知识的联系机制,考察了两家企业的知识流最优反应策略性质等.结果表明,企业间的知识流总会存在供需缺口,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重视培育企业的隐性知识流管理能力甚至比引进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因为隐性知识的传播受其难以表达的限制,使企业知识管理不能有效地实现.本研究通过时经验类隐性知识的分析,建立了经验类隐性知识传播的触发模型,讨论了经验类隐性知识传播的特点,提出了一种便于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企业知识管理的经验类隐性知识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跨国公司对华子公司转移知识的不同属性之间的关系及其对转移结果的影响为研究选题,构建了知识转移属性与结果模型,其中,知识嵌入性为自变量,知识隐性为中介变量,转移结果为因变量.通过问卷调研和数据分析,发现人员、惯例嵌入特性会推动知识转移,隐性属性会阻碍知识转移;人员、工具、协作关系嵌入会通过改变知识的隐性程度对知识转移结果施加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9.
郑智  李加胜 《科技广场》2012,(7):188-191
知识转移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本质和关键因素,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间的转移方式决定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不同模式。本文按照知识转移的方式,将其划分为显性知识主导下的技术转让与协作服务模式、显隐知识共同协作下的共建实体模式、隐性知识主导下的联盟一体化集成模式,并对每种模式进行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知识型团队有效知识转移的社会资本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知识型团队是组织进行知识创造的理想场所或者“Ba”,在开放系统下团队内外部的知识转移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知识创造结果.根据团队运行需要,本文认为“内部偏重于隐性知识转移而外部加强显性知识转移”是一个合理的安排,而与此相应的社会资本结构优化设计是:团队内部社会资本应具有强连结、紧密型网络、一般信任和共同的结构性知识等特征,而外部社会资本则应表现为弱连结、松散型网络、特殊信任和共同的组件性知识,前者有利于成员之间进行隐性知识的深度转移,而后者则有利于成员从外部主体进行显性知识的广度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