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耿红卫 《教育探索》2012,(1):136-137
目前我国对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虽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还存在不少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对社会上的各类网吧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学校在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要设法创建自己的“学生安全放心网吧”;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正确使用网络的教育,并设法使网络成为孩子学习知识与交流信息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恋网”行为给中学生品德培养带来的危害有:阻碍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冲击道德社会化进程,影响道德规范内化。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性、学校与家庭教育不当、网络的巨大魅力等,都可引发“恋网”行为的产生。对中学生“恋网”行为必须采取加强教育引导、营造健康网络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等具体的心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问卷调查表明孝感职院、孝感学院的学生“恋网”与“网恋”现象均较为严重。虽也有利用网络进 行学习的,但多数“恋网”者是因为精神空虚,孤寂,借助上网聊天、交友以缓解压力,发泄情绪;多数“网恋”者则性格内向、意志不坚强、自我调控力差,希望在网络虚拟的世界里寻求感情寄托。我们应该加强校园网的管理,广泛宣传正确、文明的上网作风,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注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身心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避免网络不良信息给青少年带来的危害,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我校在2006年创建了校园绿色网络教室(以下简称“绿色网室”),旨在引导学生自觉践行《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遵守网络道德,拒绝有害信息,自觉远离经营性网吧。在校园绿色网室与校外网吧的博弈中,是什么力量把学生的心拉回学校呢?  相似文献   

5.
《河北教育》2009,(5):11-11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网络文明教育,从源头上遏制中小学生进入社会营业性网吧,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平山县在全县中小学开展“远离网吧、戒除网瘾”教育活动。此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有:争做“网络文明使者”。各校每周安排一次“远离网吧、戒除网瘾”的网络道德专题教育课,教育青少年学生认识到进入社会营业性网吧对自身健康成长的危害性,使学生能够自觉远离网吧,争做“网络文明使者”;建设校园“绿色网络”.各校棉照“寺刍利擗害、  相似文献   

6.
陈强 《江西教育》2005,(2):40-40
地处闹市的郑州铁路第六中学曾有少数学生因沉迷网络不能自拔而荒废了学业。学校也曾三令五申,班主任电曾一家挨一家在网吧里找过学生,但光靠一个“堵”字最终不能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7.
网络的快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自古以来凝结而成的道德体系带来了巨大冲击和严峻考验。网络以其独特的信息资源优势,为青少年在新时代的成长提供了便利条件。网络的复杂性让青少年陷入网络上瘾、网络道德失范等消极影响。对于我国目前的未成年人的网络道德教育,虽然已经取得相当成绩。但尚有不少问题。耿红卫教授在书中指出,针对存在的问题,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应对社会上各类网吧加强管理和监督;学校要加强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而且同时也要尽快创建学校自主的“学生安全放心网吧”:家长应指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和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观。总之,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使网络成为孩子交流信息和帮助学习的工具。  相似文献   

8.
采用调查(走访)、壹阅文献资料等方式了解中小学生上网现象、“恋网”的原因以及调适“恋网”心理障碍的方法。结果显示,上网的中小学生95%以上的是在网上打游戏,另有5%左右是在网上聊天和看电影、网络小说。分析了导致中小学生形成“恋网”心理的七个方面原因,探讨了中小学生“恋网”心理的“五大”特征,提出了调适“恋网”心理障碍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根据近几年实施减负情况调查反映,“双休日”给我们教育事业带来了一个新机会,也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同时还存在着一些有待于解决的问题:部分学校“双休日”仍照常上课;部分学生、家长对“双休日”没有周密的安排,致使一些学生沉溺于游戏厅、网吧、电视机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电脑的普及,上网已成为人们工作或业余时间的常事。街头网吧也如雨后春笋,给还没有电脑的人们提供了网上冲浪的便利。网络在人们工作以及文艺娱乐、通讯交友等方面,都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鉴于未成年人在上网活动中不能很好地辨别、抵御网上不健康的资讯,以及不能自控,以至通宵达旦沉迷上网,既影响学业,又损害身体健康的现象。为了保护孩子身心健康,国家早就明文规定,网吧不得接纳未成年人上网,还对网吧的营业时间做了限定。但一些网吧老板为了多赚钱,用所谓“优惠措施”吸引中小学生上网,如提供快餐,帮学生做作业,代其父母参加家长…  相似文献   

11.
切实加强 网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之青 《上海教育》2001,(12):54-55
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大趋势,网络技术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对学校教育和青少年学生“三观”的形成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学校要加强“网德”教育,正确引导学生上网。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把人们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完善的信息网络结构和流畅的信息传递通道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便利。但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在给青少年带来丰富的信息和知识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身心产生了危害。即过度的恋网使一些中学生染上“网瘾”,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使他们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风络成瘾”这个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那么,什么是“网瘾”?中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是什么?图书馆在中学生网络信息素质教育方面应如何应对?下面谈一下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于飞 《现代教育》2012,(5):83-83
网络是把双刃剑。它在传播知识、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安定因素。而青少年网络安全意识的淡薄则为犯罪分子制造了机会。为了适应信息网络化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行为能力。 一、青少年上网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 1.人身安全问题。当前,大部分学校和家庭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使用网络的场所,所以有些青少年会到社会上的网吧去上网。而网吧内人员混杂,使用条件也很简陋,在安全上也都存在很大的隐患。  相似文献   

14.
眼下,网络已成为时尚的代名词,网吧更是遍地开花。很多中、小学生也纷纷成为“小网民”。一些“小网民”是从网上获取知识,开扩视野;也有一些“小网民”让人担心。从少年法庭最近审理的几例抢劫、诈骗案可以看出,他们当中不少人在虚拟的世界里几乎迷失方向,迷失自我,甚至走向犯罪。  相似文献   

15.
网吧产生的社会问题是有目共睹的,有人认为网吧是普及网络知识的主要场所,正在形成当今的网络文化也有人认为应该禁止开设网吧,对青少年来说网吧就是深渊、魔窟。但互联网已成为现代人生活和学习的内容,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一味的指责迷恋网吧的孩子们,扼杀他们的求知欲。如何让学生们自觉杜绝“电子海路因”,光堵盈利性社会网吧是不行的,更应该在疏导上下功夫,开放中小学校“绿色网吧”。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部分本科生沉迷于网吧的现象,分析了这些学生沉迷网吧的二种思想根源:迷茫、冷漠。针对这种现象,探讨了加强德育课教育,提高学生自我约束管理能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开展交互式网络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和管理,提高网络信息质量等措施;可望有效消除大学生沉迷网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教网吧产生的社会问题是有目共睹的,有人认为网吧是普及网络知识的主要场所,正在形成当今的网络文化;也有人认为应该禁止开设网吧,对青少年来说网吧就是深渊、魔窟。但互联网已成为现代人生活和学习的内容,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一味的指责迷恋网吧的孩子们,扼杀他们的求知欲。如何让学生们自觉杜绝“电子海路因”,光堵盈利性社会网吧是不行的,更应该在疏导上下功夫,开放中小学校“绿色网吧”。开办“绿色网吧”的方法(一)选用25台计算机以上的标准化微机教室,对计算机硬件和网络进行升级或维护,以提高整体性能,室内悬挂绿色网吧管理制度,对机房…  相似文献   

18.
网吧问题其实也就是互联网与青少年成长的关系问题,只不过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青少年的网络生活及其种种表现集中体现在网吧里。网吧问题正以其严峻的现实,挑战着今天的学校教育。网络是“双刃剑”,它在成为人们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网吧问题正是其负面影响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对中学生的一项抽样调  相似文献   

19.
在 2 0 0 1年春天的“两会”上 ,山东省的全国政协委员张海迪在知道很多孩子沉湎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甚至整夜泡在“网吧”里消磨时光后 ,语气沉重地说 :“我很忧虑 !”“网吧”现象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迷恋“网吧”问题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谈论的焦点之一。面对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日益严重的忙上网、迷上网的现实 ,作为家长、教师、学校应做冷静的哲学思考。问题之一 :上网是时尚潮流 ,还是“洪水猛兽” ?网上冲浪 ,尽情宣泄已成为中学生的时尚玩乐 ,而另一面则整天上课无精打采、萎靡不振 ,有部分家长、教师、学校认为这正是迷恋网吧的严…  相似文献   

20.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进入了更加文明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处处注重以人为本;在这个社会里.我们的教育也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可是,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仍然存在着让我们无法理解、不能原谅的教师用各种方式从身体和精神上伤害学生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非人道教育现象。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全国初等教育学会理事、长期从事德育研究的赵宏义副教授说:“如果不能使非人道教育远离课堂、远离学校、远离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将难以实现其对人性的良好熏陶,更无法体现其崇高性、”为了使学生更轻松、更愉悦地度过校园生活,更为了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本刊从第1期开始将独家连续刊出赵宏义教授关于非人道教育现象原因及对策的思考,并欢迎关注这类现象的各界人士积极地参与进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