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根据2005年和2007年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墨玉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所处的发展阶段、务工农民的行业分布、地域分布、收入水平等总体特征,探究了促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目前墨玉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由起步进入加速阶段,外出务工农民主要从事农业和餐饮服务业,从收入上看在疆外务工的人员收入远高于疆内.根据墨玉县发展的实际和调研表明,促使农民外出务工的原因主要包括:县域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剩余劳动力数量增加、外出务工预期收入高于务农收入和人均耕地资源量少等.同时,研究采用定量的方法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是否为低收入户、户均可耕地面积、性别等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要因素,充分体现了干旱区自然环境、土地资源和民族因素等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外出务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聚居区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雯  张小雷  雷军  杨德刚  杨宇 《资源科学》2009,31(2):185-192
本文根据2005年和2007年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墨玉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所处的发展阶段、务工农民的行业分布、地域分布、收入水平等总体特征,探究了促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目前墨玉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由起步进入加速阶段,外出务工农民主要从事农业和餐饮服务业,从收入上看在疆外务工的人员收入远高于疆内。根据墨玉县发展的实际和调研表明,促使农民外出务工的原因主要包括:县域经济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剩余劳动力数量增加、外出务工预期收入高于务农收入和人均耕地资源量少等。同时,研究采用定量的方法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是否为低收入户、户均可耕地面积、性别等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主要因素,充分体现了干旱区自然环境、土地资源和民族因素等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外出务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2009-2010年调查数据对中国18个省48个县的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样本考察了教育对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非农收入的影响,通过OLS法估计的教育回报率为3.9%,考虑了选择性因素的影响后佑计结果为5.06%,说明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回报率依然较低.通过分位回归发现教育可能扩大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差距.政府要在农村地区推动教育扩张和平等才能提高农村地区教育回报率,减小教育所产生的扩大收入差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方凯 《科技创业月刊》2007,20(5):127-128
根据2005年对广东省高要市四联村调查情况,对当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国家庭住户收入调查(CHIP)的农村住户数据,运用DEA-Tobit模型对1954个创业农民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外出务工经历、风险承受能力对农民创业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民创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家庭财富与创业绩效关系显著。从东、中、西部不同地区来看,外出务工经历对3个地区农民的创业绩效均产生正向影响,且东部地区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民创业绩效影响程度最大。风险承受能力对不同地区农民的创业绩效均产生正向影响,且西部地区风险承受能力对农民的创业绩效影响程度最大。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提出创业促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了彻底治理宁夏南部山区的水土流失,改善当地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当地规划了若干水土保持工程,这势必会对山区水循环产生影响。水土保持措施可以有效的拦蓄径流和改善山区水循环,对于一次降水而言,水土保持措施既减少了径流和对地面土壤的侵蚀,又增加了降水入渗进入土壤水和地下水的机率,从而提高了人类可利用的水资源量。本文以宁夏南部山区为例,就水土保持措施对山区水循环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定量计算和分析。为了对比不同水土保持措施下的减水效果,本文根据不同水资源配置以及人口经济发展战略情况确定两种水土保持方案。经计算:在高方案发展水平下,2010年、2020年和2030年规划水平年区域地表水资源量减水率最高值分别为33.2%、48.8%和57.6%;在低方案发展水平下,各规划水平年区域地表水资源量减水率最高值分别为15.6%、27.4%和37.8%。结果表明,由于气候、水文及工程措施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导致区域间综合减水效果差异较为明显,但总体上看各区域的减水效果较好。所以,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对治理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耕地资源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最基础的物质条件,而国家生态补偿政策、农业劳动力析出和气候灾害等因素显著影响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耕地流转进程和农户生计。为了研究退耕还林政策、种粮补贴政策、农业劳动力转移等与耕地流转之间相关关系,本文选择内蒙古太仆寺旗千斤沟镇和幸福乡两差别显著的乡镇作为研究区域,采用访谈式调研获得农户家庭基本情况、适应能力和区域自然灾害影响情况等第一手数据,选取农户成员特征、家庭资源配置和经济特征方面共计15个变量,借助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基于微观经济主体农户的耕地流出模型。幸福乡由于土地质量较差,农户对耕地较强依赖性,以及缺少企业蔬菜种植基地园区,耕地流转进程受阻。千斤沟镇耕地流出模型运行结果表明,户主年龄、务农人员平均文化程度、打工人数、家庭拥有耕地面积、租地收入、农业收入比重和家庭收入水平能够促进农户流出耕地,而农业收入比重则抑制了农户流出耕地的行为。论文构建的耕地流转模型揭示了影响农户耕地流转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有利于深入探索促进耕地资源有效利用以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途径,同时也能够为国家更好地制定生态补偿政策和粮食直补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杨俊  杨钢桥  胡贤辉 《资源科学》2011,33(9):1691-1698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农业劳动力结构也呈现出老龄化趋势。本文分析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业劳动力年龄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所产生的影响。文中采用农户家庭主要农业劳动力年龄指标,并运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户耕地利用效率仅为71.63%,效率损失严重;农户劳动力年龄的增加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呈现倒“U”形趋势;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的农户耕地利用效率低于以老年劳动力为主的农户,需要制定激励政策提高其耕地利用效率;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户的劳动产出弹性、资本产出弹性、单位耕地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不同,决定了不同类型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9.
李煜阳  陆迁  贾彬  刘戴娆 《资源科学》2021,43(6):1088-1098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下,黄土高原农户在时间禀赋恒定条件下的劳动力配置逐渐成为采用水土保持技术的关键因素,探究二者关系对于提高技术采用率、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黄土高原区1197份农户的调查数据,使用Probit模型,主要考察了农户劳动力外出务工行为及时间长短对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影响,进一步运用逐步检验法,检验了农户参与集体行动对外出务工影响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上,劳动力外出务工会促进其水土保持技术的采用。但异质性分析表明,随着劳动力外出务工时间延长,农户对农业收入依赖性降低,削弱了农户水土保持技术的采取。②农户参与村集体行动是劳动力转移影响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的渠道之一,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证实了集体行动模式在水土保持技术应用推广中的价值。此外,农业经营决策者的受教育程度、务农年限与农户家庭的邻里互助、技术改善认知以及政府的技术推广活动均对农户的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不仅提供了劳动力转移趋势下水土保持技术扩散的研究证据,对健全村集体行动以促进技术采用也具备一定的经验价值。  相似文献   

10.
耕地经济产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魏  闵捷  张安录 《资源科学》2006,28(3):73-79
耕地的经济产出是评估耕地价值的重要参数。论文利用湖北省及省域范围内17个市、州、区1996年~2003年的耕地经济产出及利用等相关数据,应用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回归法分析了影响耕地经济产出的自然、人文、科技以及政策等因素。根据主成分分析,影响耕地经济产出的因子可以概括为资源禀赋因素、耕作制度因素、农业科技进步因素和政策制度因素,而回归结果表明源禀赋、耕作制度、农业科技进步是目前影响耕地经济产出的重要因素,农村税 费改革、种粮补贴、农村承包土地二轮延包等政策的出台及实施对耕地经济产出没有明显的影响。在目前生产条件下,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控制其涨幅,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选择气候生产利用率较高的生产模式,改革耕作制度,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并发展多熟制的间作套种,是今后提高耕地经济产出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1.
山地丘陵地区农地资源价值评估——以湖北省宜昌市为例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本文在回顾农地价值理论及评估方法的基础上,以湖北省宜昌市农地为代表,采用收益还原法和条件价值法,通过实地抽样调查对不同地类的农地的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进行评估。在尽量减少评估偏差的前提下,得到宜昌市农地主要地类资源总价值:宜昌市耕地总价值约为396.32×108元,园地总价值约为509.24×108元,林地总价值约为29.37×108元,水域总价值约为30.30×108元。其中,单位耕地的市场价值约为9.44×104元/hm2,非市场价值约为2.49×104元/hm2;园地的市场价值约为54.88×104元/hm2,非市场价值约为3.97×104元/hm2;林地的非市场价值约为0.23×104元/hm2;水域的非市场价值约为6.32×104元/hm2。根据价值评估过程,得到相关结论:农地总价值应该包含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农地非市场价值与支付者对农地生态功能的认识有显著关系;不同地类的资源价值对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对农地非市场价值的认识加深有助于优化农地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案例区,区别以往基于行政单元和统计数据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基于农户调研数据,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图、土壤图、农用地分等相关数据,构建基于多元数据集成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平谷区的农用地为评价单元,进行农用地集约度评价.结果表明:①平谷区农用地集约度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劳动力数量、农业收入比状况是影响农用地集约度的主要因素,地形和灌溉等自然本底是影响农用地集约度的基础条件;②平谷区农用地集约度主要处于比较集约和基本集约的水平,具有很大的提高潜力,平原和半山区的农用地集约度高于山区.构建基于多元数据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基于地块水平的农用地集约度评价,是一务可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同时我国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征,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结构,农村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地区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选取了台州农村地区,对老年人口的实际养老情况和养老意愿进行了调研,根据村民实际需求对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4.
郑华玉  沈镭 《资源科学》2007,29(4):152-15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数量急剧减少和各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人口高峰年的粮食安全问题,国家提出了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耕地占补平衡。当前我国耕地占补平衡的关键问题是片面强调数量平衡,缺乏新增耕地的质量评价衡量标准,从而使我国的新增耕地质量总体趋于下滑,某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因此,确定耕地质量的衡量标准,建立耕地质量检验机制已成为耕地占补平衡的关键。本文根据农用地分等理论及方法,结合我国耕地占补平衡中所存在的问题,对耕地占补平衡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以广东省连州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确定了连州市耕地占补平衡评价体系及测算方法,为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薪炭结构演变对土地沙漠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乃平 《资源科学》2005,27(3):86-91
抽样调查数据的统计表明,近50年来伊金霍洛旗农牧户生活用薪炭结构经历了以沙蒿等生物质薪炭为主向煤炭与树枝树条的矿物质和生物质多元薪炭结构的变化;某种薪炭在整个薪炭结构中的比重越大,其变异系数越小,表明农牧户之间薪炭结构的同构性强.在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沙漠化强烈发展时期,30%~70%的新增沙漠化土地是由樵采沙蒿等生物质薪炭引起,随着薪炭结构多元化,这一比例逐步降低,引起的沙漠化土地面积也大幅度下降.薪炭结构的变化对土地沙漠化逆转的作用显著.如果农民收入不增加,随着煤炭等矿物质燃料价格的上升,樵采生物质薪炭导致沙漠化的威胁就会加大;因此,有必要通过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非生物质的风能、太阳能在薪炭结构中的比例.  相似文献   

16.
许月卿  罗鼎  冯艳  彭建 《资源科学》2010,32(9):1752-1760
我国西南喀斯特山区山高坡陡,地形破碎,生态环境非常脆弱,是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区域,也是全 球环境变化响应比较突出的区域。本文根据贵州省猫跳河流域1973年MSS影像数据、1990年、2002年和2007年 的Landsat -TM影像数据,利用遥感、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系统地分析了该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格局和特征,为喀斯特其它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和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和依据。结果表明:近30年来,流域内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剧烈变化。1973年-1990年, 由于陡坡开荒以及城镇化发展,流域内 旱地、裸岩地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水田、灌木林、其它林地、灌草地均在减少;1990年以后,由于生态建设相关政 策和项目的实施,流域内旱地和裸岩地大幅度减少,林地大幅度增加,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交通工矿用地呈持 续增加趋势;1973年-2007年,各地类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与土地利用强度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灌木林、灌草 地、有林地、其它林地、旱地和裸岩地之间的转化,土地利用强度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流域内绝大多数地类分部 的平均海拔高程和坡度呈增加趋势,说明流域内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干扰空间在扩大,趋向于高海拔和陡坡地区。  相似文献   

17.
农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分析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建立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中国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基于多元数据集成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月卿  王静  崔丽  邵晓梅  张凤荣 《资源科学》2009,31(7):1117-1124
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案例区,区别以往基于行政单元和统计数据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基于农户调研数据,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地形图、土壤图、农用地分等相关数据,构建基于多元数据集成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平谷区的农用地为评价单元,进行农用地集约度评价。结果表明:①平谷区农用地集约度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农户的家庭收入水平、劳动力数量、农业收入比状况是影响农用地集约度的主要因素,地形和灌溉等自然本底是影响农用地集约度的基础条件;②平谷区农用地集约度主要处于比较集约和基本集约的水平,具有很大的提高潜力,平原和半山区的农用地集约度高于山区。构建基于多元数据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基于地块水平的农用地集约度评价,是一条可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西部山区农民的生活主要依赖农业生产用地。人们对农业生产用地的利用超过其适宜承载能力将导致生产潜力下降、环境恶化和生态失衡。本研究以甘肃南部山区26县为例,从土地人口容载率的角度来评估其农业生产用地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土地人口容载率定义为实际供养人口与适宜供养人口之比。土地实际供养人口是由其净初级生产力的经济产值来确定;土地适宜供养人口包括:耕地、林地生产实际所需劳动力的可抚养人口和牧草地的适宜供养人口。考虑山区的特殊性,用地形复杂度校正系数来修正耕地、林地生产实际所需的劳动力。结合前人对草地适宜载畜量的研究和纯牧业县玛曲的现状,推算草地单位面积适宜承载人口为0.026人/hm2。研究分析表明:研究区农业生产用地的人口容载率为0.89,处于可持续发展的临界状态。鉴于人口增长、非农用地逐渐扩张的事实,该区域农业生产用地的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需要开拓思路、多方并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