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此诗构思新巧:①反入正出。题目和各章的第一句从反面强化"不知道一次是什么"。各章第一句后的逗号,用得意蕴丰富:其前后是转折关系--"虽然我过去不知道,但是我现在知道了。"如果用句号,则未能强化"现在知道"。②由实到虚。全诗构建了六个意象,前三实,后三虚--意境越来越高远。  相似文献   

2.
何光为"晖"——谈"晖"与"辉"问:《京华时报》(2004.06.07)上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与创维的先锋产品42PDP电视特点相互晖映。"句中这个"晖"字用得对吗?答:不对,应该用"辉"。因为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晖"作为"辉"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课文中有两处注释值得商榷。一、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课文对该句"用"注释为"介词,表原因"。笔者认为此说不妥。如果"用"是表原因的介词,那么前后两部分就有因果关系,而此句明显没有因果关系。那么,此句中"用"作何解释呢?笔者认为此句的"用"作动词,意思是"采  相似文献   

4.
"文从字顺"即文字通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它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字词用得恰当,妥帖;二是句与句之间顺从畅达。文气贯通,能很好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  相似文献   

5.
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常常在句中作状语用。用得好,就妙笔生花。用得不好,就造成结构混乱,文理不通。下面对此作一简析。一、现在分词作状语时,其逻辑主语通常要和句子的主语保持一致。现在分词表示的动作与句子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同时发生或几乎同时发生。例如:  相似文献   

6.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历来被认为是炼词造句的典范,特别是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其实在这句诗里不仅仅是这个"绿"字用得好,还有一个也用得十分恰到好处的"又"字,通过这个"又"字,使全诗上下联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先生的《春》有一句写:“花下成千成万的蜜蜂嗡嗡地闹着。”这一句中的“闹”字实在用得妙:  相似文献   

8.
一、多种形式的比较朗读 1.调换字词,进行比较朗读 针对具体课文内容中某些重点词的理解,用换近义词的方法进行比较朗读。如《蜘蛛》一文中有两节分别描写蜘蛛捉飞蛾和蜘蛛被细腰蜂捉住的内容,其中有两个动词用得令人叫绝:“一个飞蛾投到网里了。”在理解此句“投”字的含义时,我让学生把“投”  相似文献   

9.
《少年闰土》的教学正在进行中,我把闰土"看瓜刺猹"的图片映到屏幕上,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相关的段落。这时,林卉青同学提出了异议:"老师,我认为‘手捏一柄钢叉’这一句中的‘捏’用得不妥当,应该用‘拿’!"我一怔,心想,自己教《少年闰土》已有六七遍了,这个字倒真没留意过。  相似文献   

10.
《家教世界》2016,(5):6
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有没有想一想"哪些词、句用得好?""假如换个词或换句话又是怎样?""这样写哪里好,哪里还不够好?"多问几个为什么就是发散思维的表现,能提出问题就说明你的小脑瓜已经开始运转了,给出令自己满意的答案才算实现了真正的发散!不少同学在作文中,要形容花朵,便会用"鲜艳""美丽";只要描写树木,就用"高大""挺拔";形容"春天",一抬笔就是"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用"晴空万里""阳光明媚"来比喻好天气更是不厌其烦。词库的存粮也太少了吧!其实,不必每天捧着《好词好句好段》,只要读文章时,多问几个"为什么""能不能"就搞定了!  相似文献   

11.
(配合三年级下册第12课《荷花》)《荷花》一文中,叶圣陶先生只用了三百来字,就将一池充满生机的荷花展现在读者眼前,使人陶醉。全文用词精练,真是字字珠玑。像第二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句中的"冒"字用得太妙了,乃传神之笔。  相似文献   

12.
梁鸿的<五噫歌>是汉代文人诗中的名篇,清人张玉毂在<古诗赏析>中称赞其:"无穷悲痛,全在五个‘噫'字托出,真是创体."此评揭示了<五噫歌>的二个动人之处,一是悲恸的情感,二是语气词"兮"与叹词"噫"在每句句尾的叠用.关于<五噫歌>的意旨,当代研究者多认为是梁鸿"见到帝王的奢侈,嗟叹人民无尽期的劳苦"[1]而作此诗,"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帝王穷奢极欲的谴责,对人民苦难的深刻同情".然而细细品味,三句虽在字面上似乎流露了对帝王奢侈的谴责,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但这表层次的意思未必就是诗歌的真正命意,或者说未必是诗人作诗的本意.笔者经过考证.认为梁鸿的<五噫歌>的意旨应是宣扬道家的"任化"与"顺乎自然"的思想,反对儒家在功利目的前提下的欲望追求,感叹世人在这种功利追求中的执迷不悟.这才是梁鸿<五噫歌>的创作初衷.  相似文献   

13.
词的领字     
领字多用于慢词,单字领句比二三字领句用得普遍。本文中我们就以单字领句为例,讨论领字在词中的用法。一字领二句的在词中最常见,如果这两句都是四字句,最好用对句。一字领三句的,这三句中最好有两句是对句。一字至多可领四句,这四句必须是两个对句,或四个排句。不过这种句法在词中不多见,一般只用于“沁园春”和“风流子”二调。  相似文献   

14.
说“横”     
小时候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其中的人物命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承想自己当了老师,重温此文,首先感兴趣的竟是这样一句:“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不用“有”而用“横着”,这是为什么呢?查工具书,可知“横”有成横状、横着、纵横错杂、充溢、广阔等意思。结合语境,句中的“横”应是稀疏且杂陈之义。一词用得好,意境全出。有感于此,不禁查诗找词,略有所得。  相似文献   

15.
"对于"句指的是用介词"对于"将动作对象或与动作有关的人或事物引介到谓语动词前的一种句式,在语义上主要表示人、事物、行为之间的判断、评价和对待关系。本文主要介绍"对于"句的概念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这种类型的特殊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位,作为指称人的量词,其使用频率是很高的。比如,“遇到一位朋友”,“来了三位客人”,“欢迎各位参观”,“下面哪位发言”……真可以说是这句不用那句用,抬头不见低头见。然而,恰恰是这个“位”字,有时用得不是地方。  相似文献   

17.
纸钞     
此文很有戏剧性。卖报时有戏,买皮手套时也有戏--人物内心蕴含着激烈的矛盾冲突。此文的"盲"字用得别出心裁。对某些偶然而又非主观故意的"过失",视而不见会有助于失误者知错改错--这一立意是很新颖的。但是,文末"取而代之的是另一张崭新的纸钞"一句,从前文找不到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李白的《越中览古》流传盛广,人教版选修的《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就录入该诗。对于本诗对比的艺术特点,还是比较明显的。如清代诗人查慎行在《初白诗评》中说:"用一句结三句,章法独创。"沈德潜在著名的《唐诗别裁》中道:"三句说盛,一句说衰,其格独创。"《唐宋诗醇》评:"此诗从盛说起,而末句转入荒凉,此立格之异也。"[1]但以往所评所批多数只从诗内容所表达的"盛"与"衰"这一局部着力,而没有从整首诗  相似文献   

19.
美国见闻     
编者推荐:此文亮点是"原来浦东机场还是有改进的空间……"——全文材料是"肉",此句是"骨"。此"骨"意味深长——用"浦东机场"作点,用省略号涵盖面。  相似文献   

20.
创造新鲜     
写成一篇文章最基本的元素就是“文字”,文字用得好,再平凡的生活也会笔下生花。我因为编辑儿童刊物,小朋友的投稿很多,一路读下来,大多数写得都还流利,表达的意思也够清楚,可惜读完以后,印象深刻的并不多。想了一想,噢,原来是用了很多的“成语”,不是我的爸爸“孔武有力”,我的妈妈“徐娘半老”,就是老师“不苟言笑”、姐姐“名花有主”,再不然就是我的妹妹“娇生惯养”……成语好用,但要用在适当之处。用得巧,可以“画龙点睛”,使浅白的文字“收紧”一点之外,也增加了“文气”。如果用得频繁,每隔三五句便出现一次,不但显得“食古不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