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洛丽塔》是一部悲剧。其悲剧性不仅在于主人公亨伯特和洛丽塔生命的毁灭,而且在于其道德的堕落。人类物质文明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贪欲的本性未改,恶存在于人类灵魂的深处,一旦遇到合适的土壤和条件,就会滋生蔓延。《洛丽塔》的悲剧意义在于警示人们要预防这种恶的产生,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不道德性。  相似文献   

2.
善是事物最高价值的体现,艺术之善即艺术最高价值所在。《洛丽塔》体现了纳博科夫关于艺术之善的思考,传达了纳博科夫的艺术观与文学价值理念。本文从艺术之善、道德之善、以及艺术自主性三者之间关联的角度,探讨了《洛丽塔》中纳博科夫关于艺术之善的思考与表达,论证了《洛丽塔》是审美品质与道德内涵的结晶产物,揭示了纳博科夫对自然、社会与艺术之间和谐关联的独到领悟与阐释。  相似文献   

3.
《洛丽塔》是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最满意的作品,也是其最富争议的一部作品。几乎所有人都将《洛丽塔》归结为:中年男子兼"恋童癖"亨伯特迷恋上12岁的洛丽塔的畸形恋爱故事。然而,童年亨伯特痛失玩伴,成年后由于对童年玩伴的思念而使得这一创伤得以延续、加深,最终以死亡来结束这一肉身之痛,显然,亨伯特是出于对洛丽塔的爱才造成了这一切。  相似文献   

4.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讲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爱上了12岁女孩洛丽塔的故事。亨伯特少年时的女友安娜贝尔不幸夭折导致他成年后只迷恋9~14岁的性感少女。与洛丽塔的相遇,激活了男主人公内心封存已久的欲望和激情,为此他不惜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基于此,通过比较《洛丽塔》和艾伦·坡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以及语言技巧的使用,不难发现《洛丽塔》和坡的作品的联系,女主人公的美丽以及结局都类似,作者借鉴了坡作品中的隐喻和典故,证明坡对纳博科夫的影响之深。  相似文献   

5.
《洛丽塔》是著名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一部经典长篇小说。文章尝试在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的观照下解读《洛丽塔》中人物的欲望情结:亨伯特的少女欲望情结,洛丽塔的叛逆逃离欲望;探讨纳博科夫对于"理性/非理性"这对哲学范畴的深刻思考,在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冲突中,纳博科夫凭借《洛丽塔》让非理性对理性进行了一次彻底反抗。  相似文献   

6.
纳博科夫的长篇小说《洛丽塔》对传统小说的写作从诸多层面进行了颠覆性的解构,可以视为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主题的空灵、模糊、不确定性;使读者相信故事的真实性的同时,又不时地对自身语言的虚构进行暴露,使之成为"元小说";反体裁、文字游戏、戏仿、反讽等叙事技巧的运用,不仅为《洛丽塔》营造出了奇幻的美感,同时表现出了强烈的后现代主义色彩。本文将透过后现代主义的视域对《洛丽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洛丽塔》自面世以来一直是部争议之作,争议的核心就是道德问题.作为自由主义的反讽者,纳博科夫一直认为“残酷是人类最坏的行为”.《洛丽塔》自始至终都在书写着亨伯特的残酷.从回忆录作者亨伯特与小说其他人物的相互关系中分析和探讨亨伯特的“残酷”,并由此认为《洛丽塔》是一部高度道德性的小说.  相似文献   

8.
王娟 《海外英语》2011,(6):289-292
《洛丽塔》作为纳博科夫最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一直以来都在吸引着全世界批评家的目光。《洛丽塔》是纳博科夫第一部以美国社会背景进行创作的小说。小说主人公亨伯特因其有悖伦理的恋情不仅使《洛丽塔》成为二十世纪最受争议小说之一。本文对《洛丽塔》的分析另辟蹊径,从多种视角对该小说的写作风格进行:1)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和亨伯特的双重身份;2)病历和自白书;3)流亡和旅游小说;4)侦探小说;5)童话故事和美女与野兽的故事;6)语言的多样性。该文认为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是一部极具艺术特色和文学价值的经典作品,表现了纳博科夫极高的文学创作天赋和艺术造诣。《洛丽塔》是语言的盛宴,充满具有艺术性的构思是一部集多种写作风格之大成之作。希望通过对《洛丽塔》独特的写作风格的探讨,引起更多学者对纳博科夫这位独树一帜的文学家更多的重视,使对他及其作品的研究能够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关欣 《英语广场》2020,(11):19-21
《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经典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这部作品在艺术创作形式上具有极大创新,在当时也颇具争议。《洛丽塔》首次出版就对美国文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方向也因此发生了改变。学者从每一个角度分析这部作品都会受到不同的启发。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主观视角来分析《洛丽塔》。  相似文献   

10.
畸形之恋的叹息--试析《洛丽塔》主要人物的命运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鹂 《黄山学院学报》2006,8(2):130-133
《洛丽塔》是著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描绘了少女与其继父之间的畸形之恋。通过对主要人物亨伯特、洛丽塔及对抗性人物黑兹太太和奎尔蒂的命运主线展开分析,诠释了悲剧发生的背景及深层次原因,同时解析了文中频频出现的“路”的意象。  相似文献   

11.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核心著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在实践基础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进而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胜利。时至当今,《实践论》和《矛盾论》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宝剑记》主要取材于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林冲落草"这段故事。相较来看,《宝剑记》继承了《水浒传》的很多方面,包括主要人物设置,故事情节内容,"忠奸"主题思想。除此,《宝剑记》在人物形象、情节脉络、中心矛盾、起因结局等方面又有所创新。《宝剑记》对《水浒传》的改编凸显出明中叶反封建专制统治的社会思潮和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作者李开先个人心灵世界的直接映现,具有明显的进步性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沧浪诗话》今传"通行本"与"玉屑本"两种版本,其中《诗辩》的文本顺序存在较大差异。文章在综述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就《诗辩》的文本顺序问题提出四点补论:其一,《沧浪诗话》原非"诗话体"著作,《诗辩》当为"辩"体论说文,而《诗人玉屑》作为诗话著作摘录《诗辩》,并不承担保存其原貌的责任;其二,若依"玉屑本",则《诗辩》开篇即蹈袭北宋《潜溪诗眼》旧话;其三,从两个"识"字可以看出被"玉屑本"腰斩为两段的文字原本存在紧密的逻辑承接关系,且"通行本"在行文脉络上更加明晰;其四,论法论品相关文字或为"通行本"编校者据"玉屑本"补入,是以此两段文字依"玉屑本"当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每周评论》是陈独秀和李大钊创办的著名时政报刊,身为创始人和主要撰稿者,李大钊在这一刊物上发表了诸多文章,其中就包括了他对社会主义的一些观点和主张。对作为李大钊思想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思想而言,其经历了一个探索、扬弃和修正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因此,从《每周评论》的相关内容中可管窥李大钊在这一过程的初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标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转折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的重要标志。有关论著对它的研究和提及很多,《李大钊全集》的编注者对其注解也较多。进一步研究起来,该文中需要探究的问题仍有不少。总起来看,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以日本社会主义学者河上肇的《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要蓝本,其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与一条“金线”的核心论断也出于河上肇此文;写作和定稿时间,应为1919年7月底到8月上旬,而不可能在1919年5月之前。  相似文献   

16.
张馨元  刘九令 《唐山学院学报》2018,31(2):98-102,108
通过对《日本灵异记》冥界巡游故事中的冥界人物、冥界景象、入冥途径及作品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日本奈良平安时代,人们对于冥界的认知和看待生死的态度,以及佛教思想的传播与影响,并且能够了解当时的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问题上的态度及所采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托妮·莫里森通过《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佩科拉的生活经历,揭示了美国黑人女性的生存状况,并探析造成这种命运背后的原因。相比传统的黑人文学创作,《最蓝的眼睛》在创作方面具有明显的颠覆性。文章从语言层面、叙事层面和修辞层面解析莫里森在小说中展现的创作颠覆性,旨在探索莫里森的独特创作技艺,同时丰富文本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8.
《阅微草堂笔记》作为一部融志怪、考证、著书诸特质于一身的志怪小说集,集合了纪昀的学术考据成果与个人情感及观点表达,是一部以学术思维写就的具有鲜明学者气质的小说集,具体表现为以考据之法写小说、以志怪内容说学理、以著书立言为旨趣,较为典型地反映了学者创作小说的手法和以小说“载道”的文学理想,其面貌之驳杂与当时的学术环境、政治环境及纪昀的学者身份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恩斯特·布洛赫在《希望的原理》一书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展开了全新解读。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并非简单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而是一种以劳动、异化和实践概念为核心的具体的人本主义思想。布洛赫的解读一方面恢复了"人"的主体地位,克服了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机械经济决定论倾向,另一方面由于过度关注伦理价值,这种解读也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立足现实追求人类解放的基本精神,其思想局限也是较为明显的。  相似文献   

20.
李大钊撰写的《史学要论》于1924年出版,它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概论性质的著作。这部著作的问世已有九十多年,它对中国史学的科学化起到了巨大作用。它的影响力随着中国史学科学化的不断进展反而显得更加增强。从新时期以来史学概论教材的不断重新撰写,可以明显地看出《史学要论》在其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