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理解教育——学会理解与共存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进程中,多元化和不同的价值观既冲突又融合,“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根基是学会“理解”与“共存”,共创和平环境,本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提出,现实意义,理论根基和涵义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2.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德洛尔报告”,即《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该报告提出的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4个支柱已成为目前国际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标,“学会共存”是这四个支柱的核心。十年来,人们以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方式建构和实践着“学会共存”的教育理想,提出了和平文化教育、国际理解教育、世界公民教育等一系列的教育理念和行动策略。“学会共存”教育的基础是人类普适伦理或共享价值,“学会共存”教育的过程是在文化互动中人们对普遍文化价值的建构过程。“学会共存”教育对于展现一个和平、负责任的国家形象,培养具有开放的世界意识和跨文化适应能力的未来公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2001年9月5~8日,以“全民教育与学会共存”为主题的第47届国际教育大会在国际教育局总部日内瓦召开,从而将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对“学会共存(learn to livetogether)”的倡导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学会共存”的直接提出并开始为人们所熟悉,源于以德洛尔为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向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该报告提出了学会求知,学  相似文献   

4.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充分体现了国际上对人文教育的重视。在这四大支柱中,后三项便是我国教育相对忽视的,尤其是在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中更需加强。  相似文献   

5.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所以只有造就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的学生。教师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的创新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存、学会做人”。这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其中学会做人是核心,应处于主导地位;学会求知应从知识层次理解;学会做事主要指技能与经验;学会共存则强调与人相容、真诚合作。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我们的教育必须树立全新教育观念──以育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个…  相似文献   

6.
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共存:世界教良目的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国际社会对教育目的的理解不断深入,教育目的的侧重点正发生着变化,从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四种学习到学会共存,教育的人文主义导向日益突出,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对人的价值观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发展瞬息万变,国际社会对教育目的的理解不断深入,教育目的的侧重点正发生着变化。从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四种学习到学会共存,教育的人文主义导向日益突出,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对人的价值观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教育要发展。教师是关键。无论是国际上提出的教会学生“学知、学做、学会生存、学会共存”,还是国内提出的素质教育。都有必要对教师的素质结构进行探讨。那么。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结构。才能适应并促进跨世纪教育事业的发展呢?笔者认为其结构应概括为以“爱、学、练、乐”为统帅而构成的四个系统。即五种精神、三个功底、五种能力、两大素质。  相似文献   

9.
当下的全球化引发了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期间也必然会出现民族文化之间的紧张与对峙,文化冲突的核心内容在于价值冲突。基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理解教育以学会共存为基本理念,以理解文化文本为课程教学的目标,加强外语教育是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方式。通过国际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拓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时空,让人在异国文化氛围里体验对他国文化的情感和态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教师》2010,(17):20-20
2010年7月26日-30日,以“构筑桥梁培育儿童的音乐生活”为主题的国际音乐学会第14届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国际音乐教育学会早期儿童教育委员会成立于1982年,其宗旨在于提高早期儿童音乐领域的学术研究质量,进而促进世界各地幼儿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本届大会是国际音乐学会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委员会首次在中国举办的研讨会。  相似文献   

11.
继终身教育之后,人类教育将步入“跨界教育”的时代。学会跨界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存之外的第五大人类学习的支柱。如何“跨以成人”、“跨界生长”,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成为当代教育的基本问题。跨界教育的产生,根植于人及其创造的可能性与多样性;人类存在并经历了教育空间、教育时间、教育内容和教育主体等不同类型的跨界教育。跨界教育的前期研究,围绕着“是什么”、“跨什么”、“谁来跨”、“如何跨”等议题展开。跨界教育的内涵,是一个多元性、层次化的复杂结构,由预设、性质、对象、目标与内容等不同要素综合构成。跨界教育带来新的教育体系,包括教育实践体系、教育理论体系与教育政策体系等。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一世纪国际教育改革的主题由“学会生存”转为“学会关心”、“学会创造”。这是人类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因此,优化教育结构,实行目标教学便成为被广大师生所接受、所喜爱,并自觉探索实践的新生事物。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中专机械专业学生培养目标的转化,要打破“文化课、技术基础课、专业课”老三段的教学模式,根据结合“当前、当地情况”,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原则和专业特点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在课程设置上要强调岗位针对性,强调理论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课程建设,有效地确立课程改革的方向,以培养出适应社会生产需要的高质量的人才。一、确立课程体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ZI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综述》中提出的,要把“学知、学做、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存”作为教育的四个基本素质目标和评价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即具有…  相似文献   

14.
李建平 《学子》2004,(8):39-40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终身学习的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世界终身教育第五届年会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详细阐述了新的教育观念的四大支柱,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相似文献   

15.
《学会做事》--全球化中职业教育的价值观教育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上个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望21世纪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面向未来的教育战略对策。其中不少精辟论断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如众所周知的“四个学会”,即1996年由德洛尔代表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所作的报告中提出的“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Learning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学会生存(Learning to be)、学会共处(Learning to five together)”已成为世界教育界共同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6.
曹顺福 《高教研究》2005,21(4):71-74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8年提出:21世纪教育有四个支柱,即:“学会知识、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活。”这概括了教育应如何注重人才能力培养问题,特别是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需要,实现知识教育与人才能力教育的有机结合。加速推进高职教育人才的能力培养工作,无论对学生,对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围绕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从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向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转变和从专业结构教育向类型结构教育转变,重点把握国际国内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阐述了如何逐步实现高等学校从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到“以培养人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如何使现代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的人才真正能成为基础教育的合格师资,承担起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教育重任。  相似文献   

18.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面向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合作”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学生是否具有合作能力、学生的合作能力强弱是衡量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在当前的形势下.竞争日趋激烈和残酷,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开  相似文献   

19.
九十年代中期,“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同生活”。这逐渐成为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也是幼儿教育注重幼儿个性品质的重要根据。纵观我国幼儿教育现状,落后的儿童教育观念,独生子女问题等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致使目前幼儿性格中普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生活自理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差,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参考》2003,(11):48-48
目前美国各处掀起了“提倡节约”、“杜绝浪费”的风气。在不少中小学和幼儿园里,吃“忆苦饭”非常流行,其宗旨是让学生珍惜粮食,学会同情穷人,并直接或间接地获取国际知识。马里兰州温顿小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