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济宁运河文化的形成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济宁运河文化的形成及特点蔡勇京杭大运河有"人类历史的奇迹"的美誉,它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从它悠久的历史,连接复杂、众多的天然水系,还是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对沿运人民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看,京杭大运河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运河开凿史...  相似文献   

2.
京杭运河山东段的开发和穿黄工程何为刚京杭运河山东段南起台儿庄,北至德州第三店,境内长度483公里,其中黄河以南250公里,黄河以北233公里。山东运河始凿于元至元二十年(1282年),至元二十五年开挖会通河(即现位临运河)之后全线贯通。明、清年代是运...  相似文献   

3.
济运重要工程设施──戴坝汶河考陆家行戴村坝和小汶河,是济运通航的重要工程设施,它的开挖和兴建在京杭运河开发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素有水脊之称的南旺分水口是全运河的制高点,地面海拔高度39米,高杭州和京津约十几米。如果没有这两项工程设施,京杭运河经南...  相似文献   

4.
略论京杭大运河的过去和未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论述了京杭运河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对我国历史产生的深刻影响,指出她所具有的开放、交流、融合的特点,为国家大统一局面奠定了扎实的精神和物质基础,为我国经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分析了当前运河的自然地理优势、综合效益、经济和政治等各方面条件之后,认为经高科技改造后的运河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和生态效益,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仍将成为东部地区一条重的南北运输通道,重振运  相似文献   

5.
运河南旺枢纽文化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旺枢纽工程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完善繁运于明清,营运五百余年,为促进我国五个世纪的物质文化交流谱写下千古绝唱。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功绩与都江堰相媲美。南旺一代人杰地灵,运河文化,渊运流长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运河文化”的概念,但见仁见智,缺乏共识和规范。《济宁运河文化》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取得了许多可喜的研究成果。该书最鲜明的特点在于科学地界定了“运河文化”的概念,全方位多层面地展现了济宁运河文化丰富的内涵,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较高的学术价值,研究运河文化,总结历史经验,是为了实现新时代的跨越,唱响运河文化,再创济宁辉煌,该书编辑出版的意义即在于此。  相似文献   

7.
济宁运河文化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杭运河为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也是历史最为古老的运河之一,与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千百年来,人们在对京杭运河的开凿、治理与利用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即创造了运河文化。济宁运河文化是指运河文化在京杭运河济宁区的显现,具有广泛的开放性、巨大的兼容性和时代的先进性,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为济宁创造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许多方面至今继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浅谈十三世纪后山东运河的经营及影响冯刚京杭运河是我国古代与长城齐名的伟大水利工程,而其中的山东的运河又是这条黄金水道的重要河段。因为它处于京杭运河中段,几乎集中了运河开凿中遇到的诸如水位平衡,水源补济,汛期洪水调蓄和渲泄等问题。因此,自十三世纪后期元...  相似文献   

9.
京杭运河与我国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杭运河曾积极促进了我国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传播。强大的运河交通、运河上的众多流动人口,为我国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传播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0.
运河民俗的文化蕴义及其对当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运河民俗,作为运河沟通和漕运过程中由民众所创造的传承文化,是一个包容百川的文化体系,其脊梁是工商业文化,且强有力地呈现出一种“人定胜天”的气格精神。它对流经地旧民俗不断冲击,渐而呈一种互补汇融的状态,最终达到相互交会共处的结果。在水一方的运河民众首先创造着极其丰富的物质民俗,并伴生有精神民俗的奇伟壮观;同时呈现出鲜明的开放色彩,在重整大运河的今天,运河民俗文化为建设“大运河经济带”提供着可资借鉴的第一手材料和可待弘扬的精神;促进运河在高新科技条件下焕发青春;这笔珍贵资源还将为未来开辟一条风光绮丽的旅游热线。  相似文献   

11.
济宁位处京杭大运河中枢区段,元明清三代都把这段河道作为漕运重点,把济宁运道的维护和治理视作贯通大运河的关键,列为朝务重中之重,不断旅高官重臣到济宁治运司运。在济宁,从中央到省道府州县各级衙门林立,特别是三代都将最高水利衙门——河院总督署开设在济宁。三代数百位河道总督以济宁为大本营和司令部,不辞辛苦,呕心沥血,为600年漕河畅通和大运河的建设做出了贡献。历史表明,济宁以它在京杭大运河无与伦比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在历史上所发挥的独特的巨大作用,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为京杭大运河的河都。  相似文献   

12.
试论明清时期山东运河沿岸城市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在运河航运的刺激下,山东沿线的临清、济宁已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经济城市。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坐地贸易与转运贸易的繁荣与活跃,这不仅促进了城市的扩大,而且也带动了周边农村商品经济的活跃。由于城市经济发展主要是建立在运河作为沟通南北商品流通的基础上.也就决定了城市经济的不稳定性。这是认识这类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南北运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经济有过重大的积极影响,包括对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促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以及对宏现经济稳定的促进;另一方面,也有过一定的消极影响,如运河的开挖与维修对当时经济或多或少地破坏,如运河的联络与沟通功能对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不可忽视的影响。一般说来,消极的影响是次要的,积极的影响是主要的,可谓译被当时,惠及今世。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运河之都济宁,亦被誉称为“江北小苏州”,其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有着与苏州相似的千姿百态的私家园林。明代中晚期已有40处,清代有增有减仍保持在40处左右,清未民初则锐减到20余处。私家园林荒圮增加,是随着运河兴衰而变化的,这反映出私家园林的修造乃至城市建设.是因了运河漕运、商贸业的发展繁盛而出现,并随着运河的兴衰而变迁的。它给近古济宁的城市环境增添了亮色,由此也折射出了运河文化深厚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一部运河史,即是半部中华文明史。中国大运河肇始于春秋时期,形成于隋代,发展于唐、宋之际,定型在元、明、清三朝。现代意义上的运河研究始自20世纪初,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逐渐走向壮大。运河对中国整个人文社会的影响,无论就其范围还是程度而言,都要比已有研究涵盖面复杂宽广得多。要全面深入地阐释这些复杂现象,应该跳出单一学科的限制,从跨学科角度作综合的系统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门“运河学”。运河学研究囊括很多学科理论与研究方法,跨越时空,涵盖过去、现在和未来,是内涵极其丰富、外延极其广阔的学问。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从阐述产业价值链的概念入手,剖析体育产业与运河文化旅游产业所具备的对接物质基础。认为:体验需求、资源共享、关联互补、产业链延伸是体育产业与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对接的物质基础,并提出了体育产业与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对接协同发展的市场拓展路径、品牌引领路径、创意提升路径和项目带动路径,指出政府是体育产业与运河文化旅游产业对接机制的有力保障。建议建立设施完善、布局合理、政策激励、优化管理的政府推动机制和品牌塑造、产品创新、竞合互动、知识共享的企业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7.
论京杭运河山东运道的开辟与经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关键运道,元明清三代王朝全力经营山东运河。山东运河开辟与经营的过程中,成功地解决了水源补给、水量分配、水位平衡、洪水调蓄以及避黄保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保证了大运河的全线畅通,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谱写了京杭运河开发史和人类水运史上璀璨辉煌的篇章。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运河变迁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运河的历史悠久,线路绵长,分布地区辽阔,在世界运河史上占有光辉灿烂的一页。广大劳动人民和无数能工巧匠,发挥聪明才智,选线施工,化险为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使我国运河具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歌剧《运河谣》是一部具有民族气蕴和现代审美情趣的歌剧新作,它以有别于西洋歌剧的中国歌剧意境受到大家的一致赞赏和喜爱。文章重点对《运河谣》中女主角"水红莲"的人物形象塑造、主要唱段演唱艺术技巧的处理、对《运河谣》中主要唱段演唱方法及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地研究,旨在为中国歌剧在创作技巧、创作思维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摘要:京杭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体育文化建设问题将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将成为体育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课题。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考察结合专家访谈法,对后申遗时代京杭运河体育文化资源现状进行调研。结果表明,京杭运河不同区段具有不同的体育文化特色,以中国运河命名的公园、体育公园的体育文化活动特色各异,运河体育场馆资源在服务体育赛事和全民健身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的推动后申遗时代京杭运河体育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体育文化消费升级,据此提出,通过建立京杭运河体育文化产业基地,创新民生型运河体育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提升运河体育旅游开发动力机制、创新体育旅游文化新业态,提升运河城市体育文化广场建设的数量和服务质量等发展路径,实现京杭运河体育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