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仲玉梅 《新高考》2010,(12):6-7
高三学生,谁不想高考作文能"一鸣惊人"?而平日作文备考的实情却是学生经常沉陷于作文素材的"汪洋",困惑于层出不穷的写作技法指导,考场上应急拼凑的又大多是"无素材、无中心、无思路、无文采"的平庸之作。那么,该如何利用高三有限的时间快速提高考场作文的得分呢?笔者认为,高三作文备考必须落实如下的几个"一"。一、积累能"多用"之"一材"作文素材不在多,而在精。试想,课堂上学了那  相似文献   

2.
陈斌 《初中生》2015,(9):89-90
作文素材的运用,有如厨师对食材的使用.一种平常的食品材料,一个高明的厨师能做成多道好菜;一个作文素材,经过巧妙运用,也能打造出不同的精彩作文.备战中考作文,积累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巧妙运用素材是关键.能否用较少的素材,应对不同的作文命题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需要我们一材多用,玩转素材了.怎么做到一材多用呢?以下几种方法值得你学习.  相似文献   

3.
<正>高考作文备考一定要储备丰富而广博的素材。考场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作文就是一门调动材料的艺术,我们所看到的优秀作文决非考场上刹那的灵光乍现,它们往往是瞬时的感触加上鲜活的素材且进行灵活运用的成果,其过程就彰显了用"材"之道。如果说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这篇文章的血肉躯体。也就是说,好作文离不  相似文献   

4.
正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仓里有粮,心中不慌",对于一个社会、一个家庭来说,粮食的储备直接决定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幸福感。中小学生作文时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都是因为"粮仓"无"粮",写作素材积累得不够多。那么,怎样积累足够多的素材,让自己在作文时能信手拈来,做一个能做"有米之炊"的"巧妇"呢?  相似文献   

5.
<正>高考作文备考一定要储备丰富而广博的素材。考场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作文就是一门调动材料的艺术,我们所看到的优秀作文决非考场上刹那的灵光乍现,它们往往是瞬时的感触加上长期积累的鲜活的素材的灵活运用的结果,其过程就彰显了用"材"之道。2015年高考湖北卷"厚积薄发,方能成功"这篇满分作文就是典范: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提起写作文,许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这显然是学生在脑海中缺乏可供习作的素材,也就是平时没有养成积累的好习惯。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使文章言之有物,必须有一个寻"源"取"材"的过程,而这个"材源"应该来自生活。小学作文教学应当重新树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作文教学观。所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中考的半壁江山。如何指导学生习作,不断提高写作水平,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利用文本素材,提高写作兴趣。”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充分挖掘课本素材的应用潜力,体现“学”为“写”铺路,“写”为“学”服务,做到既不增加学习负担,又能从中撷取有用的素材运用到日常作文写作中,一材多解,一材多用,让课本素材再次增值,一举两得,实现教学与写作同步双赢。为此,教师应该讲究方法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想、多写、多观察、多积累。“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下几点是笔者参加南安市“文本素材”课题研究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张鹏 《甘肃教育》2012,(1):86-87
作文千篇一律,内容空洞,缺乏个性,这是目前多数初中学生作文的弊病。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不足。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也是如此,平时积累的材料多了,写作文时才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而不会腹中空空,下笔无言。那么,教师应如何帮助初中生广撷博采,  相似文献   

9.
<正>一、"一材多用"再研究的现实意义1.通过前期的实践证明,只要做好素材的搜集和整理工作,同一素材完全可以出现在很多不同的作文主题中。2.搜集月考1至月考5学生作文中关于司马迁的作文片断,发现有的文段判为优秀,得分达50分;而有的文段甚至被判为套作,得分在30分以下。也就是说某些文段,只是生搬硬套司马迁这一素材,不能合理解释、支撑、演绎作文题目,直接割裂了题目和材料、中心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是中学阶段的基础学科,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也是令大部分教师头疼的问题。如何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提高作文教学水平需要我们长期进行探索。鉴于此,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来谈几点看法。一、积累素材,夯实基础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前提素材积累是作文的基础,是建好作文这座大厦的"砖瓦"。素材的来源一是生活,二是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平时多留意身  相似文献   

11.
周.com、柠檬姐姐和贝壳姐姐每天都会收到很多投稿,也会面对很多小朋友提出的作文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诞生了"两个惊讶":一是惊讶有的小作者怎么那么会发现,对他们来说,生活中就没有不起眼的东西,视线所及之处都是素材;二是惊讶有的小朋友好像戴上了一副无形的眼罩,生活中有那么多素材,他们却总说自己"看不见"。  相似文献   

12.
作文内容空洞无物,语言枯燥乏味,考场作文更是时时处处见套路,而在套路作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要数闪光点和格式化作文了。写作教学这一难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语文教师。是什么堵塞了我们学生的思路?我想主要是缺乏作文素材的积累,且素材积累无方向无序列,不重视观察或观察不能坚持到底。人们常说,写文章,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选材不妥,甚至无材可选,只能是黔驴技穷,无米下炊,作文也就失去光彩,  相似文献   

13.
正很多语文老师抱怨,批改学生的作文,是一项繁重、生厌的工作。老师们无奈,学生的一篇篇作文,语言乏味、千篇一律,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字屈指可数。为什么上了那么多指导课,写了那么多作文,学生却怕写作、怨写作?也许应该反思当下我们的作文教学,到底哪里出问题了。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级教师管建刚说:"写作这事儿,只要你想写了,只要你有着强烈的写的冲动,不断地写,不断地改,不一定能成为天才作家,却一定能成为一个不错的写手。"马正平教授也谈  相似文献   

14.
<正>使文章言之有物,必须有一个寻"源"取"材"的过程,这个"材"和"源"应当来源于生活。因此,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弘扬学生的写作个性,应该从培养学生注重生活实践,注重提炼作文素材入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注重生活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美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作文是生活中的一种实际本领。生活包罗万象,大自然五彩缤纷,绚丽多姿,为学生的观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的写作素材应来源于生活,起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这一切离不开生活实践。如果没有生活实践作为基础,学生的观察能力就如  相似文献   

15.
低年级作文教学是整个小学作文教学的基础。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要进行有条不紊的习作训练,即从一年级的听说练习到三年级的小作文练习、仿写训练等,以帮助学生夯实写作基础。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启蒙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呢?一、观察生活,积累作文素材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文章必须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的文章。"生活是习作素材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开掘和充实生活,让学生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思,让他们"有所为而作"。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留心观察生活细节的能  相似文献   

16.
<正>部分学生写作时苦于下笔无言,只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蜂农难酿无花之蜜!《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要学生有持续发展的学习力,必先得让他们"厚积";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积累作文素材是关键。那么,如何积累作文素材呢?一、小巧问题多练笔  相似文献   

17.
想在考场作文上拿高分,选取素材是个关键,只有选取典型的素材,才能更大限度地展现作文的亮点。典型素材是指那些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生活的,最能打动人心的,最能体现主题思想的材料。那么,平时如何从教材中积累作文素材呢?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一些方法。技法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经典人物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教材中涉及的文史人物,培养学生在写作中大胆标新立异、转换角度、活用素材,让学生能在充分尊重历史、尊重文化、  相似文献   

18.
<正>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可这个重头戏在实际的教学中却使学生厌烦。长期以来,很多学生一听说要写作文,就产生惧怕心理。这是因为学生在作文时"无米下锅"。小学生作文无从下笔,犹如一道鸿沟横亘在他们面前。那么,如何跨越这道鸿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获得的材料。"也就是说,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事物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感受,以获取写作素材。鉴于学生的这个特点,在指导作文时,电教媒体派上了用场。它的直观性、形象性、灵活性,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鲜明生动的生活素材。在习作指导中,教师运用得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可是大多数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愁眉苦脸:写什么,怎样写?学生作文难成了语文教学中棘手的问题.其实,学生作文难,难在没素材,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有效收集作文素材,让学生做有"米"之"巧妇"呢?  相似文献   

20.
钟鼎程 《高中生》2013,(27):14-15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作文素材的使用也是"材不在多,会用则灵"。如何才是会用呢?会用体现在"灵"上,这"灵"可以是灵动。枯燥、空洞、抽象是形象之大敌,是灵动之禁忌。要使素材表达收到形象饱满的效果,考生一定要能在写作中充分调动各种修辞手法,形象化地抒发情感、发表见解;要能选用新鲜传神的词语和句式,给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感染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