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培养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那么。什么是创新呢?创新就是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的加工和创造.产生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它以突破旧框框,开拓新天地、创造新思维等为特点;它以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积极的发散思维、活跃的灵感等为基本因素。也是以思维的主动性、新颖性、深刻性和高度概括性为主要表现的。  相似文献   

2.
张志鹏 《考试周刊》2012,(83):104-104
一、背景早就听说五(5)班的学生比较"淘气",课堂上稍有疏忽,就很容易出乱子。曾经任教的老师一下子就能报出好几个"淘气孩子"的大名,如钟嘉峰、朱文杰、张嘉乐,等等。据说,这几个"淘气孩子"都各具"特色"和各怀"绝技",在上课期间比较擅长给老师出难题。在任教这个班级之前,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自己的课堂里"管住"他们。  相似文献   

3.
近来读了一篇《哪国的孩子最好教》的文章,叙说来中国支教的南非教师尼尔,以一道智力测验题戏说中国孩子最好教,而美国孩子最不好教。  相似文献   

4.
在《半月选读》上看到,有位来中国支教的南非老师临走时说中国的孩子“最聪明最好教”。为什么呢?因为同样一个问题,在十六个国家中,中国孩子的回答最标准。  相似文献   

5.
在初三的上学期,我们每周都会有两节连排语文课,这也是我们的作文课。每次作文课的时候,我首先要点评上次作文的得与失,读几篇相对优秀的习作;接着出两道作文题目,根据中考的要求,一道是命题或者半命题作文,一道是材料作文或者是话题作文;然后我开始对这两道作文题进行分析解剖,特别是材料作文,因为害怕学生写偏题甚至是跑题,我尽可能详细地给他们诠释材料的意思,尽量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角度,让他们有话可说;最后就是学生  相似文献   

6.
在课堂教学中,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梳理、归纳所学的知识,以便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查漏补缺。课堂小结就是对教学内容和结果的概括,也是学生的一次展示和交流,更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当然也是学生自主  相似文献   

7.
2011年10月5日"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逝世.乔布斯走了,苹果失去了一位天才,世界失去了一位梦想家.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定义了一个时代,他重新诠释了创新的意义.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创新者已安然睡去,而我们如此地怀念乔布斯,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有幸去绍兴听优质课.一天的听课活动,让我领略到数学教师的风采,可谓群英荟萃,课堂教学艺术各有千秋.观摩之后,本人有几点很深的感触.这次优质课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导弹之父钱学森留给大家的问题。简言之,就是中国目前的教育模式不能有效地激励人们去创新和发明创造。  相似文献   

10.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我想告诉学生要学会谦让,举了孔融让梨的例子。刚讲完,马上有个学生举手说:"孔融不应该让他的哥哥吃大的,应该自己吃大的,尊老爱幼嘛。"经他这么一说,其他同学也激动起来了,纷纷举手赞成。无独有偶,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分苹果"的故事,是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让社会成功人士和监狱服刑的犯人分别追忆母亲的早期教育对他们的影响。一位犯人说:小时候母亲拿来一篮子苹果,他心里想要那个又大又红的苹果,但弟弟抢先说要那个又大又红的,妈妈板着脸生气地说:"小孩子怎么不懂得谦让!"于是这位犯人说:"妈,我要那个又小又青的苹果。"妈妈表扬了他,从此他学会了撒谎,长大以后走  相似文献   

11.
常旭 《辽宁教育》2012,(22):35-36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钱学森之问"也促使我们从事教育的人对教育做出深刻思考。教育以人为本,人以善为本。  相似文献   

12.
王成 《生活教育》2011,(5):54-55
近日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所上的《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课堂伊始,老师让学生说说对夏天的印象是什么。请学生发言时,一句"你来给我说说"传入我的耳中,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于建 《山东教育》2011,(26):21-22
6月7号,大约是一个中国除了公共假期以外最令人关注的日子,自有了科举考试以来,这种被称为"抡才大典"的活动就一直强烈地吸引着中国的眼球,6月7号这一天几乎所有电视、广播、报纸都将高考作为头版头条进行报道。2011年的这一天全中国930万考生走进关乎命运的高考考场,为自己十几年的辛勤学习,为自己将来的命运作最后一搏。  相似文献   

14.
周凡 《宁夏教育》2008,(9):59-59
这个故事发生在前不久的一次五年级语文统一测评中,当时,校长提出让我和马老师改作文。于是我们便定出了统一的标准,开始了各自的工作,而马老师边改边生气,气学生的粗心,气学生笔下乱生情。其中有一考生把“男娃子”写成“男儿子”,他说:“我改了这么多年的作文,还是第一次看到写‘男儿子’的?”他不停的自问,也带有愤怒。  相似文献   

15.
杨香霞 《贵州教育》2009,(16):40-41
一、案例背景与分析 新学期开始,我又接了三年级新班。初学英语的学生对英语充满了好奇。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我精心设计了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活动。一次,在三(二)班的课堂上,正当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参与教学活动时,  相似文献   

16.
“钱学森之问”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钱学森之问"的由来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  相似文献   

17.
近日听了一位青年教师所上的《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课堂伊始,老师让学生说说对夏天的印象是什么?请学生发言时,一句"你来给我说说"传入我的耳中,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学生的发言到底是给谁听的?一句"你来给我说说",言下之意是说给老师听的,在这样的暗示下,  相似文献   

18.
【现场】近日,观看了两位青年教师《我不是最弱小的》的同课异教课。下课铃响后,我向这些还沉浸在文本情境里的学生提了同一个问题:"小朋友,学了这篇课文,你今后会怎样做呢?"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着相同的一个答案:"我也会像萨沙一样,把雨衣给花草盖上!"我追问了一句:"那你们就不怕被雨淋病了吗?"  相似文献   

19.
在课堂教学中,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梳理、归纳所学的知识,以便使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查漏补缺。课堂小结就是对教学内容和结果的概括,也是学生的一次展示和交流,更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意想不到的插曲。不同的教师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新课程理念倡导教师读懂教材、读懂课堂、读懂学生。教师只有读懂学生,找到开启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有的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