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亦权 《良师》2010,(10):40-40
歌德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和思想家。歌德年轻的时候曾经是一个绘画爱好者,他习惯于用绘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灵和思想,并且努力想成为一位非凡的画家。  相似文献   

2.
坐在河的尽头,那位老人,在沉思夜晚来临了,手中的烟头点燃着雾霭终于西天的云霞暗了下去,深灰色的水流几乎和夜色融为一体。凝望着,那位老人坐在河的尽头。他是谁,他在思索着什么?也许这是三十年后的我。也许他会想起  相似文献   

3.
《同学少年》2011,(7):52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1832年)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代表作有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等。他是德国民族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提高到欧洲的先进水平,并对欧洲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在现如今的社会中,物质财富虽然极大丰裕了,然而我们却迷失了自己,风华正茂的年纪却有着一颗暮年人的心脏,但人类之所以没有沉沦,就在于文学的艺术魅力。王书怀的诗就是慰藉心灵的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5.
生活的艺术     
上个世纪初,一位著名的大学者、一个以幽默享誉世界的中国人——林语堂先生,他写过一本著名的书《生活的艺术》。他在书中写道:"美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劳碌者,中国人是闻名的伟大的悠闲者。"以此来描述中国人和美国人巨大的差异。在林语堂先生看来,历史上,中国人以悠闲的生活方式著称于世,我们不那么汲汲营营,忙于牟利赚钱;相比较而言,美国人  相似文献   

6.
孙旭东 《现代语文》2014,(10):101-102
一、诗歌教学的现状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艺术光辉灿烂,而诗歌教学也历史悠久。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诗歌以其高度凝练的语言给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带来了审美的快感。诗歌作为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让我们在感动之余,更体会到作者创作的智慧。然而,当今高中语文对诗歌教学还停留在浅层次,就平常课来说,一般就是先翻译诗歌,接着分析手法,体会情感。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将诗歌当成文言文来教。有些教师更是急功近利,直接将译文、手法、情感等内容用投影仪直接显示在黑板上,学生当成背诵材料全部背下来。从考试分数上看,这种手法貌似很有效。然而诗歌的美感、诗歌的意蕴早已荡然无存。公开课则大多重视诵读,老师抛弃了各种手法,着重通过反复诵读分析情感、主旨。追求“热闹”、“好看”。在个人读、教师指导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基础之上,有能力的教师再范读之后,课堂也推向了高潮。可是当热闹冷却、繁华落尽之后,反思本课学生到底收获多少呢?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了吗?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初的白话文运动,最困难的怕要数诗歌了。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千百年来,诗歌写作已经形成了严格的范式。总的来说,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唐诗宋词,乃至元曲,都可划入诗的范畴,它们虽然风格迥异,但在格律、意象、意境等方面有  相似文献   

8.
一我总有这样一种想法,能与文学结缘,是我人生的幸运。也可以这样说,是文学养育了我,让我的灵魂不断地攀缘着众多文字上升,在诗意中沉迷,在被自我幻化着的境界中陶醉。诗与文学,是我生命中永远的情结,我从文学中获得了尊严和自信,因为选择了这样一条路,我心中有了一个远方的圣地,我不停步地朝着那个方向奔去。  相似文献   

9.
细节是文学文本的细胞,文学文本中的细节应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和精细性。细节在叙事性文本和抒情性文本写作中所呈现出的艺术功能,成为我们从细节切入文学文本的可能性。通过对中学教材中几个名篇的解读示例,具体地阐述从细节进入小说、散文和诗歌文本的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10.
小马 《初中生》2014,(2):38-41
正【导言】余秋雨(1946—):著名文化史学者、作家、艺术理论家。其文化题材散文集在20世纪90年代及21世纪初极为畅销。获得过鲁迅文学奖、中国出版奖等。代表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借我一生》等。  相似文献   

11.
综观高中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是诗歌。诗歌是文学之母,是“一切艺术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艺术形式”(亚里士多德语)。关于诗歌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体验、心灵共鸣和精神陶冶。”诗歌以其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审美性等特点决定了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何其芳不仅是一个政治抒情诗人,也是一个杰出的爱情抒情诗人.他在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写了大量的爱情诗,诗中大多表现了青春的苦闷和对爱情的渴望的痛苦及其矛盾的心理,传达了一个时代的青春的苦闷的象征.本文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分析了何其芳爱情诗的三首代表作品,揭示了诗人的多情而又忧郁,渴望而又充满着梦想的心灵历程,作品把爱情的复杂多层的青年的心理表现得细致入微,为我们提供了写作爱情诗的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