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题目[2011年高考海南生物卷第29题]图1为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乙遗传病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已知Ⅲ_4携带甲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但不携带乙遗传病的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2.
方煜 《教学考试》2024,(15):48-51
<正>在人教版必修2教材中,《人类遗传病》是第5章的最后一节,介绍了遗传病的常见类型和检测预防手段。但在考题中,人类遗传病往往与第1章的遗传规律及第2章的伴性遗传紧密联系,因此在高三总复习中往往将以上内容都整合在遗传专题中。下面以2023年6月浙江卷第24题(节选)为例,分析人类遗传病常见的两种题型的解题思路。1.真题展示某家系甲病和乙病的系谱图如图1所示。已知两病独立遗传,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基因不位于Y染色体。  相似文献   

3.
在高三生物复习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做2011年的一道高考题时,其中某一空的答案几乎都写成"3/10",而参考答案却为"11/36"。为此笔者通过多种方法仔细推算,并查阅相关资料,对参考答案产生了质疑,现与各位同仁探讨。1题目例题(2011年高考海南卷第29题)图1为某家族甲、乙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甲遗传病由一对等  相似文献   

4.
关于人类遗传病发病机率 (或正常子女出现机率 )的计算 ,特别是几种遗传病“混合遗传”发病率的计算 ,是绝大多数学生十分“头疼”的问题 ,同时对所讨论的几种遗传病发病机率之间的关系、发病机率与正常子女出现的机率之间的关系 ,始终模糊不清。笔者认为 ,使用“面积法”计算人类遗传病发病机率 ,能更直观地帮助学生对遗传病发病机率 (或正常子女出现机率 )的认识、理解和计算。1 给出问题假设人群中甲、乙两种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遗传病 ,甲为显性遗传病 ,用A表示 ,乙为隐性遗传病 ,用b表示 ;且控制甲、乙两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分别位于两…  相似文献   

5.
<正>在遗传系谱图试题中,经常要应用"哈迪-温伯格定律"进行相关的计算。定律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在实际运用时经常会犯错。下面以下两题为例,解释学生在计算时所犯的错误的原因。例题1:(2014年徐州市高三生物调研测试三改编)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如下图(其中甲病由A、a基因控制,乙病由B、b基因控制),甲病在人群中患病纯合子约占l/10000。下表为对1~4群体样本有关乙病调查的结果,请分析  相似文献   

6.
题目(2012年江苏卷)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中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H、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t)患者,系谱图见图1.以往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10-4.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  相似文献   

7.
1例题(2010年江苏卷)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了一个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系谱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  相似文献   

8.
试题精析     
在某家系中有甲、乙两种隐性遗传病,(设甲种遗传病的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乙种遗传病的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在谱系图中现已查明Ⅱ-6号个体不携带致病基因。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相似文献   

9.
例题 图1为对某家族中甲、乙两种遗传病调查后得到的系谱图。Ⅰ4的家庭中没有乙病史,若Ⅲ2与Ⅲ3婚配,则其后代“U”患病的概率为( )  相似文献   

10.
人类遗传病机率的计算,是生物教学过程的一个难点,尤其是两种遗传病混合遗传的机率计算,学生更是理不清思路,难以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将两种遗传病混合遗传的有关机率计算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使其“公式”化,就可使复杂的运算变得简单易行。方法如下:1.根据题目已知条件,先确定遗传方式及相关个体的基因型。2.分别计算出两种病的发病率。假设患甲病的机率为P(A),患乙病的机率为P(B)。则有以下“公式”:(1)不患甲病(即对甲病正常的)机率为:1-P(A);(2)不患乙病(即对乙病正常的)机率为:1-P(B);(3)同时患两种病的机率为:P(A)P(B);(4)只患甲病的机率为:P(A)[1-P(B)]=P(A)-P(A)P(B);(5)只患乙病的机率为:P(B)[1-P(A)]=P(B)-P(A)P(B);(6)只患一种病的机率为:P(A) P(B)-2P(A)P(B);(即由(4)式加(5)式得)(7)患病(即患一种病或同时患两种病)的机率为:P(A) P(B)-P(A)P(B);(即由(6)式加(3)式得)(8)均不患病(即正常)的机率为:[1-P(A)][1-P(B)]。[例题]一个...  相似文献   

11.
1.根据“p=F/S”分析(或计算)液体的 压强和压力 例1 (2004年长沙 市)容积相同的甲、乙两 圆柱形容器都装满水,放 在水平桌面上.如图1所 示,则水对甲、乙两容器 底部的压力和压强大小关系分别是F四____ F乙,p甲____p乙(填“<“>”或“=”). 分析:由题意分析知:甲、乙两个容器的横 截面积和高度都没有其确定的值.故我们要比 较甲、乙两容器底部所受的压强和压力就不能 直接用求液体内部压强和压力的常规方法 1.根据“p=F/S”分析(或计算)液体的 压强和压力 例1 (2004年长沙 市)容积相同的甲、乙两 圆柱形容器都装满水,放 在水平桌面上.如图1所 示,则水对甲、乙两容器 底部的压力和压强大小关系分别是F四____ F乙,p甲____p乙(填“<“>”或“=”). 分析:由题意分析知:甲、乙两个容器的横 截面积和高度都没有其确定的值.故我们要比 较甲、乙两容器底部所受的压强和压力就不能 直接用求液体内部压强和压力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阅读理解类试题的文字叙述一般较长 ,信息量较大 ,各种关系错综复杂、不易梳理 ,因而应使学生搞清楚试题中各种量的关系、位置特征或数量特点 ,并根据试题所向去作出正确的解答。一、考查学生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例 1 甲、乙两名射手在相同条件下打靶 ,射中的环数分别如图 1、图 2所示 :  利用图 1、图 2提供的信息 ,解答下列问题 :(1)射手甲射中环数的众数是 ,平均数是 ;射手乙射中环数的众数是 ,平均数是。(2 )如果要从甲、乙两名射手中选一名去参加射击比赛 ,应选谁去 ?简述理由。 (广西 )解 :(1) 8,8;9,8。(2 ) 甲、乙两人射…  相似文献   

13.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得来自于数学活动。练习能够使学生灵活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将知识转化、扩充,并在知识的运用中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应用题之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1.加工一批零件,由一个人单独做,甲要12小时,乙要10小时,丙要15小时。2.小组讨论,看能补充多少个问题。通过讨论,学生补充的问题:(1)甲、乙、丙单独做,每小时各做几分之几?(2)甲、乙(或甲、丙,或乙、丙)两人合做,1小时能做几分之几?(3)如果甲、乙、丙合做,1小时能做几分之几?(4)如果甲、乙先干2小时,剩下由丙独做,还要几小时?这样的练习既有利于…  相似文献   

14.
一次模拟考试,我出了这样一道题: 以下是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D表示显性基因,d表示隐性基因),请根据图作答:①Ⅲ3为纯合体的概率是  相似文献   

15.
题目:图1为甲、乙两种遗传病的一个系谱图,其中一种病为伴性遗传,另一种病为常染色体遗传,请分析回答:  相似文献   

16.
图1一、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某型号汽油的体积与相应售价的关系如图1所示,那么这种汽油的单价是每升元.2.某商店出售一种瓜子,其售价y(元)与瓜子质量x(kg)之间的关系如表1所示.由表1得y与x之间的关系式是.表13.某出租车公司收费标准如图2所示,如果小明只有20元钱,那么他乘出租车最远能到达千米处.4.甲和乙同时加工一种产品,图3中l1、l2分别表示甲和乙的加工量与工作时间的关系,在同一时间内,如果甲加工了75kg,则乙已经加工了kg.5.甲、乙两人沿相同的路线从A地往相距45km的B地去,甲骑电动自行车,乙驾驶汽车.图4分别表示了他们行驶的…  相似文献   

17.
<正>1问题的提出在高中生物遗传学概率计算中,经常会遇见这样一类题目:已知或根据题意可以推定亲本可能的基因型及其比例,求两个或多个子代患病的概率。此类问题往往在解法和结果上引发争议。一个典型的争议问题是2010年高考理综江苏生物卷第29题。原题遗传工作者在进行遗传病调查时发现了一个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家系,系谱如图1所  相似文献   

18.
1.分类思想(1)数学问题.例1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骑摩托车的速度是600米/分,乙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00米/分,4分钟后两人相距400米,则AB两地的距离是多少米?分析甲、乙两人相距400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两者还没有相遇时相距400米,如图1(a)所示;另一种是两者相遇后背对背相距400米,如图1(b)所示,由图知  相似文献   

19.
例1 如图1所示,在研究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甲、乙、丙、丁各步中弹簧秤的示数依次是5N、4N、4N、3N.甲乙丙丁图1 (1)比较图1乙和图1丙,可得出结论:浮力大小与____无关;(2)比较图1丙和图1丁,可得出结论:浮力大小与____有关.解析:这是一道探究型实验题.其中图1甲显示物体的重力是5N.(1)比较图1乙和图1丙,可以看出弹簧秤的示数都是4N,两图中物体所受的浮力均为F浮=5N-4N=1N,由图可知物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不同.结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深度无关.(2)比较图1丙和图1丁,可以看出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相同,而浸…  相似文献   

20.
最近的一次高三数学综合测试卷中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 :三人互相传球 ,由甲开始发球 ,并作为第一次传球 ,经过 5次传球后 ,球仍回到甲手中 ,则不同的传球方式共有 (    ) .(A) 6种   (B) 8种(C) 10种  (D) 16种该题叙述通俗 ,源自生活 ,背景公平 ,能够反映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一道好题 .本文从三个不同角度探究其解法 .解法 1 画树形图图 1约定 :在图 1中用“甲→乙”表示“甲”把球传给“乙”;“甲→乙→丙”表示“甲”把球传给“乙”后又传给“丙”,等等 .从图中可以清晰地发现 ,球由“甲”手中发出经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