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蒋彬 《考试周刊》2014,(78):112-112
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到一件衣服、一例民俗,大到一个国家法治的更替、社会制度的改变均可以归为历史范畴,追寻历史踪迹,本文主要从生活中的点滴细品其中蕴含的中学历史学的魅力与文化。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过去的事实都是历史。但能不能真正成为历史,还要取决于后人如何记录。从这个角度讲,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历史,都有其主观性,因为它都是人所记录的。既然是人所记录的,就不可避免地受记录者本人的思想感情、方式手段的影响。历史事实没有改变,但是记录的人变了,记录的观念变了,记录的手段变了,历史重心就会发生转移,但是无论如何,过去一切的事实都成为历史是绝对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历史事实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但历史事实的本体己永远消失人们的视野之外,不可复制,是一种存而不在的历史事实.现在我们研究的历史事实只能说是存在于史料中的事实.面对数量繁多、良莠不齐的史料,研究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自古就有自己的一套研究历史的方法,伴随着向西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愈为丰富.  相似文献   

4.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人类思维的方式.尽管隐喻的分类不尽相同,但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中的方位隐喻具有四个主要特性:非任意性、生成性、系统性和多维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述及了历史学认识受历史学双重性质的决定和制约,所具有的相对科学性与绝对局限性,局限的成因、表现和造成的社会影响;陈说了科学认识历史学双重性质的必要性与价值;提出了站在促进本阶级事业发展,促进社会进步高度,为人民谋福利角度,创造促使历史学避免非科学认识,做出有益于现实发展,未来进步的认识,实现历史学应有社会功能所必须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作为语言使用中的普遍现象,语法隐喻在广告中有广泛的应用并起重要作用。本文以功能语言学对语法隐喻的论述为理论基础,以经典广告范例为语料,探讨了概念隐喻、语气隐喻以及情态隐喻在不同类型广告中的应用及其对实现广告的语篇目的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心理历史学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是人创造的,它一方面是指人类所经历所创造的一切,另一方面也是指人类对自己过去的回忆与思考.所以,历史研究本身就是在历史事实基础上的一种选择和判断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8.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学因缺乏实用性而逐渐边缘化。探寻史学深陷危机的内在根源,研究目标和方法的缺陷,社会功用的丧失及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是史学危机的主要原因。转变历史观念、改变研究方法、探索新的社会效用是当今史学寻求转机的路径。在应对西方文化霸权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实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共存。  相似文献   

9.
史学是一种理性分析,它最关注的是规律,通过对以信人们所经历的事实进行严谨的反谨的反思,把历史的巨大投影沿着时间之维刺穿今天并继续射入未来,使我们从以往的事例中获知今天的位置和未来的命运,历史总是以动力或阻力的形式影响着现实,人们总是为了满足现实的某种需要而去研究历史。  相似文献   

10.
许娜 《文教资料》2008,(2):70-71
"群体"是在相同或相似的利益诉求基础上频繁交往的由一定数量个体人组成的具有一定组织结构的团体.从历史学的角度来分析,群体具有利益同一性、盲从性、易变性和趋利性四个特性.  相似文献   

11.
传统语言学将隐喻视为语言形式上的一种修辞手段,而现代语言学则把隐喻视为语言的基本性质之一。语言隐喻性根源的探寻有助于认识语言、思维、认知与隐喻性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将隐喻提升为人类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其概念隐喻认为隐喻是借助已知事物认识体验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和认知手段。隐喻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认知活动,受到地域、历史、宗教及文化等的影响。它涉及到两种文化共性和差异的理解与把握。在翻译中应以认知的角度分析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及所含的文化信息,根据源语的隐喻化过程采取异化和归化策略,使译文既能完整准确地传达源语文本信息,又能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从而促进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3.
认知隐喻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现象、认知现象;人类赖以思考和行动的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性的。同时,隐喻又是文化现象,深入探讨英汉隐喻文化认知的关系,有利于在翻译过程中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从而促进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语音隐喻指不同的所指借助其能指的语音层面进行的联想/映射。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对语音隐喻进行了语用解读:语音隐喻的使用和理解必须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语音隐喻的使用和理解是一种认知过程,这一过程也是明示-推理过程,它必然受到关联原则的支配和制约。  相似文献   

15.
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和兴趣,新闻标题中往往采用各种方法来增强吸引力。语音隐喻是从语音角度探讨的"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基于语音相似的语音隐喻能够增加标题的魅力,产生画龙点晴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隐喻的认知与工作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文章从认知角度对作为认知方式的隐喻及其认知功能进行分析、探讨,从关联理论的角度阐释了隐喻的工作机制,提出隐喻是认知主体在认知语境作用下关联、对话、投射的结果.并指出对隐喻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传统的修辞现象,而且有助于隐喻学的深层次研究.  相似文献   

17.
恺撒留给我们两部完整的战记,即《高卢战记》和《内战记》.《高卢战记》以第三人称写作,以看似客观公正的第三者的立场记载恺撒在高卢的军事行动,以掩盖反驳罗马国内质疑他发动高卢战争的目的在于建立个人功绩这一政治目的.《内战记》更是一部纯粹的政治辩护著作,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给庞培.这两部著作不仅记载恺撒政治军事生涯,而且也是他用来为自己政治行为辩护、建立政治威信和攻击政敌的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18.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文章从认知角度对作为认知方式的隐喻及其认知功能进行分析、探讨,从关联理论的角度阐释了隐喻的工作机制,提出隐喻是认知主体在认知语境作用下关联、对话、投射的结果。并指出对隐喻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传统的修辞现象,而且有助于隐喻学的深层次研究。  相似文献   

19.
明代前期的史学是苍白的,几乎没有什么可称道的史学著作,这种史学局面的形成,与以朱元璋为代表的明皇朝统治者极力推行极端的专制政治分不开。在当时的政治氛围中,士大夫生存条件极端恶劣,更遑论史学活动。明前期的史学特点是和统治者的政治认识及政治活动密切联系的,其发展的重心是在官修。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语言学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入手研究隐喻的特点,突破了传统理论中把隐喻归入修辞学范围的归纳方式,同时,也分析了隐喻在语言学中的应用及其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