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治维新以后,1890年日本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史称明治宪法。战后1947年,颁布了《日本国宪法》,又称和平宪法。60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一直企图修改和平宪法,复活军国主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多次制定战争法律,并派自卫队到海外活动。与此同时,始终未放弃扩军备战,保持在军事上的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2.
金点强  郭隽 《课外阅读》2006,(12):62-63
日情报机构立下大功美有意重新武装日本二战结束后,美国独占日本,并对日本进行严格的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改造。美占领当局制订的新《日本国宪法》第九条明确规定“:日本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在战后的最初两年中,美国对于日本的非军事化改革相当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以"日本无条件投降是向'所有日本武装部队要求的,并不是向日本国家要求的','保留天皇制的国体是日本向盟国投降的条件'"为由的"日本有条件投降"的观点进行了反驳。指出,盟国允许日本保留天皇制的实质是一种诱降政策,与日本保留天皇制的投降条件有本质的不同。战后日本能够保留天皇制,是战后国际政治的客观形势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盛京时报》是近代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发行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的中文报纸。日俄战争后,该报以维护日本的在华利益,扩张日本国权为目的,成为日本政府宣传其大陆政策和对华侵略的工具。本文通过考察《盛京时报》创刊初期的论调,揭示日本媒体的侵华战争责任。  相似文献   

5.
《日本国宪法》是1946年在美国主导下制定的。在1952年美国占领结束后,日本国内各种势力围绕宪法修改展开了长期斗争,日本政府试图全面修改宪法的企图虽然没有实现,关键的宪法第9条通过日本政府的解释和议会相关立法,实际已经面目全非。进入21世纪后,日本政府的修宪活动逐渐增强,安倍内阁通过《修宪国民投票法》等相关立法,使《日本国宪法》的修改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6.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以“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武装力量投降,从而使日本成为最后一个“无条件投降”的法西斯国家。但是通过日本投降的过程可以看到,由于美国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利用天皇为其利益服务,日本的投降最终是以军队投降为限定,保留天皇制,实施间接统治为前提的,采取了丢车保帅的策略,为战后天皇制的保留创造了条件,徒有“无条件投降”之形,属于事实上的有条件投降。  相似文献   

7.
1945年8月15日,最先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军国主义者不得不面对失败的现实,终于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国投降。作为日本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发动者和主要决策者,裕仁天皇无疑是最大的战犯。但在战后的远东军事法庭上,却没有出现裕仁天皇的身影,并且日本的天皇制在战后还得以保留。众所周知,美国是处理战后对日问题的主导国家,那么美国缘何保留了天皇制?本文拟从天皇在日本的影响、天皇在投降和协助美国占领中的作用三个方面提出一管之见,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8.
天皇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在日本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天皇制经历了古代天皇制、近代天皇制、直到战后的象征天皇制,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近代天皇制是天皇制发展的顶峰.文章通过梳理日本天皇制的产生及在经历了明治维新后如何得以继续生存和保留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而管窥“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9.
1945年8月10日,日本向中、美、英、苏四大盟国发出紧急乞降照会,以"不变更天皇统治国家大权"为交换筹码,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投降。同一天,盟国围绕日本乞降照会交换了意见,盟国军民举行了首次胜利狂欢,延安总部下达了日本已无条件投降形势下的进军令,侵华日军惶惶不可终日。以上事态表明8月10日应为日本的投降日。基于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形成的关于处理天皇制问题的既定方针以及有利于减少美国伤亡和战后占领日本的考虑,8月11日,美国经过与各盟国紧急磋商,在所拟的复电中颇有保留地接受了日本的乞降要求,日本的投降并非无条件。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布《终战诏书》,日本军队停止作战、缴械投降。《终战诏书》为战后日本官方的历史认识"终战史观"提供了依据。在日本战败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重新判读《终战诏书》,不乏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德日是二战前欧亚两大战争策源地 ,无论发动战争的动机、性质 ,还是战争的破坏性、残酷性 ,都是同出一辙 ,几如孪生。然而 ,在战后的几十年里 ,日本国对战后遗留问题的处理和对侵略行为的态度 ,所表现出来的漠视、麻木和固执、反动 ,令亚洲乃至全世界人民寒心、愤慨和震惊。到底根源何在 ?本文对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以达到再现历史真实 ,警示世人的功效。期望同仁斧削。(一 )社会根源任何一个民族的诞生 ,兴盛 ,曲折 ,沦丧 ,都自有其源。而社会根源是万源之源。日本国对侵略行为的态度就根源于它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神道教。众所周知 ,日本国…  相似文献   

11.
苏联宪法与我国宪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采用了苏联1936年宪法为监本的较成熟的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理论和原则,制定了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随着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我国逐步摆脱了苏联宪法在和结构上的缺陷屯较完备的1982年宪法并进行了三大次修改,加强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促进了我国的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12.
13.
14.
我国已经进行了四次修宪,宪法该如何修,朝哪个方向发展。只有以宪政观念为基础,以宪政宪法为修宪演进之方向,宪法才能真正享有最高的法律权威。同时在修宪过程中须重视程序性规范的设置,方可保障宪法中实体权利的实现。通过修宪,在宪政框架内依宪立法、依宪行政与依宪司法,在保持社会及政权的稳定和切实保障基本人权的同时实现宪政转型。  相似文献   

15.
修改宪法是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备受关注的重大议题,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治久安、兴衰荣辱的一个战略性问题。贯彻实施宪法,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切实维护宪法权威。维护宪法权威,要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至上的观念,保证宪法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6.
宪法属性论     
宪法具有政治法属性、根本法属性和部门法属性。确立宪法的属性有助于还原对立法本质的认识,有助于厘清宪法与其他部门法之间的关系,也有助于宪法的实施及其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宪法的发展问题上,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一种释宪主义的发展观,主张采用微观的、渐进的宪法解释模式来弥补宪法条文与社会现实之间的鸿沟,以维护宪法的稳定性与权威性。但是,从对宪法的实质意义上的分类以及对中国宪法的现实定位来看,现行宪法还不具有进行宪法解释的充足条件,因而单纯的宪法解释的发展进路对于中国的宪政建设来说可能意义甚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的宪法监督制度缺乏独立的专门宪法监督组织机构,监督主体模糊不清,监督机构未能实际建立;宪法缺乏可适用性,违宪审查缺乏根基;法律适用与宪法及法律解释相背离,导致违宪审查权虚置。由立法机关或司法机关行使宪法监督权的模式不适合我国国情。我国沿袭大陆法系,专门机构违宪审查模式是适合国情和现实需要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宪法教学中,如下问题亟需澄清:即课程体系与实在法体系虽不必完全一致.但宪法理论的讲解必须以宪法规范的解释为目的而展开;宪法教学不能偏离宪法的核心价值诉求,应围绕公民基本权利、国家权力以及公共利益这三个基本要素而展开;宪法在本质上是具有特定内容的规范性诉求,而不是力量对比关系;宪法研究方法与宪法教学方法虽有紧密联系,但仍不应忽视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法国大革命的重要任务是打破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为此,革命者努力通过制定新的宪法构建新制度以实现他们的革命理想。从1792年8月法国废除君主制到1793年6月,法国诞生了孔多塞宪法草案和1793年宪法,它们对法国宪政革命和共和制宪传统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