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于20世纪初在清政府鼓励下曾掀起过乡土教育的热潮,大量的乡土教科书问世.由长沙人辜天佑编写的<湖南乡土地理>及其配套的<湖南乡土地理参考书>是湖南最早的一部系统的乡土地理教科书.该套教科书适应时代需要,填补近代湖南乡土地理教材的空白,普及了湖南乡土地理和历史知识;浸润在湖湘文化之中,激荡着爱乡爱国、救亡图存的情感与思想;体现了教育教学规律,为湖南乡土教科书编写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一些先进分子发起成立"国学保存会",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开展乡土教育与编撰乡土教材,是保存国粹的途径之一。"国学保存会"按照《奏定学堂章程》中关于乡土内容的规定,开展乡土教科书编撰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先后编辑出版了系列乡土地理、历史、格致等教科书。这批教科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激扬着"由乡及国"的爱国情怀,在清末乡土教科书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拉格教科书”事件指的是哈罗德·拉格在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社会科”课程改革中所设计的教科书引起的审查与批判。拉格的“社会科”课程改革是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中最重要的实验之一,其设计的教科书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经历了20世纪20~30年代的编写与大规模推广、30年代末遭遇早期反对、群众抵制活动的兴起、40年代初的大规模撤出,以及各方为“拉格教科书”辩护五个基本的发展阶段。通过梳理“拉格教科书”事件的发展始末,可以发现这一事件的发生受到当时各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与推动,“拉格教科书”自身的内容缺陷、社会改造主义的理想化,30~40年代美国国内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等因素是拉格“社会科”课程改革失败以及教科书最终被下架的原因。通过对这一争议的历史梳理发现,“拉格教科书”事件并不只是有关文本内容的争议,更体现了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深刻冲突,美国公共学校中“社会科”改革也成为了保守派等权力关系围绕官方知识与意识形态的战场。  相似文献   

4.
教师与学生共用同一种教科书,教师按教科书教,学生按教科书学,早就习以为常了,似乎毋庸置疑。 然而在美国,时至20世纪70年代末(1979年),关于教科书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赞成的观点主要是:出于下层社会家庭的学生缺乏报纸、杂志、书籍等读物,教科书几乎是其惟一的读物;教科书的知识比较准确,为权威的信息源;教科书循序陈述词汇和学习序列,为其它参考书所不及;教科书是初做教师或  相似文献   

5.
教科书是传播知识、传承文化和弘扬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载体。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文化基因和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所在。乡土文化进入教科书,旨在以文化传承增进学生文化认同,以乡约教化启蒙学生生存智慧,以“位育”思想厚植学生乡土情怀。乡土文化在教科书中的呈现方式主要表现为以文本叙事描述有机循环的生命力量、以空间插图展现天人合一的价值信念以及以地方话语呈现伦理本位的社会形态。要充分发挥乡土文化的育人价值,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明晰育人目标,提升文化理解力;立足学生本位,解读跨时空图文;挖掘本土资源,创设真实情境。  相似文献   

6.
乡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是个体精神成长的需要。现行基础教育语文教科书未能在乡土文化与青少年学生之间搭建良好的互动平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家国情怀,主要表现在教材的乡土文化内容不足、内容结构失衡、相关选文数量不足、文体体裁单调,编制选文的方式单一、传承路径窄小。建构选文观,剥离乡土文化单独呈现,合理分布乡土文化并作分段要求,拓展路径深化生成,将有利于教科书乡土文化的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7.
石鸥  石玉 《教育研究》2012,(4):92-97
教科书作为国家意志、民族文化、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的载体。教科书是读者最多、最特殊、最被读者信赖甚至依赖、最耗费读者精力和时间、对读者影响最深远的文本。教科书具有教诲性、阅读的特殊性、文本结构的整体性和文本实现的非连续性、读者的两极性及文本构建的标准性等特征。教科书的这些独特性质要求教科书建设要精选并编制教科书内容、提升教科书的可读性和可教性、注重对课程标准的研读等。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科书的社会学阐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语文教科书的社会分析视角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课程是一种社会控制的中介。①教科书是课程的集中体现,作为一种静态的文本,它铭刻着社会支配文化的印痕,体现着社会统治阶级的意志。 不同的学科课程所蕴涵的社会控制意涵和方式各不相同。数学和自然科学课体现着当今全人类的普适性知识,这种知识所具有的科学理性及其所拥有的巨大力量,使其对人的思维方式乃至生存状态产生了强大控制力。这种控制甚或超越于社会控制之上,因为任何社会统治阶级都无法阻挡它的力量,而只能将相应的社会控制措施顺应于其上。 人文和社会学科课程从来…  相似文献   

9.
教科书是一种特殊的文本,它所承载的内容是从浩如烟海的知识中选择来的.这就必然带来内容的选择问题,诸如由谁来选、选什么、为谁选等等.围绕将什么编入教科书中成为“正式知识”或官方知识,以及将什么排除在教科书之外的争论,事实上体现了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冲突.正是教科书内容的选择,确定了什么才是值得传承下去的精华和合法的文化.一般来讲,人们是根据社会、科学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编写教科书的.但三者并不统一,冲突时时存在.教科书首先是政治文本,其次才是教学文本.教科书的功能就在于准入、选择并张扬某些观点和思想,使其经典化,同时空无某些观点与思想,使其消失于学生的视野之外.  相似文献   

10.
变化中的“教科书观念”——“教科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考察教科书的缘起,教科书编辑中教材选择与组织的原则、教科书行政的不同选择、教科书的局限性。着重说明的是历史上教科书随"教材"观念的变化而发生,如今教科书的性质与功能也将随着"教材"观念进一步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1.
教科书是文本,具有多义性和诠释空间;教科书的用途和用法也很多样,它不是真理的载体。这样想,教科书和使用者就都因得到解放而获得更广阔的空间了。教科书应具备哪些特质,以我的一些浅薄之见有以下五点:一、教科书的基础是要有较完整的知识体系。通俗地说就是要弄清楚孰先孰后及其逻辑关系,尤其一些结构紧密的学科,如数学、历史等,完全的开放也是不现实的。我了解的现行教科书教育界基本都在知识体系的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颇有成效。二、教科书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比如数学、英文及艺术等学科,怎样才能激…  相似文献   

12.
数学教科书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但在编写过程中因为各种原因,会出现对有些知识内容的“一带而过”现象,具体可分为三类:一是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弄懂的一带而过;二是教师讲解,学生能够听懂的一带而过;三是无需讲解,但教师必须要理解的一带而过.教师在钻研教科书时,不要忽略教科书中的“一带而过”,同样要读懂它的来龙去脉,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讲给学生听,或要求学生查阅资料自己钻研,应该尽量发挥它的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清末“学校教科书委员会”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是中国近代最早编辑出版教科书的专门机构。本文对该委员会的产生、组织机构、人员构成、经费来源、编写原则、实施步骤、特点和历史意义作了初步的探讨。本文认为,从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历史的角度来看,该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教科书的产生。它编写出版的中小学教科书,对中国教科书的近代化,对传播西方科学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何谓"同化教科书"?笔者以为,同化教科书,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表现在认知、智慧层面,教师要把握教科书的内蕴;其二,表现在人格、心灵层面,教师要认同教科书所承载的主流价值观。一、同化教科书的必要性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同化教科书"呢?教育学原理指出:教师、学生  相似文献   

15.
台湾地区的教育自由化加速了教科书自由化步伐,中小学教科书作为其"重要阵地",出现了该领域研究的繁荣局面。台湾中小学教科书开始从"圣经式"传统逻辑语境转向"草根化"现实境遇,以教科书为依托突出基础教育课程的适应性便尤为重要。以台湾地区教科书专门研究刊物《教科书研究》为研究文本,对创刊以来的2008-2018年间149篇文献进行梳理、编码,使用NVIVO 8.0质性研究工具,进行描述分析并分类综述,研究得知:台湾教科书在学科(学习领域)、社会、学生、教科书自身等维度的适应性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存在着研究方法单一、研究范围不全面、研究角度较单一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从多元文化的角度,选取新课程背景下人教社(PEP)2003年6月以来陆续出版的"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作为分析对象,对教科书民族性特征进行文本分析。并从少数民族教育、国民教育、国际教育三个层面探讨少数民族与主流民族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华民族与其他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关于"教学对话",《语文》实验稿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2011年版课标改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加入了"教科书编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通过话语建构教科书的"最合价值"内容体系与"最合秩序"的编排体例,形成了不同的教科书体。在新中国60多年的教科书史中,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在不断地争夺教科书的话语权,从而形成了新中国不同时期教科书的"革命模式"与"学术模式"之间的钟摆效应。  相似文献   

19.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博取名作,荟萃聚精品,展现了独特的文艺魅力,散发出美的光芒。隐匿于文本后的编写理念,将和谐发展落实到位,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优势力量,其间各要素各性质的完满统一也都是和谐美的诸多表现。"部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贴合和谐美的规律,折射出和谐的社会生活,体现了以和为贵的精神价值取向,这对于小学生乐观心态以及审美情趣的培养具有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学教科书中关于政党的界定、分类和功能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一定程度上表明政治学教科书编写过程中去意识形态化、注重西方政治学理论和追求学术化的倾向。产生这些倾向的原因主要有社会时代背景的变化、编者个人学术背景的差异和教科书针对对象的不同。对于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来说,仅去意识形态化还是不够的,过分追随西方理论的趋势也应得到学界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