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生物教学》2016,(14):53-55
<正>1教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包括"渗透作用""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3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学习前两部分。教材以物质的跨膜运输为主题,将水的跨膜运输作为一个实例来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运输,初步认识膜的选择透过性。2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做过植物(萝卜条)吸水失水的相关实验,上一章也学习过制备动物细胞膜的原理就是吸水涨破,且对扩散现象已有了认识。但本节内容需要  相似文献   

2.
陆俊 《中学生物学》2010,26(6):39-40
1 教学目标的确定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第4章第1节的内容.本节在本章中的地位是通过水和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的实例,使学生建立物质跨膜运输的感性认识,从而理性地认识到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第4章第2节"膜结构"、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习奠定基础.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全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为学习后面的探究性活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物教学》2019,(18):46-47
<正>"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利用具体案例和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各项能力,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1深入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模块的内容,列举实际案例和相关资料,明确水分子是顺着相对含量的梯度进行跨膜运输的,而一些  相似文献   

4.
"渗透作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的内容,也是该节的重点和难点。渗透吸水是细胞吸收水分的主要方式,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教材"问题探讨"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物教学》2017,(12):64-66
以《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为例,依据"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并分析其设计意图。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这些理念,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努力实践和研究的教学主题。笔者在教授人教版“分子与细胞”——“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第四章第一节)这部分内容时,就尝试了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下边将第一课时“水分的跨膜运输Ⅰ”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提供给大家,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一、教学内容的处理“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水分的跨膜运输、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探究性实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对这些内容的教学,笔者拟将“水分的跨膜运输”与探究性实验设计合并为一课时,而每二课时依据前一课时的实验设计,安排在实验室进行具体的探究性活动。将“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与第二节  相似文献   

7.
<正>笔者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策略为例,就如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结合教材知识体系,科学组织教学,有效达成三维目标进行初步探讨。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能理解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能举例说出水分和其他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能力目标:初步掌握探究实验的设计方法;掌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的探究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8.
一、教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三节的学习内容,是在学习过“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之后的一节新课,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提升和总结。本节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容易理解,在学生自主阅读基础上,构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三种运输方式的物理模型,并进行数学模型转换,以增加对这三种运输方式的理解,使学生真正在“做”中“学”,并由浅入深,逐步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87):148-149
<正>一、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一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共3节内容,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第2节膜结构有关,第3节在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基础之上,带领学生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这3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本节内容是在初步了解生物膜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生物膜的功能,是对已掌握知识的  相似文献   

10.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系人教版高二生物学教材“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一章的内容,主要讲述了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主要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该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11.
1 设计理念 本节课主要采用比较教学法,运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进行比较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异同,让学生在比较中清楚掌握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同时将大分子物质的运输胞吞、胞吐也参与比较.教师运用动画进行讲解各种运输方式,运用概念图展示本节课的所学知识. 2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关知识.而"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是控制物质进出的结构.  相似文献   

12.
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必修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渗透作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教材“问题探讨”处安排了“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演示实验,此实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渗透作用的理解和后面内容的学习。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原装置进行了改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生物"细胞的类型和结构"一节的第二课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从分子水平认识细胞膜的结构、特性和功能,从微观上理解细胞是活细胞生命活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观点,同时为下面学习细胞的其他结构和功能及物质跨膜运输打下知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整个高中生命科学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物教学》2016,(16):60-61
<正>1教材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4章第2节的内容。本章共有3节内容,第1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及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而第2节内容又是解释第3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3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在第4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架起第1节和第3节的桥梁,体现出了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1 教材分析 本模块教材是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为主线展开的,从前到后依次讲述它的物质组成、结构、功能和发展变化的.本章和第五章的内容属于细胞的功能.本节改变了以往教材的呈现方式,没有把水分放在代谢一章里,也没有先讲植物的渗透作用,而是利用一些具体例子和资料,介绍水分子是顺着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水分的跨膜运输含有重要的教学价值,这是一个探究实验,也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接触探究实验,通过对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的实验,培养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16.
本节内容主要是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主要方式,下面试图采用“基于资料,问题引导”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抽象的示意图,得出结论,从而形成全面准确的概念. 1 合并插图,提升难度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材关于三种主要运输方式的内容分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两部分,教材的插图也分为两部分.  相似文献   

17.
渗透现象是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1“物质的跨膜运输实例”一节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细胞吸收水分的重要过程。本文以土豆这种常见的蔬菜为实验材料,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方式来展现水分子的渗透作用,从而使学生能够从深层次角度理解渗透现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物教学》2017,(16):50-51
<正>1教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4章第3节。教材第3章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基本功能,本章则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本章前两节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及功能特性,本节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教材以问题探讨为导入,通过比较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与生物膜在控制物质进出上的差异,大胆猜想  相似文献   

19.
1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教材《分子与细胞》模块第四章第二节内容。本章共三节,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以及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原因。第二节内容是解释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并体现了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  相似文献   

20.
<正>1问题邱建卫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4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中,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是作为渗透系统的外延之一列出的,其中的吸水膨胀和失水皱缩即为渗透现象。在这一渗透系统中,内部溶液是指"细胞质"。根尖分生区细胞内虽无液泡,但有细胞质。当该细胞处于外界溶液中时,是否与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处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