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学科知识树"是指以树形图等形式表述一门学科的知识结构。我国有关"知识树"的研究以魏书生20世纪70年代末"语文知识树"的研究和应用最具代表性。近年来,构建"学科知识树"在中小学校得到广泛重视,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山东省高密市自2008年开始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师生共建学科知识树"活动,经过两年来的探索,在教师和学生中普遍形成了积极绘制知识树、有效使用知识树的风尚,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知识碎片化和思维固化等问题,导致所学的知识无法灵活运用。对此,教师在复习课上以单元视角进行专题备课,将具有内在关联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进而领悟升华,形成生命观念。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7,(59):161-162
思维导图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利用思维导图复习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将其用在章节内容整理,可以使得章节内容结构化、条理化、系统化;将其用于专题复习,可以形成知识框架,加深学生对相关专题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相似文献   

4.
台湾技职教育新课程的规划中,将"专题制作"纳入校定必修课程,本研究旨在探讨运用专题导向学习,利用数字学习平台以专题制作课程结合小论文写作之学习成效。研究发现专题导向学习的教学活动受到大部分学生的喜爱与欢迎,并认为可以增进认知、情意、技能及小论文写作等的能力,故专题导向学习值得在教学中推广。在专题制作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发现,学习过程中提供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培养使用资料搜集的技能,对于提升学生的专题相关知识及网络的使用能力等都具有正向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即“知识树”,也称“知识能力结构概念图”。“一树”就是师生从整体上对知识进行建构,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科知识树,依照课标(大纲)、考纲和教材将学科知识进行梳理,归类整理形成一个树状知识体系或知识网络图:二是学科能力体系,即在知识树构建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其学科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自然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生物课程标准》的内容之一,其目的是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本文中所采用课例的教学模式是活动型教学模式,通过把教学内容设计成活动形式,让学生自行建组,分专题自主构建知识,在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9.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 1.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0.
"梳理探究"专题教学结合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基本观点形成了适合学生综合发展的教学策略,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意义学习;指导学生搜集学习资源;多元互动的评价主体;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与师生关系。在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梳理探究"专题教学活动,将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发潜能,培养适合各种变化的真正学习与创造者。  相似文献   

11.
微粒观是学生学习初中化学知识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结合鲁教版教材的"微粒观构建的认识与实践"知识内容,可以发现教材中的知识点设置十分注重微粒观的构建,凸显化学学科的微粒世界,让学生在从浅入深的学习中逐步建立微粒观念,形成微粒思维方式.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微粒知识内容,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微粒观构建的认识与实践"教学活动,激...  相似文献   

12.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3.
罗春裕 《教师》2013,(18):121-122
本文从"知识树"的构建原理、如何构建和构建实例,以及与问题串相结合来谈如何复习好高中生物第二轮学习,引导学生在知识梳理时,牢固掌握生物学科主干知识、基础知识,尝试让学生从总体到局部,把零散的知识整合起来,学会找到知识内在的规律,实现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4.
一、研究性学习是高中地理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研究性学习,从广义理解,泛指各类探究问题的学习,它可以贯穿在各类学习活动中。从狭义解释,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现象中选择并确定专题,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以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以及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研究性学习旨在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是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构建了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科研课题,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  相似文献   

15.
<正>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作为中学课程的一门基础性学科,自然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块主阵地。  相似文献   

16.
孙绍丰 《职教论坛》2003,(10):34-34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显而易见,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定位,特别是教师如何适应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将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效果。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走出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17.
正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  相似文献   

18.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  相似文献   

19.
"微专题"通常是指围绕复习的重点和关键点设计的、利用具有紧密相关性的知识或方法形成的专项研究,或者结合学生的疑点和易错点整合的、能够在短时间内专门解决的问题集。"微专题"复习的建构可以基于数学模型研究、重要方法应用、教材习题变式、试卷讲评拓展等。"微专题"复习应该与大专题复习有机融合,使得专题复习活而不空,深而不偏;必须重视学生的深度参与,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要求在化学教学中需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构建化学知识网络,将分散的"点"连成"线",则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加工整理,从而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网".现举例如下:一、关于基本概念知识构建例1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1)请将"元素"、"原子"、"分子"填入图1中适当的圆圈内,从而完成元素、原子、分子与物质之间的正确的关系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