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08,(4):5-5
我是一名《集邮博览》的新读者,复刊后的每一期杂志,我都认真去读。总体来讲,《集邮博览》是一本非常优秀的集邮类杂志,已经成为指导我继续提高集邮水平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收到了《集邮博览》杂志社寄来的"致作者的一封信"及赠送的"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会员卡",这是《集邮博览》复刊三周年,送给曾在《集邮博览》辛勤耕耘的作者的一份厚礼。这枚"会员卡"的有效期是从2010年5月至2013年  相似文献   

3.
《集邮博览》办刊30年中,曾于2006年12月后一度休刊,2007年8月又复刊。当时在集邮界引起了热议和极大关注。这一停一复,让读者由惋惜变成欣喜。也给我们留下了十分难得而又颇具收藏意义的两本杂志:《集邮博览》总第224期停刊号和《集邮博览》总第225期复刊号。其中《集邮博览》复刊号。作为五年前国内第一本公开发行的全彩色印刷的集邮期刊,尤为广大热心读者、特别是文献集邮爱好者所追逐和青睐。  相似文献   

4.
初识便深爱     
《集邮博览》已走过三十年的历程,可是对我而言,还是初相识,那是在2010年11月的一天,我在邮局正准备预订《中国集邮报》和《集邮》杂志,偶然看到《集邮博览》杂志,当时感觉这名字起得好,内容肯定也丰富,就临时决定预订了《集邮博览》,把《集邮》杂志去掉了,因为在我们这里的书店和书摊都有零售的《集邮》杂志,可以随时买到。  相似文献   

5.
2006年年末《集邮博览》的休刊,可以说给集邮界带来了不小的震撼,整个集邮界陷入悲痛、消沉,并为之思考,读者更是呼声四起。塞翁失马,安知非福?谁又能料到,《集邮博览》的休刊竞是她的一次重大转折?如本文的作者。本文作者得知《集邮博览》休刊后,在失望之余开始收集集邮文献,在他收获满仓的同时,他又迎来了《集邮博览》的复刊——  相似文献   

6.
复刊寄语     
《集邮博览》的复刊是集邮爱好者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邮政一件值得关注的工作。集邮是一项有意义的、高尚的文化和娱乐活动。要把这项活动开展好,就需要有一个平台来传播集邮知识,发布集邮信息,交流集邮爱好者的心得。国内有很多集邮类报刊,《集邮博览》是其中很有特色的一种。她的复刊,是集邮爱好者的期望。  相似文献   

7.
梅子 《集邮博览》2010,(12):6-6
2010年10月22日,《朱熹诞生八百八十周年》纪念邮票首发式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和尤溪县分别举行。首发两地还分别举办了主题邮展等系列活动,吸引福建各地集邮爱好者聚首朱子故里,共享文化盛事。同日下午,由《集邮博览》杂志社和福建省集邮公司、省集邮协会共同主办的"博览方寸美,欢聚会员家"《集邮博览》复刊三周年座谈会也分别在两地举办。又一次邮刊、邮协与邮友的家庭聚会开始了……  相似文献   

8.
《集邮博览》2008,(3):2-2
《集邮博览》复刊至今已出版了8期,这8期杂志承载了读者的期待、作者的支持及编者的努力。自2007年3月5日召开复刊座谈会后,时隔近一年的时间,2008年2月19日,《集邮博览》杂志社召开了由部分集邮家、作者以及热心读者参加的征询意见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大家推心置腹,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9.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09,(3):4-4
《集邮博览》让我免上当我是《集邮博览》的忠实读者,多年来一直把这本杂志作为集邮的教科书,杂志介绍了很多集邮的知识,让我在集邮中如虎添翼,也让我少走了一些弯路,不久前我在成都古玩市场上,有几个人,看到我对邮票很感兴趣,便很神秘的从箱子里拿出集邮册翻开,指着一枚"梅兰芳"小型张,不停地  相似文献   

10.
因工作原因不能前往洛阳观看世界邮展,但是4月10日出差回来,一上班就见到办公桌上的《〈集邮博览〉特刊》及第4期《世界邮展专号》,在世界邮展开幕的当天,如同亲临世界邮展的展场。2008年因在报刊亭订阅《集邮博览》,而缺少了杂志复刊后的第一本增刊,心里一直是不踏实,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给  相似文献   

11.
齐飞  陈森 《集邮博览》2003,(6):50-51
《集邮》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国家主办发行的第一份集邮刊物,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集邮刊物。《集邮》杂志于1955年1月创刊,发行周期为月刊。1960年8月第一次停刊,1961年7月复刊;1966年7月第二次停刊,1980年复刊至今。《集邮》  相似文献   

12.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09,(11):4-4
细微之处见精神双节长假期间,我收到了《集邮博览》杂志社社长吕兴华签名的一枚国庆纪念封,实寄封让人爱不释手。9月中旬,《集邮博览》杂志社举办了主题为"探邮金秋,邮学京城"的活动,在座谈会上,吕兴华重申了"我们要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集邮博览》杂志2010年加页不  相似文献   

13.
《集邮博览》创刊于1982年,原名《北京集邮》,当时是北京市集邮协会的一本会刊。1987年更名为《集邮博览》。不知何故,2006年突然宣布休刊。所幸2007年8月由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主管而复刊,广大读者由忧变喜。这一变化,使《集邮博览》从省级上升为国家级的一本期刊,从此为《集邮博览》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左鹏 《集邮博览》2013,(5):22-23
不久前,我整理杂志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本1993年第1期《集邮博览》(题图),看完第34页"读者之声"后,感触颇深,20年前读者的建议居然大多梦想成真,那些读者真不愧为《集邮博览》上的预言家。  相似文献   

15.
应茗 《集邮博览》2012,(7):44-46
《集邮博览》杂志从创刊至今已30年了,它从最初非常稚嫩的薄薄的黑白小册子,发展到今天的全彩大开本杂志;从不定期出版,逐渐过渡到季刊、双月刊、月刊的正常轨道;从停刊到复刊,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历程。现在,它已成为广大集邮者熟悉的工具书之一,同时也成为像我这样的文献集邮者的收集对象。通过多年对《集邮博览》杂志的收集、整理,我归纳出一些浅见,供同好参考指正。  相似文献   

16.
朱达 《集邮博览》2012,(7):54-54
《集邮博览》一直是我的伴侣,特别是复刊以后的《集邮博览》更成为我的佳侣,一订则订全年,一到必定先浏览后细阅。它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披露了不少珍贵的邮史,特别是对外国邮票、邮书的介绍,拓宽了我的视野,增强了我对外语和外国文化的兴趣。促进了我的学习和工作。  相似文献   

17.
李忠 《集邮博览》2012,(7):55-55
2012年,《集邮博览》迎来了30岁生日,屈指数来,我与《集邮博览》相识已经有24个年头了。我与《集邮博览》初次邂逅,是在1988年。那年我刚高中毕业,走进了社会。当时我集邮已有10年了,但在集邮的道路上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有一天,上中学的妹妹从学校门口的邮亭买了一本1988年第2期《集邮博览》送给我,我一见这份杂志就特别喜欢。读了以后,我便被这本薄薄的、只有32页的小册子深深地吸引住了。因为里面的信息真是太丰富了,特别是“封片简戳”版的文章,我反复阅读了多遍,从此开始痴迷于收集《集邮博览》上介绍的风景日戳。  相似文献   

18.
读编往来     
《集邮博览》2014,(10):M0002-M0002
正博览通联做得好我是《集邮博览》的老读者,偶尔也给杂志投稿,杂志社每次给作者惠寄样刊都很及时,稿费也及时发出。近日我在整理《集邮博览》时,发现杂志社每年给作者惠寄样刊的红色戳志不一样。2010年和2011年是八边形"集邮博览样刊致谢作者",中间两边还有笔尖和@形图案;2012年是"集邮博览敬赠2012感谢作者",图案是书本杂志形,中间系着花形结;今年又变成折叠卡状"集邮博览感谢作者",从上边这些细节可以感受到博览杂志通联工作做得好。(辽宁邵茂庆)  相似文献   

19.
正我是《集邮博览》三十余载的忠实读者,与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集邮博览》伴随着我的集邮生涯;同时,我也是看着它诞生和不断发展的。从1981年正式发行的《北京集邮》,到更名的《集邮博览》。它见证了"文革"后中国集邮从复苏到高潮起伏的过程。我热爱她活泼、朝起蓬勃,充满青春活力;她勤奋、信息丰富、治学严谨;她面向读者,  相似文献   

20.
    
《集邮博览》复刊面市,我们把第一份试卷交到了考官的手上,惴惴然、惶惶然。其实,也大可不必忐忑,从年初打出复刊的口号,就有无数新老读者在关心我们、支持我们,很多读者、作者登门赐教,尤令我们感动不已,信心倍增。《集邮博览》这本杂志应该怎么办,是我们几个月来想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