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中国古代山水诗作为艺术美的表现,再现了中国社会历史变化的脉络和时代社会的变迁.其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意识,尤其是儒学价值观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
古代山水诗要在当代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与现代语境承接。生态美学是反思人类中心主义而产生的,肯定人具有不以人为转移的审美性质和价值,主张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目的是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对山水诗的特质与生态美学的内核做一比较性分析,可以认为它们在哲学基础、整体特色、美感经验三个方面具有共同性,从而论证了它们的承接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山水诗形成于晋代,是诗人自然审美的结晶。诗人自然本性和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山水诗形成的根本原因。山水诗的审美对象和内容主要是自然山水,具有多种多样的审美形态。自然山水的审美观赏具有六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山水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对社会生活高超的反映技巧和精湛的艺术造诣,成为世界文学中的瑰宝。透过古代山水诗所传达的山水之韵和人性之美,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诗篇蕴含着华夏民族特有的审美理想和深刻的生态智慧,对这些审美理想和生态智慧进行挖掘,对人们今天开展生态保护和生态家园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汝梅 《华章》2007,(7):141
从李白,王维的山水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大诗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悠然自得.本文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王维山水诗的风格是"宁静"、"恬淡",李白山水诗的风格"无拘"、"逍遥",并且分析了形成风格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文艺史上,士人写山水诗如同画山水画,但山水诗理论并不如山水画论突显。个中原因,一是写山水诗理论往往隐在于宋代以后一直繁荣的诗话之中;二是诗人创作山水诗更遵循"诗言志"这一总价值旨趣。上世纪西学传入以来,中国山水诗理论研究成就显著,但也有其局限性,一些论断并不符合中国山水诗发展变化的事实,因此作为理论来说是苍白的。  相似文献   

7.
古代山水诗在现代语境里遭遇到了生存困境,亟须转型,同时,在激活古代山水诗的各种路径中,生态美学与之具有合作的基础。文章认为,尽管现代语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山水诗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利用现代语境的新特点,也有利于研究古代山水诗。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山水诗的生态美学之思:一是诗意栖居的渴求,二是传播方式的改变,三是教育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李有光 《青海师专学报》2010,30(3):23-25,31
在文艺理论界学人为解决文论"失语症"所作的各种努力和探索中,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是一个有力的突破口。而在当前振兴"国学"的热潮和建设中国经学解释学的文化背景下,梳理、整合并彰显中国古典诗学蕴含的丰厚的解释学话语和思想,从而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无疑将为"失语症"的解决和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建立一个有效的根据地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山水诗不仅再现了中国历史发展变化的脉络,而且再现了时代、社会变迁投射在人的性格和心理上的印记,同时反映出人的价值观和精神形式随着人化自然而发展,人的审美感觉越来越敏锐。只有从“自然人化”的高度考察中国古代山水诗的历史意义及其对中国文化思想的历史贡献,才能深刻地认识其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人是宇宙的产物,人无论生死都属于宇宙。中国古代自然山水诗里,以宇宙意识俯仰万象,观照人间,体悟人生,宇宙意识也就成了中国美学的一大特征。因此本文试着从主客体互相印照的四个方面来勾勒中国古代自然山水诗里或隐或显的宇宙意识。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推动着教育制度转型,是教育制度整体性或局部性的转变,是教育制度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和展示过程。在社会转型的推动下,教育制度迅速从传统走向现代,使教育制度具有了新的特质,即现代教育制度是“利益性”制度、“法律性”制度、“宽容性”制度、“妥协性”制度和“权利性”制度。  相似文献   

12.
从政治与伦理之间内在的价值关系看,政治伦理的基本问题一般表现为对政治伦理的工具正当性和价值合理性问题的探究;从政治伦理的理论结构看,它应该包含政治伦理价值理念、政治制度伦理、政治组织伦理和政治主体伦理等内容;从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理论特征和影响看,实现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看,确立新型的政治伦理价值观、加快制度伦理建设、树立全球政治伦理意识等,是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的主要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3.
传统中国诗学的言说方式,在新文化运动前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现代眼光整理传统诗学的著作并非从整体上受了翻译诗学专著的影响,而是广泛地受到翻译论文和普通文学理论的影响。现代大学体制的教学要求与文学史写作的诱导,使诗学著作有例可依。而现代诗歌的发展与挫折,从根本上刺激了中国诗学作出反应。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诗歌,以突破闭锁态势的开放性发展机制,对中国诗歌的传统进行自觉地断裂性选择,使诗歌在认同和对接中发展新诗的表现艺术;试图梳理这一时期对西方诗歌的借鉴与归化,重新认识现代诗歌的建构方式,树立诗歌的开放意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性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范式的转换是哲学创新和发展的实现形式。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性追求,既以承认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存在为前提,又以"中国历史"向着"世界历史"的根本转换为背景,既是中国哲学面向世界、追求现代性的过程,更是中国哲学在各个民族的哲学逐渐融合为"当代世界的哲学"或"世界的一般哲学"的大潮中浴火重生的过程。实现中国哲学范式的历史转换和现代性追求,必须以其对"哲学",包括"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及其现代性的充分理解和反思为前提,否则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必须以回归中国哲学范式及其原创建构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否则就会因民族性的丧失,泯灭中国哲学的世界哲学意义;必须以解决中国人的安身立命问题为旨归,以具有现代性的"中国问题"为中心,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否则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必须具有广阔的全球视野和时代眼光,以开放的心态和全球化的理论视域,牢牢把握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的大势和趋向,实现从被迫现代性或追随现代性到引领现代性的历史转换,为当代人类的价值重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当然,在强调中国哲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同时,还必须努力克服地方性知识的局限性,否则只能是在片面强调民族自我的同时,放弃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6.
以古、今偏仪复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为前提,主要从判认的依据、偏指义、词序等方面,对古代汉语(文言)偏义复词和现代汉语偏义复词的差异进行了历时性的比较,指出古代汉语偏义复词还不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词汇现象,只是一种临时性修辞现象,而现代汉语偏义复词以古代汉语以偏义复词为基础,已发展凝结成一种较为稳固的词汇现象。  相似文献   

17.
清末民初致力于传统文化近代转换的新型知识者,以西方近代民族主义和男女平等理念为理论基础,从性别秩序理念的重构、女性社会价值的重估、女子才德关系的重释、女性角色形象的重塑四个层面,对中国古代宗法农业社会中以男权主义、家族主义、伦理主义为价值准则的传统社会性别理念进行了除旧布新的重释与改造。这一传统社会性别理念近代转换的工程,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进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新诗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一起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在这近百年的历程中,新诗一直以敏锐的感觉,探索的精神,担当文学的先锋队,其他文学门类都直接或间接受益于新诗。当下的新诗虽然表面波澜不惊,但执着的诗人们仍在寂寞中探索,新诗并没有衰落,依然行走在文学队伍的前列。  相似文献   

19.
从城市广场设计基本要素入手,分析了广场风格定位、文化表达方式、特色成因等内容,并针对目前城市广场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城市广场设计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