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质量的读书笔记,可以提高读书人的认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和借鉴能力,从根上加强语文素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爱读书是许多伟人的共同特性,他们在长的读书生涯中摸索、总结和形成了适合自己格的、独特的读书方法。其中,坚持写读书笔就是很重要的方法之一。毛泽东毕生珍惜时,博览群书,并有读过一遍书在封面画上一圈作记号的习惯,所以,在他读过的许多书中,均留下了他读过二遍、三遍的圈记。毛泽在青年时代读书时即有“读得多,想得多,写多,问得多”的习惯。他的读书笔记多表现在内容摘录,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点等符号…  相似文献   

2.
佚名 《湖北教育》2010,(2):80-80
众所周知,毛泽东笃志嗜学,博览群书,酷爱读史,垂老不倦。他“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不少史书中,他都圈点勾画,写有大量批注。对冯梦龙的《智囊》,他曾认真阅读,留下了精妙批注。  相似文献   

3.
续诗赠书     
邻家廖叔叔嗜渎史书.立志要学吕思勉,把“二十四史”通读三遍。“革”初,学校停课,廖叔叔每次来我家借书.由我接待.读到《宋书》时,我父亲去住“牛棚”。平日他都是一次借一本书,这次他借了两本:《宋琐语》和工仲荦的《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上)。下一周还书时.他还了后一本.又借走两本吕  相似文献   

4.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课.在介绍毛泽东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时说:“1919年底,热心宣传新文化、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北京.很快就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当时和陈独秀讨论的书籍,主要是《共产党宣言》等书。”还引用《毛泽东自传》的话说:“我第二次赴京时,曾和陈独秀讨论我所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陈本人信仰的坚定不移.在这也许是我一生极重要的时期,给我以深刻的印象。”可见,教材的意思是,  相似文献   

5.
《教育文摘周报》2007年1月31日报道: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6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继1999年为60.4%之后持续下降,现在仅为48.7%,首次低于50%。“没时间读书”成为这次下降的最主要原因,而“没时间读书”的群体中主要为中青年。作为中青年的一个重要群体,在校中学生问题尤为突出。《光明日报》的一篇报道称,一个教师最近对任课的某重点高中两个班130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或伟人传记中较适宜中学生阅读的作品,如《三国演义》、《唐诗三百首》、《老人与海》、《毛泽东传》、《鲁迅传记》等,全部读过的没有一个人,部分读过的不到20%,均没有读过的竟超过80%。为语文课本配编的课外读物《语文读本》,竟然也有超过80%的学生没认真读过。  相似文献   

6.
论鲁迅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重大影响郝胜道毛泽东一生未能与鲁迅见过面,这给他留下了不小的遗憾。他曾对冯雪峰说:“‘五四’时期在北京,弄新文学的人我见过李大钊、陈独秀、胡适、周作人,就是没见过鲁迅”。①遗憾之情溢于言表。但是,毛泽东对鲁迅并不陌生,这是...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学名著,往往需要重读,反复地阅读.这首先是因为,杰出的作品意蕴深刻、丰富,不是一次阅读就能充分理解的。有人曾这样说过,对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阅读,需要看很多遍:“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胜于痛.看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合二为一.第九遍,又一次化为你的亲戚故旧。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绪十一遍,扩大到全国.第十二遍,甚至洋人的国土.第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个税.第十…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毛泽东十分爱渎鲁迅的著作。还在延安时期,1938年1月12日,他给当时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任主任教员的艾思奇写过一封信。他写道,“我没有《鲁迅全集》,有几个零的,《朝华夕拾》也在内,遍寻都不见了。”这说明在写此信之前,毛泽东已经读过一些鲁迅的著作,但限于当时的客观环境,他还没能系统地读到鲁迅的著作。  相似文献   

9.
寿涌 《中文自修》2003,(11):39-40
鲁迅先生有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著名散文,描述了他幼年时代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情景。“三味书屋”的“三味”究竟是什么意思?那是把经书、史书、子书比喻食物,经书是米谷,史书  相似文献   

10.
走过的路,留下了脚印;做过的事,留下了心情;读过的书,留下了思考。整整三年,读了三十册《初中生之友》的“快乐号”、“青春号”、“学习号”,《初中生之友》期期像台阶,一  相似文献   

11.
“庐山的云雾美不胜收!咱们比赛看谁把课文读得美!”“行!”“你们课前读过几遍了?”“三遍!”“咱们现在还不能比,因为我课前已经读过八遍了。即使我赢了,那也是不公平的。这样吧,你们再读两遍,然后,咱们再比。”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把课文读了两遍。“谁敢跟我比?”“我!”“我!”同学们跃跃欲试。“谁愿意替我比?”“叫我!”“叫我!”同学们争先恐后。“为了挑战成功,也为了‘守擂’成功。你们再读两遍,然后,推选代表进行决赛。”同学们又兴趣盎然地把课文读了两遍。之后,双方各自推荐一位代表比赛读了一遍。这是特级教…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主张读无字书,推崇游历,一生到过许多名山大川,可谓“汗漫九垓,遍游四字”也。对近在咫尺的南岳衡山,他是否登临过呢?此问题,他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没有笔涉,他以后的诸多回忆谈话亦没有说及,因而几乎所有关于南岳景观的图书资料中,都未见有肯定性的文字回答。其实,毛泽东生前至少两次上过南岳山。一次是1908年,他十五岁那年,去南岳“朝拜香”,目的是祈妈妈病愈。此事,周恩来在《学习毛泽东》一文中,亦曾提及说;“当他妈妈生病的时候,他去求神拜怫”。①一次是1917年,他于湖南一师毕业的前一年,大约在平时…  相似文献   

13.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中的“落木”从来解释为“落叶”.本无疑义。刘永铮《说“落木”》(《中学语教学》2005年第8期)一却认为:“木.就是树木,翻遍古今汉语词典.也不会找到‘木’就是‘叶’的义项”,“‘落木’是‘凋落的树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几年前曾读过顾颉刚先生《<庄子>和<楚辞>中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一文(见1979年《中华文史论丛》第二辑),觉得见解新颖,有顿开茅塞之感;不过,文中论及《离骚》里的“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这四句诗时,却说:屈原“把‘扶桑’和‘若木’放在一起,却是他记错了,‘扶桑’原是东极的大树,‘若木’则是西极的大树。”这里涉及到了对《离骚》中遨游日数的理解问题。究竟是屈原“记错了”,还是顾先生在理解上有商榷的地方,我时常在思考这一问题。两三年前又曾读过金开诚同志《<离骚>“周游三日”辨》一文(见1983年《北方论丛》丛书第三辑《楚辞研究》),提出了对《离骚》周游日数的  相似文献   

15.
杨先武 《湖北教育》2005,(12):49-50
钱梦龙先生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使蜚声教坛,他以中学语教学“三主三式导凄法。在中学语界独树一帜。尽管在“工具性”一统天下的历史时期,他的教育观念和教学实践不可避免地打上丁技术化的烙印.但他高超的澡堂教学艺术却很少有人能够企及。饯梦龙先生发表在《中学语教学》2004年第2期上的(为语教学捐“魂”》一中指出.目前的语教学”出现了一系列‘失魂落魄’的症状。很有必要为它招一招‘魂’”。  相似文献   

16.
我是1962年从扬州师院毕业后分配到小学工作的。十四年寒窗苦读,满指望做个中学教师,谁知道事与愿违,偏偏“下”到小学里来了。心里闷闷不乐。到校以后,俞校长跟我谈了话,并给我—部《毛泽东选集》,要我看看《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文章。我心里想:这个谁没看过?在学校里读过不止一遍呢。但是又不好意思推还给他,就接过《毛泽东选集》,再一次学习起这些文章来。奇怪的是,我这次读着读着,觉得特别新鲜有味,仿佛第一次接触一样。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我们这个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白求恩同志不远万里,来到我国,为我国的革命事业以身殉职。他这种共产主义者的精神“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报刊编辑思想特点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自步入社会直到逝世,不论是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追求、宣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青年时期,还是在戎马俊偬的革命战争或社会主义建设中担任领导职务时期,他都从事或指导报刊的编辑工作。他的编辑工作,可上溯到1915年编眼《汤康梁三先生之时局痛言》、1919年主编《湘江评论》、《新湖南》周刊和1925年主编《政治周刊》等等②。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他虽然没有亲自主编报刊,但他一直没有放弃、放松对报刊、特别是对重要的党报党刊的直接指导。他撰写有关报刊的论述、作品或者改稿难以统计,除《毛泽东选集》及单行本有关文…  相似文献   

18.
鲁迅先生的《祝福》,不知读过多少遍。然而,每读一遍,总有新的收获,可谓“常读常新”。它好像一座含蕴十分丰厚的宝山.只要你诚心诚意地去发掘,是绝不会空手而回的。  相似文献   

19.
札记与日记     
阅读《外国文艺》2013年第3期,美国作家理查德·福特创作和主编的一组“工作”小说很有味道,以前读过他的《石泉城》,不记得《春寒冻死人》是不是出自他的手笔。现在读了《隐情》,因为在我的《修真纪》中,设置过类似的情节,便有了些共鸣。  相似文献   

20.
你看过电视连续剧《少年毛泽东》吗?“石三伢子”(毛泽东乳名)在磨坊舂米、背着大草筐打猪草、给小伙伴讲故事(见图2),那么纯真而有意趣,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石三伢子”的扮演者是湖南一师二附小学生陈思。他7岁时被四处寻找小演员的导演在街头遇见。幸运地选进摄制组,他的生动表演使该剧荣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