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学设计其实并不复杂,主要任务是解决课堂上“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什么”涉及到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怎么教”涉及到教学方法和手段。备课是我们的家常便饭。是教师最基本的能力和素养。只是我们有时候把教学设计弄得过于复杂,尤其是当有课要参赛,或是要上观摩课时,就恨不得将十八般武艺都搬出来,以至课堂臃肿、花哨,教学被形式所害。  相似文献   

2.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以及怎样教、怎样学的策划和运筹。它是教学准备的最后一步,是进入课堂实践关键的一环,也是激发学生参与的重要途径,关系到教学能否达到既定的目标。探讨思品课的教学设计应从“提高学生道德意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培养操作能力”上下功夫,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激情、明理、导行”上。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课到底要教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思想政治教师思考的问题。从当前的教学现状看,尽管有不少教师认同思想政治课不应只是教“教材知识”,但确实很少有教师对此问题作深入研究:什么是思想政治课的知识?而作为教学现场的课堂,又该怎样演绎所谓的“知识教学”?教这些知识,最终又为了解决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个思品课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搞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要深深懂得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经常思考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什么,怎么去教才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下面我结合几年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谈谈增强思品有效课堂的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5.
王艳 《语文天地》2015,(11):32-35
龙玫译著《活跃课堂思维的教学策略》提到一个发生在澳大利亚的故事:一位语文老师问历史老师是否教历史,历史老师回答“我不教历史,教学生”。以此类推,语文老师教语文还是教学生?文言文教学是教文言文知识还是教学生学文言文?答案是肯定的。文言文教学应重点提倡因“材”施教,这里的“材”既指学情,也指体裁。七年级、八年级和九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程度、理解能力都是不一样,教学重点要有区别。  相似文献   

6.
仰视孩子     
“顽皮”“无知”“贪玩”“不听话”……不知有多少词汇在描述着人之初的孩子。成人总觉得孩子需要无微不致的关心、教诲,去教他们知识,教他们做人的道理,因为成人是理智的,有经验的,而孩子永远是教会的,果真如此吗?如果我们蹲下来听听孩子的想法,认真地理解孩子,透视他们,你会发现自己错了。八年前从职业中学调回县城教幼儿园,别人也曾告诉我,孩子懂什么,还不好教。我也自以为大材小用,可一次在课堂上孩子们促使我纠正了自己的偏见。“”像什么?成人能有几个答案?可孩子们给了我不小的惊奇:像小草;象大山;像唐僧的帽子…  相似文献   

7.
对当前教学反思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学校调研,有些教师关于教学反思所谈的话题令我始料不及,他们说:“教学反思是不是一定要课课思?”“有时候课上完了什么感觉也没有,思什么?写什么?”“写教学反思究竟以多少字为宜?我们学校规定必须要在两百字以上,愁呀!”“教学反思到底应该写在哪里?是写在教案上,还是要专设笔记?我们学校要求既写在教案上又抄在教学反思录上,一月还要选交一篇到学校,忙呀!”“就那些内容那班学生,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有什么可思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教育模式的转变,优化课堂教学,高效率利用课堂40分钟尤为重要。下面谈谈我在改革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些作法和体会。一、功夫下在备课上要达到高水平的教学,必须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大纲和教学参考书,进行充分研究和分析,确定课时目标、重点和难点,制定课时教案和师生达标的措施。考虑用什么教具,做什么实验,达到什么要求,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等等。同时,还须“备学生”,即了解有多少学生愿意学,有多少学习好、中、差生,差在什么地方,哪些地方容易失误,可能出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9.
课堂提问景教师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废养学习能力的主要渠道,是阅读教学的“常规武器”(钱梦力语)。因此,加间优化课堂提问,僵退我们认真研究。一、在课文的关键处设计提问小学语文教柯巾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司以友间的地方倡多。但阅读教学中不能处处发问,这就要求我们把问题设计征儒文的关醒处。这关键裁是课文的重点、推点和特点所在,就是教树中能充分体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的地方。这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记透教订并结台学生实际,从大处秦眼,小处着手,设计一个个能后造学生思章的问题。单些课文内容似乎自“自…  相似文献   

10.
从理论上讲,教材重点应该是教学重点,从宏观教育体系上看,教材重点应与教学重点相统一,但理论与课堂实践,即宏观的知识系统与微观的每一堂课,却往往发生矛盾,不能完全统一。换言之,即教材重点不一定是教学重点。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对教材重点加以修正,重新确定了自己课堂上的教学重点,使其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其原因是统编教材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它所确定的重点是带有共性的问题;而作为教师,只面向自己现在所教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个性和共性是矛盾的统一体,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呢?我认为应坚持“合法,合情,合理,合时”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职中生学好语文四点对策陆定嵩运用情感语文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情感教学。如教者每教一篇课文都要赋予一定情感,“情”这个要素可分解成情景即课堂氛围,情感即心理反应,情绪即心理状态。大凡起始课,有经验的教师都要别具匠心地设计导入新课。每当教《景泰蓝的制...  相似文献   

12.
正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听到以下抱怨:“几乎每堂课都有一部分学生走神。”“现在的孩子普遍不愿动脑思考。”“课堂上举手的总是那几个人。”……而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的提高。因此,关注“学生的学”,从学入手,为高效课堂奠基,势在必行。“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如何解读教材”等,很多专家或理论书籍都对此进行了详  相似文献   

13.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能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课堂上老师似乎什么都“提到”了,但并不知道学生会什么不会什么,不知道什么知识应该在什么阶段教,语文课堂只是教课文、教思想,这是典型的“提到”式教学。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文本的文学解读出发,根据生情设计精简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一课一得甚至多课一得,读写结合,“教会”学生;同时,学生知道与熟练掌握还有很大的距离,教师要创设各种境遇,让学生反复操练,在“操千曲”中“习得”。  相似文献   

14.
知、情、意、行全面发展——浅谈小学思品课的素质教育吕宗坤怎样构建小学思品课的素质教学模式?我想应从以下几点入手:1.不仅教“知识”,更要注重学生道德能力的提高。小学思品课教学要完成一些道德的基础知识的教学,这是毫无疑问的,比如教学生懂得什么是礼貌、什...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的教学是围绕学生的学习而展开,课堂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反映知识的思维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度,要有助于教学从重知识到重智慧的转变.逐渐把教学的重心从知识讲解转向知识的生成,初步有了"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感觉,一位教育专家把这一过程形象地称为"洗课",明确地说,就是教学过程中"教什么"和"不教什么",要确立学生能学能做的,教师不包办,重点要放在知识的生成和整合上.本文就教学实践谈谈对"洗课"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1.评教者过于注意课堂教学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诱发教师过分追求“形似”,从而使教学的本质被异化、扭曲。“评价新课堂,要有新理念”,是现如今许多中小学评教人员不成文的评教信条。与之相适应,“教授新课程,要有新理念”也成为新课程背景下许多教师的教育信条。然而,许多人对“新理念”的理解浅尝辄止。许多中小学校领导当谈到评课时首先想到的是:课堂上有没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主要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7.
胡泉  张义玲 《农村教育》2005,(7):113-113
一、从“教室”到“学室”的转变。是教师的教学角色的转变 “教室”所体现的是“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教师成了知识的“权威”,没有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教师主宰着课堂,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只不过是引导学生往里钻的“圈套”,学生没有主观能动性,处于被动地位,怎么教,怎么学,教多少,学多少,参与的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所以,一节好课的重要标志是:追求学生课堂上的成功,而不是追求教师课堂上表演成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做到以学生为本,从教师走向学生,实现教与学的真正融合,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相似文献   

19.
正平台互动课型是有效教育(EEPO)的重要课型之一。笔者认为,教师用平台互动方式组织思想品德课堂,首要任务是要确定关键项。关键项是指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关键知识点(重点、疑难点)、能力点、考点、信息点、方法点、思维扩张点、创造点、思品点、合作点等基本点,关键项是构建多向度平台、交互与强化、讲评与检测的基础。要实施有效的平台互动教学,必须确定有效的关键项,要明确"教什么""学什么"和教学活动预期  相似文献   

20.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古今中外的任何一次社会变革,都是以观念变革为先导。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的教学观念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传统的教学观念使我们的教育紧紧瞄准考试,升学考什么、教师教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要学什么,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整个教学过程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