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颖 《广西教育》2012,(17):37-38
在杭州举行的“‘千课万人’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生态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中,来自江西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玲湘执教了四年级的古诗教学课《望天门山》,她在这节课中凸显出“字理为根,以读为本”的古诗教学特色。  相似文献   

2.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经指出,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一切生活都是运动着的。的确,精心提炼的动词,对于绘景状物、传情达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唐代诗人李白的写景名作《望天门山》就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把天门山景物的壮观非凡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学时,抓住这些动词,引导学生体味全诗意境及气势,欣赏那令人心醉的美好景致,将会产生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3.
望天门山     
李白 《初中生辅导》2010,(29):F0004-F0004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相似文献   

4.
吕继红 《现代语文》2006,(11):116-116
李白的《望天门山》像启蒙诗一样,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老幼能详。小学《语》课本第九册就收入了这首诗,各种参考辅导书因版本的不同对这首诗的注释与讲解也不尽相同。但都无一例外的认为:《望天门山》描述了天门山夹水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  相似文献   

5.
陈波  左竹莲 《教师》2020,(9):57-58
文章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托,提出教师要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关系的观点。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指引思维的途径、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其认识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和合作式学习,力求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思考习惯及学习自信心。  相似文献   

6.
李白七绝诗《望天门山》历代学者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尤其是关于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问题,直接关系到对全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但是各家版本表述不一,造成对于诗歌理解的偏差甚至谬误。因此就这一关键问题,对比各家注释差异,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作者的立足点为沿长江顺流东下,远远望见天山门一带壮观的景象,从而写下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望洞庭》的教学设计为例,论述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准备和过程等,从而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教育。  相似文献   

8.
李白的诗歌是盛唐精神的体现。绝句《望天门山》作为唐代山水名作,反映出李白独特的文化个性,也代表着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诗人以细致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天门山的动态、雄奇之美,寄寓了主体崇尚自然的性情和炽热的人间情怀。对山水的痴迷、游览和刻画是李白一生精神活动与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在诗中,自然被李白生命化、艺术化,具有了崇高美,展现了诗人的开阔胸襟与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9.
<望天门山>是李白在安徽写下的一首著名诗篇.关于这首诗,历来有所争议,究其原因,是由于未能弄清天门山的地理形势.本文从诗歌中字词考释入手,结合天门山的地形,就诗歌历来争议的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第九册第三课选编了李白的一首名诗《望天门山》。初读此诗不禁被李白的浪漫情怀所感染,但一深究诗意又疑窦丛生?“回”究竟是什么意思?作者究竟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从日边来的船究竟是李白坐的船还是别人乘的船?“日”究竟是指朝阳还是夕阳?  相似文献   

11.
倪萍  朱慧 《小学语文》2007,(6):22-23
1.通过创设情境、“机灵鬼传字”游戏和读“拍手儿歌,,等方式认识14个生字,并学写“毛巾”等字。  相似文献   

12.
正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一路豪情一路歌李白,一个仗剑远游,诗酒当歌的豪客。李白,一个纵情山水,泼墨云峰的诗人。他第一次踏上安徽当涂的土地,只有25岁,这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纪。那时的李白气宇轩昂,踌躇满志,抱着"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的梦想,顺江而下。尽管他也苦闷过,彷徨过,所谓"南徙莫从,北游失路,孤剑谁托,悲歌自怜",但他仍然坚信"天生我才必有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1.会认“庐、瀑”等9个生字,会写“吴、含”等12个生字。  相似文献   

14.
周琼 《小学语文》2007,(7):49-51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意图旨在让每个学生都“说起来,动起来”。创设情境,建立多个平台,让学生有话可说;小组合作,有明确的分工,让学生人人都说;互动环节,鼓励交际参与,让学生想说就说;任务驱动,模拟各种身份,让学生实话实说……总之,在多路径、多情境的交际活动中让学生说出想法,说出感受,说出体验。在口语交际中,欣赏艺术的美丽,懂得艺术美来源于生活,从而形成对艺术的热爱与追求。  相似文献   

15.
宦晴 《云南教育》2001,(17):36-36
《望庐山瀑布》是李白写的一首山水诗。这首诗新颖脱俗,气势磅礴。教学这首诗要依据其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意。   一、写作特点   1.视听结合,动静兼得。这首诗的前两句见“色”。作者站在远处看“瀑布”,虽不闻瀑布的腾跃澎湃之声,但见团团云雾缭绕在黛色的香炉峰顶,一道白亮狭长的瀑布自然地挂在峰前。诗人恰到好处地以静衬动,动静兼得,描绘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后两句见“声”。诗人不是从形状描摹瀑布的壮观,而是以声势让人感受其磅礴气势。“飞流直下三千尺”中的速度和高度一叠加,瀑布的声势和力量就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6.
诗眼体现了诗歌讲求炼字、以眼传神的特点。它连缀全诗的思路与情感,具有提挈全篇的作用。据此,古诗教学,可以把"诗眼"作为核心教学内容或教学设计的主线。本次教学活动就是在这方面的一次尝试,以期实现知人论诗的教学目标。一、温习《望岳》导入《春望》师:同学们好,大家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望岳》这首诗吗?  相似文献   

17.
【设计理念】以诵读为主,调动学生经验背景、引进学习资源为辅,在感悟语言情感,体会诗词意境中,把握诗文的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学生自己对古诗的个性解读,培养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19.
文章以古诗《望庐山瀑布》为课例,指出教师在教授古诗时的策略:一是品味语言,把握神韵;二是想象意境,丰富情感;三是拓展学习,优化整合.  相似文献   

20.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森林中鸟儿在呜叫的声音,请同学们说说听到了什么样的鸟叫声。2.过渡:在我们听来这是悦耳的鸟叫声,可是在一棵大树听来这却是一首动听的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题目叫《去年的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