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浴乎沂,风乎舞雩”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孔子与弟子言志的记载。曾晳在谈自己的志向时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凤乎舞雩,咏而归。”对这段话中的“浴乎沂,风乎舞雩”二句,历来的注家都作了错误的解释。如杨伯峻《论语译注》云:“在沂水旁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风,作动词用,迎风乘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浴乎沂:在沂水里洗澡。”“风乎舞雩:在舞雩坛上乘凉。风,用作动词,意指迎风乘凉。”其实,这都是望文生义。如果按照这样的解释,就会使人产生一个无法解释的疑问。莫,是“暮”的古字。暮春,即阴历三月。试想,阴历三月,在北方,天气还相当寒凉,怎么能带着童子到河里洗澡呢?又哪里用得着在高台上乘凉呢?这种解释明显地与情理不合。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又企图自圆其说:“沂,  相似文献   

2.
《子路、曾晰、再有、公西华侍坐》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句,《课本》把“春服既成”释作“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住了。春服,指夹衣或单衫。成,定。”把“风乎舞雩”释为“在舞雩台上吹吹风。风,动词,吹风,乘凉。舞雩,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在现在曲阜县东面。求雨的时候,常由女巫在坛上作舞以求神。”此注欠妥。一、既然时令是穿  相似文献   

3.
在《论语·先进》中,有孔子与曾点的一段对话,摘录如下:(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此中“风乎舞雩”的“风”,古今注家基本上都注为“风凉”或“歌唱”,尤以前者为多。尽管历代所注,文字稍有出入,但就其词义而言,似无例外。这两种注释,表面看来似乎都说得通,实际上都不妥。  相似文献   

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有这样一段话:“(曾皙)日:‘莫春,春服既成,冠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这段话可译为:“(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人教版高中《语》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相似文献   

5.
《论语·先进·侍坐章》中,孔子在循循善诱启发子路等四弟子“各言其志”之后,对曾点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为赞赏,乃至“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6.
钱海荣 《现代语文》2013,(6):36-39,2
一、令人神往的幸福场景《论语·先进第十一》写道:"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曾点,名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的贤徒曾皙,其理想与其他同学的理想大不相同: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陪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名童子,在沂水边洗洗澡,在舞雩台吹吹风,一路上唱着诗歌走回来……这段动人的文字,让人读出曾皙理想  相似文献   

7.
《语文学习》2012年第4期刊载李新老师《暮春能洗澡吗》一文,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浴乎沂”的解释。基本上同意朱熹的“温泉”说,以为“地下水上涌为泉.或许就是朱熹所说的‘温泉’?”但又不很肯定.接着又说:“还有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快乐?曾点说:“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沉吟片刻,幽幽地说:“我与点也。”锦衣遍身的大夫试探问庄子是否愿意做楚相,庄子叹气一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相似文献   

9.
在《论语·先进篇》“侍坐”一章,曾皙描述的志向流传至今,其中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一句的解释更是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针对“浴乎沂”的解释进行考证,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得出一点粗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语文学习》2012年第4期刊载李新老师《暮春能洗澡吗》一文,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浴乎沂"的解释,基本上同意朱熹的"温泉"说,以为"地下水上涌为泉,或许就是朱熹所说的‘温泉’?"但又不很肯定,接着又说:"还有一种说法,说‘浴’乃‘沿’之误,应该是师生沿着沂河散步,跟洗澡无关.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或者还有更为合宜的说法,请读者方家指教."读罢,笔者也想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吴火保 《教育文汇》2010,(12):14-15
好羡慕孔老夫子。《论语》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被称之为儒者的“清明上河图”:“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好一幅令人神往的人与自然亲密接触、师生和谐相处的图画!  相似文献   

12.
钱秀莲 《山东教育》2011,(12):33-34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论语》中描写晚春时节充满生活意境的一个户外教学情景: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沐  相似文献   

13.
在《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曾皙表白自己的志向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说:暮春(莫同暮)时节,人们穿着春天的服饰,我愿意跟青少年三五成群,到沂水沐浴,在求雨台上乘凉,然后唱着歌一同回家。 根据一般注解,“莫(暮)春”是指春天快要结束之时,有的书还指明是夏历三月。看来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个时节的气温尚寒,不宜下水,与下文的“风乎舞雩”也不协调。又据气象学家指出,世界气温经过历史的变迁,变暖了。可想而知,二千多年前的气温比今天,还要低一些.  相似文献   

14.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论语》中描写晚春时节充满生活意境的一个户外教学情景: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沐浴着和煦的春风,先在沂河中洗澡、游戏,又在泛青的草地上翩翩起舞;天色将晚,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踏着欢歌笑语回家了,结束了一天的教学生活——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教学情景啊!  相似文献   

15.
《论语》原段: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相似文献   

16.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又到了让人神往的春游时光。可时下许多学校习惯于和春游“躲猫猫”:要么因担心安全问题而放弃春游,任由学生徒生向往;  相似文献   

17.
一、形——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相似文献   

18.
教育新闻一向不易热起来,可今夏上海搞的“吃苦夏令营”却热得灼眼,电视台、报纸争相报道,一时有“媒界纸贵”之势。这场轰动,搅乱了我对“夏令营”一词的惯有认识。夏令营当是近代教育体制的产物,一般来说,是指暑期学生集体去山林海滨休息娱乐。当然,古人也有这种娱乐,只不过没有这麾登的专有名词罢了。据《论语·先进篇》“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传坐”一章记载,孔子的学生似乎就曾皙有举办“夏令营”的意向,因为曾皙说他想在春末夏初和“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浴(洗澡)、风(乘凉)、咏…  相似文献   

19.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段相声。说孔子三千弟子中有七十二贤士。《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中语文第一册)中“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明证。用乘法和加法:五乘六得三十,六乘七得四十二,加起来,正好是七十二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