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腐竹的生产工艺及影响腐竹形成的多种因素,为人们生产、加工、制作腐竹的技术作了简要的说明,为提高腐竹生产经济效益作出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影响腐竹生产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察了豆浆液的质量分数、pH值、温度对腐竹生产的影响,实验表明,在豆浆液的质量分数7%,pH值7.5,温度85℃的生产条件下,腐竹产率高达53.6%。品质分析表明,腐竹粗蛋白、粗脂肪、总糖含量均符合优质腐竹的理化指标,适合腐竹实际生产之用。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晋中市于2003年10月启动了“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评价试验项目”,在项目办公室的领导下,在晋中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关心与支持下,全面深入地开展试验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第一轮项目试验。目前晋中市已有22所学校的80余名教师、6万余名学生参与了试验。  相似文献   

4.
明清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生活着一些"狼人"。有学者认为,"狼人"属于壮族。进一步研究表明,"狼人"与壮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民族。这个民族在明代前期即已形成,可能是由唐代的"狼蛮"发展而来的。狼人起初主要分布在广西西部的龙江、都泥江和左右江流域,后来逐步扩展到广西东部和广东西部地区。从明代中期到清代中期,狼人以充当"狼兵"而闻名天下。除当兵打仗外,狼人还从事农耕、渔猎及其他经济活动。狼人善于歌唱,有自己的语言和独特的风俗习惯。但由于长期征战,狼人损耗相当严重,特别是在东迁后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格局,逐渐被壮、瑶、汉等民族同化。到清代后期,狼人最终在历史上消失了。  相似文献   

5.
徽州自古就有习武的习俗,随着宋朝的南迁,徽州在人文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尤其是明中叶后,随着徽商的兴起,其发展态势强劲.通过文献资料调研和逻辑分析,认为“武昌”反映了明清徽州社会风尚的一个方面;同时对明清时期徽州“武”的表现和原因做了梳理.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西画东渐过程中可行性和阻碍性的交织构成了明清时期西画东渐不同于其它阶段的特殊性,西画东渐的过程也并非为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单向传播,而是中西美术的一次尝试性的交流和融合。本文将结合明清时期特有的时代特色来分析这一时期东西文化交流下东西美术的"双向性"。  相似文献   

7.
8.
《黄山学院学报》2008,10(1):113
“无徽不成镇”是明清时期流传于江南一带的一句民谚,意思是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便形不成市镇。这句民谚既说出了到处都有徽州商人的事实,也是对徽商为当地市镇建设做出贡献的一种肯定。  相似文献   

9.
《黄山学院学报》2007,9(6):179-179
"棚民"是指明代以后的外来移民,以安庆府辖县为多。明清时期,徽州因徽商致富后,带动家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富裕之名远播,外地人纷纷来徽州淘金。他们来到徽州以后,在旷野搭棚居住,靠手艺或出卖劳  相似文献   

10.
“无徽不成镇”是明清时期流传于江南一带的一句民谚,意思是说,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便形不成市镇。这句民谚既说出了到处都有徽州商人的事实,也是对徽商为当地市镇建设做出贡献的一种肯定。  相似文献   

11.
邵俊峰 《新高考》2007,(11):48-50
我国东北地区有辽阔的土地、茂密的森林,史称"有自然之大利三:日荒、日矿、日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吸引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向这里迁移和流动。明清时期,更多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移民主要来自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尤以山东人最多。山东地少人稠,是近代有名的灾害多发区。在清代,山东曾出现旱灾233年次,涝灾245年次,潮灾45年次,各种自然灾害之严重超过全国其他各省。不仅天灾,人祸也接踵  相似文献   

12.
“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然细绎史料,发现其中疑点不少。明清时期山西的进士数量可观,并未因其经商重利而影响对科举的向往,还有不少商人在经商致富后,即悉心培养子弟奋进科场。因此,我们认为,在明清山西人的头脑中,名利之念没有轻重之别,他们是名利并重的。  相似文献   

13.
明甭小说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摆脱和超越说书模式的过程,这一超越主要表现在:1、叙述主体由公开的说书人向隐蔽的人转化,2.由“缀段式”的线型结构向纵横钗连的“网状结构”演进,3.由次知视角、人物视角部分地到代全知视角。4.由超现实的传奇故事向写性的“天然图画”发展。5.从重诗词、重故事向重人物过渡。  相似文献   

14.
白皙的外表,耿直的心性,勾勒出一个天真活泼、灵气十足的小男孩形象,他就是江苏省睢宁实验小学六(1)班的“小画家”——金子淳。一、热爱生活磨练意志  相似文献   

15.
“中心主义”或“欧洲中心主义”是异质文化交流的关键词,但中心主义在更多的情况下却被抽象地加以研究。从普遍意义上的中心主义、社会特质的中心主义出发,把华夏中心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放在明清之际儒家与基督教的交往与冲突的语境来进行考察,能够对中心主义的形成、普遍的中心主义乃至华夏中心主义和欧洲中心主义有一个更为切实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岂有此理”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个词语,表示说话者认为别人的言语或某种行为、事理极其荒谬。断无此理。这一词语在明清时期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白话文献《金瓶梅词话》、《醉醒石》、《聊斋俚曲》和《醒世姻缘侍》中均有出现,其形式并不太统一,又写做“岂有此礼”、“岂有是理”,还有用“那有此理”的。而且“岂有此理”在这些文献中具有鲜明、丰富的语用、语义特征,有的表示强烈的否定,有的表示一般的不认同。有的则表示一种客气、礼貌的推辞。  相似文献   

17.
塑料购物袋是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我国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塑料购物袋.塑料购物袋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也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8.
徐梓 《中国教师》2009,(11):37-38
<正>明清时期,"进士"有了特定的所指,就是举人通过会试并获得贡士的出身之后,再进一步通过殿试排定名次、被赐予的出身或被赐予这一出身的人。要获得进士的出身,成为进  相似文献   

19.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徽州地区的一句俗语。“十三四岁,往外一丢”是指徽州男子到了十三四岁就要外出当学徒学做生意。  相似文献   

20.
《大连大学学报》2017,(1):42-45
魏文帝曹丕代汉称帝后,在洛阳宫室修整期间,曾以许为都。探析曹丕"权都许昌"的原因可以分为:军事上,许昌地理位置重要,且存有宫室武库,在与吴蜀的军事斗争中也有着非比寻常的地位;经济上,许昌经过曹操屯田及其经营,经济实力恢复;政治上,从地域人才的角度,许昌属颍川郡,颍川郡士人对曹丕的支持也是重要因素;从意识形态角度,许昌作为东汉末年的都城,很有可能与洛阳的正统地位所起的作用一样,能说明曹氏代汉继承的合法性。基于以上原因,曹丕"权都许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