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课堂教学就是指教师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基础上,将教学理论与教学经验相结合,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因素有很多,在固定的教学环境中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实现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是以儿童社会、生活的发展为首要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需要学生参与外界活动。本文从某市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实际  相似文献   

2.
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树立全面正确的有效课堂教学理念为先导,立足于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及学生的现状,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依据实践育人的要求,精心组织和开展内容新颖、形式鲜活、具有吸引力的品德实践活动,寓教于乐,提升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更为充分的空间,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努力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教育改革对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根本目标,积极促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努力追求的教学目标。总结和归纳当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改革策略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德育课程,该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来促进该门课程的实施,是该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重点研究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之一。因此,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新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当前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中非常迫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通过例举教学案例,从把握课程特性、倡导师生互动、体现主体发展三方面阐述了品德教学的有效实施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中有关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课程,也是塑造小学生思想品德与儿童社会生活基础的一门重要课程。但是在农村,由于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等的限制,《品德与社会》无法真正地影响并塑造小学生的社会生活基础能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被要求提高,尤其是小学生的品德也在不断被要求强化和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不断地利用有效资源提升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才能够从根本上做到塑造小学生品德,从真正意义上引导并影响着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能力的养成,让小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然而,作为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品德与社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品德认知提升与品德的理解内化。名人名言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是学生进行品德学习的有效载体。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穿插运用名人名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基于此背景,笔者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导入,明理与拓展环节中对名人名言运用的策略进行了探究,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农村小学生受学校教学条件和家庭条件,所在地域的限制。对《品德与社会》教材的有些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成不流于形式,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核心课程。但在农村小学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质量低下。从"强化学习,转变观念;加强管理与督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融入生活,重视实践"等四个方面提出提高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的改革,也使《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理念调整,要求品德与社会课程是能够促进小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以及社会性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学科。因此,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应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提问和材料搜集,重视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桂花 《成才之路》2014,(21):69-69
如今,我国农村牧区小学的教育教学存在有些问题,尤其是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获得的课堂效率甚微。因此,农村牧区小学的教学模式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每一门课程都要进行多元化和准确化的定位,这样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农村牧区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取得更大的效果,逐步迈向成功。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论述对《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行为的观察探索,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对课堂教学实施全过程中,在每个教学时段(课堂导入、课中教学实施、课末知识巩固、内化)中教师、学生活动展示出来的行为进行积极探索如何科学的观察,能很好地促进课堂教学达到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4.
庄丽敏 《教育》2014,(30):18-19
每个人精神生命的质量和完满人生之路,起步于早期的情绪与情感生活状态,即儿童情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形成。儿童期是情感发展的最佳期。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而体验、感悟又是情感的核心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儿童充分感受、体验,有效激发儿童的内在情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通过各种途径  相似文献   

15.
传统单一的评价方式已不适应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需要,无法实现德育的目标。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促进了评价方式的不断创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手段,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6.
《品德与社会》历史题材的教学能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通过课前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课堂教学中创设历史情境、与学生的课后成长有效链接三步骤,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孙祥中 《考试周刊》2012,(48):175-175
品德与社会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必修课,是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重视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但是由于许多原因,品德与生活课在苏北地区的农村小学没有得到重视,因此有许多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存在马虎心理,不重视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所制定的课堂教学目标流于形式,空洞、抽象、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改变这种现状就成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浅议《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品德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然而,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品德与生活课课程资源,真正促进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化,从而唤醒教师和学生的资源意识,以促进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需要引起教师足够重视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在这方面的尝试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为每节课制订切实可行的课程目标,这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前提;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把"以学生为主体"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有力保证;同时,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并且要积极引导学生把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园延伸到社区,这也是提升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活动实效性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现在的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农村小学和城市小学相比,在设备、资源、师资等方面还有着不少差距,单靠校内的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课程目标的需要。要弥补这一方面的欠缺,必须因地制宜地挖掘乡土资源,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活动,才能有效地丰富课堂教学,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