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雷雨》是俄罗斯著名剧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雷雨》是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的成名之作.两部剧作发生的时代背景、内容、人物性格各不相同,但在雷雨的基本主题上却有许多相似之处.这些相似点在两部剧各自女主人公卡捷琳娜与蘩漪身上表现得尤为显著.文章运用平行研究的方法,以卡捷琳娜和蘩漪的悲剧命运为线索,对这两部戏剧...  相似文献   

2.
语用模糊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向听话人同时表达数种言外行为或言外之力的语用现象。它在戏剧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中普遍存在,用以突出人物性格和冲突。从语用模糊的角度分析戏剧名篇《雷雨》中的人物对话,纵深地挖掘其中的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展现语用模糊的使用对戏剧冲突发展的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与时代语境是紧密关联的,文学史叙述重点的变化反映了时代语境的变迁。以文学史对《雷雨》的叙述入手,以点带面,可以探寻文学史叙述的规律与得失。  相似文献   

4.
论文主要在言语行为转喻的基础上,以《雷雨》为例,分析指令类言语行为的三种指令形式,并划分前段转喻、核心及结果段转喻和后段转喻的指令类言语行为的类型,阐述了三种指令形对言语行为转喻的影响,对指令类言语行为转喻进行详细地阐述。  相似文献   

5.
《雷雨》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关于《雷雨》的解读就一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拟从专家学、作家本人、教材教辅编写以及语教师等视角逐一入手,从政治和社会层面谈《雷雨》的主题:暴露说和反封建说。  相似文献   

6.
《大雷雨》是俄罗斯著名戏剧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农奴制改革前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而《雷雨》则是我国著名戏剧家曹禺的成名作,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大雷雨》和《雷雨》都属于悲剧范畴,但二者除了在悲剧结构方面有异有同外,在悲剧冲突和悲剧高潮方面存在较大不同,鲜明地体现出西方古典悲剧与中国古典悲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戏剧与现代戏剧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类型,在两个不同源头的戏剧种类中,艺术家在舞美艺术上呈现了各具特色的舞美表达。以古典戏剧《窦娥冤》与现代戏剧《雷雨》为例,从审美角度对比二者舞美形式,透视出中国古典戏剧与现代戏剧在舞台美术上存在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8.
一、戏剧性内涵作为文学样式的一种,戏剧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语文课堂里如何进行戏剧教学?观点很多,我的观点是:把戏剧当成戏剧来教,教出戏剧的戏剧性。  相似文献   

9.
所谓"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实践",是将整本书阅读的理念赋予课程的性质与状态,落实好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程实施与评价几个具体的环节单元,使整本书阅读成为一个课时化的教学行为。《雷雨》不仅是高中两版语文教材选中的话剧名篇,作为一部不朽的现实主义悲剧,其在话剧史上也具有及其重要的地位。《雷雨》主题的多元性、语言的丰富性、内容的层次性,都是进行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实践探索的不二佳作。  相似文献   

10.
汉语语气词"吗"用于句末构成"吗"问句。根据问话人的疑问程度,将《雷雨》中的"吗"问句分为基本是非问句、引导性是非问句和反诘句三大基本类型,以图表明示其分布情况、问句构成和确信度,并以《雷雨》剧本为例,通过归纳、分类和图示《雷雨》中"吗"问句的英译策略,探讨其英译。  相似文献   

11.
林夏 《河南教育》2007,(11):64-64
<雷雨>是剧作家曹禺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当时的曹禺23岁,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的学生.1934年7月,<雷雨>开始在北平出版的<文学季刊>1卷3期一次载完.1936年1月,单行本问世.  相似文献   

12.
曹禺的《雷雨》、《日出》之所以散发着经久不衰的迷人的艺术魅力,与细节描写处透露出的精微是分不开的。《雷雨》中的时间细节和《日出》中的货币单位细节描写,串联巧妙、严密、富有逻辑性,在作品中担负着聚小成大、着微显著的重任。  相似文献   

13.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内,辅之以言语行为学说,探讨了《雷雨》中疑问语气构成的语气隐喻的文体功能。认为剧中疑问语气构成的语气隐喻主要表达祈使语气中的命令、请求功能以及陈述语气中的指责功能。这类语气隐喻有礼貌倾向,但当疑问语气传达指责意义时,语气隐喻往往具有讥讽意味。此外,这类隐喻还反映了戏剧人物之间的权势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刘露 《文教资料》2009,(31):20-22
本文从舞台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比较了话剧《雷雨》和《榆树下的欲望》两部剧作的异同。通过分析得出,两位戏剧作家借助超越舞台时空的种种表现形式,突出了各自所在社会文化背景下家庭悲剧所具有的超越它本身的时代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教育本质:人的教育 关于教育的本质。我的朋友蔡朝阳有过精彩的论断——没有什么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区别,只有“人的教育”和“非人的教育”的区别——所谓回归教育本质.就是回归到人的教育;所谓草根教育,就是自发生长于社会土壤,自觉地进行人的教育和自我教育,它隐含的对立面就是官方的灌输教育。  相似文献   

16.
呼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在英汉语言中普遍存在。然而,呼语历来没有受到语言学家的足够重视。英汉呼语的用法存在异同,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不能机械地一一对照。呼语是指对话中对受话人的称呼,在戏剧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本研究选择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雷雨》及出色翻译家王佐良和巴恩斯的卓越英译本为对象,旨在研究译者对汉语呼语的翻译策略。总体而言,英语呼语多位于句中或句尾,而汉语呼语则多出现在句首,因此在汉英翻译中常需要将汉语前置呼语中置或后置。本研究的结果能够很好地佐证英汉呼语使用的异同并对汉英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7.
《雷雨》是一部思想进步、艺术独创的名著。它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善于从多层次、多角度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使人物性格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第二,情节生动、丰富、紧张。第三,语言简练、含蓄,富有戏剧性;台词有力,富有动作性;人物语言鲜明,富有音乐性。  相似文献   

18.
19.
《雷雨》的序幕和尾声由于传统化心理和现实学观念的影响,向来不受重视。其中包含的戏剧观念、宗教意识和审美内涵是有待开掘和闻释的。它的寂寞命运,既折射出现代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学史学科曾经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20.
曹禺在《雷雨》中建构了具有双重功能的叙事文本;以“结局期待”为标志的、迎合读者浅层情感需要的阅读文本,和以打击这个期待为标志的,迎合读者深层情感需要的反思文本。本文试解读这两种文本功能,发现曹禺独特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