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为《广告文化论》的引论部分。文章首先在全面回顾文化概念演化的同时建设性地给出了一种新的文化系统观。认为文化是由物质文化、结构文化、精神文化三种基本要素相关构成的人类社会行为系统。在此基础上,对宏观意义的广告文化概念进行了全面全新的定义和阐释。并进一步对广告的文化本质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讨论探析。认为:广告是一种综合文化因素较强的结构功能关系复杂的文化现象,它以人类社会结构形成之初的“群类意识”为思维起点,以“广泛告之于众”的基本方式为根本结构关系,以最终实现对社会生活方式或生活内容的适应性调节作用为主要功能目标。广告的文化属性由1)社会性,2)结构性,3)目标性三个根本特征整合构成。广告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深切体现出了1)文化波动性,2)社会整合性,3)结构同一性三个基本的文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繁的词语之一,但在实际使用上却出现了越来越异化的现象,应引起学界的关注。所有的人都属于文化大系统中的“局内”人,所以文化概念具有普及和推广的价值。文化的所有过程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其概念的界定应该植根于人的生活中。“生活文化定义”在通俗化的基础上,驻足于文化哲学视域,其关注了人的生活态度、方式、内容和过程。  相似文献   

3.
“刨汤肉”又名“杀猪饭”,是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腊月间乡民制作的一种特色菜肴。文章记录了重庆市南川区传统的“刨汤肉”食俗和当代社会“刨汤肉”食俗的文化变迁,并就不同时期的食俗文化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传统社会的“刨汤肉”食俗是基于“生活文化”时间运行,遵循的是熟人社会所建构的集体性的固定生活模式;当代社会的“刨汤肉”经济是基于“文化生活”时间运行,文化观念的转变、社会力量的互动、新文化功能的承载成为“刨汤肉”食俗文化建构的动因,使“刨汤肉”食俗文化在“民俗文化解构—食俗经济建构”的内在逻辑中构建出新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象征是文化符号的重要功能之一,与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南部侗族供奉的神灵“萨”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在历史流变中衍化出完整的“萨文化”系统,具有多种象征意义.探讨黎平县六甲侗寨的“萨”文化,分析其所包含的象征意义,以更深刻认知侗族“萨”的相关内容.  相似文献   

5.
农村科技文化大院在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乡风文明”、改变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培养新型农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还存在农民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提供的公共文化教育产品及服务供给不足、培训功能没有达到充分发挥等问题。要充分发挥农村科技文化大院的教育功能,就必须明确教育对象,丰富教育内容,提供人才保障与资金支持,确保农村科技文化大院教育功能发挥的经常性与持久性。  相似文献   

6.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的数学,要充分展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及其应用的过程,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而其中“数学的观念、意识和思维方式”是“数学文化”的核心。1.学习方式的丰富。传统的数学教学更多地倾向于“系统学习”,不可否认这是一种高效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但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知识经济社会,仅有这种学习方式已远远不够。把学生从大量机械重复练习中解放出来,让儿童在动手、动口、动脑中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已成为必然。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中…  相似文献   

7.
赶花园是侗族人民传统的习俗节日 ,是他们自由恋爱的方式 ,他们通过对歌 ,“答歌意合而成”来反抗传统的“还娘头”的婚姻形式 ,从而形成了集恋爱文化与娱乐文化为一体的花园文化。通过对花园文化的形成、内容、特征的研究 ,揭示了侗族人民生动活泼的自由恋爱生活 ,从而加深了对侗族人民婚恋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8.
江南城市社会是中国古典审美文化的基础与背景,本组笔谈以“细读”的方武揭示了江南城市生活中特有的审美文化理论、结构与功能。刘士林认为,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在这个严重物化、欲望化的消费时代中,如何守护与开掘这一沉潜的诗性人文资源,如何依据它提供的原理创造出一种诗化新文明,就是我们研究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方武的根本目的。朱逸宁认为,南唐文人在江南都市文艺精神的传承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冯廷巳有着不同于北方文人伦理精神的一种气质;李碌和李煜更为明显地体现出江南的诗性审美精神。曹茶香认为,以汴京为代表的都城民俗和以苏州、杭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的商埠风俗:汴京——兼容、平民化,苏杭——奢华、诗意化,在柳词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伍波认为,李渔《十二楼》以“凡尘味十足”的文人眼光看待明末清初的江南社会,反映了重道义、趋私利、逐情欲的多元并存的江南市井文化精神。丁瑶认为:富春江畔所形成的这两种不同经济形态和社会生活,折射出的是人们的不同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中国乡土生活与城市消费对立。在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如何提高当代人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讲,古典江南城市生活理念及其审美实践方式,是一笔极为珍贵的传统人文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9.
个人的创新精神既受到“看得见”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影响,还受到“看不见”的环境因素(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因素束缚着个人创新精神的发挥,如人情关系文化、“大公无私”文化、等级文化、嫉妒文化等。  相似文献   

10.
个体的人在社会和自然的环境里的生存形式构成了一个人的生活文化体验。同样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生活方式也就成为学生学习中的一种课堂文化的生活体验。课堂教学之所以是一种文化是因为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 ,而是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和技能 ,又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英语课堂教学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是“学生学到什么”和“学生怎么学”。“学生学到什么”也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 ,即通过课堂教学 ,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等目标的达成度。“学生怎…  相似文献   

11.
人是以文化的方式生活着的,文化需要传播。电视文化是当前发展最快、最为普及、影响最大的一种文化传播,它在很深的层次上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及整个文化世界,造成了与传统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社会现实。首先,电视文化改变了人们的理解认知系统;其次,电视文化改变了人们价值意识建构的方式;再次,电视文化改变了人们价值意识建构的内容;最后,电视文化增强了人们价值意识建构的强度。  相似文献   

12.
在休闲中共同提高精神修养,是人类全面发展的目标。与马克思主义休闲观相似,中国传统文化的休闲观强调劳事休闲(即和“事”融为一体,与人事活动不分割)。传统劳事休闲强调心灵“静、敬、净”的休闲方法,主张在动态的社会生活中要“敬”;对功名利禄一尘不染,即求“净”。而且,对物质生活和外在条件并不十分看重,讲求内在的快乐和精神层面的享受;追求神圣和永恒的体验,以“道”为目标。在现代工商社会中,心灵失落是一个普遍的问题,由此,引起了诸多的个人乃至社会问题。恢复和回归传统心灵修养的境界,可以找回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倪娟  李广洲 《教育学报》2006,2(1):54-61
通过追溯中西文化演变,分析传统“理性”文化之别,阐述我国传统文化对理科教育的负面影响;回顾近代理科教育的社会文化演变过程,结合理科“文化”舞台分析当前基础教育理科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理科的人文化传统教学造成了以非理性方式记忆“科学”,使理科教育目标背离了科学的本质诉求。针对传统文化中精确、求真、独立性和批判性等理性思维不足的缺陷,提出理科课程改革中建立符合科学理性特点的理科教材观、知识价值观、学生的科学观、教师科学教学观、教师观、评价观等的具体办法,给予“理解科学”的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曾经有过“普世辐射”的辉煌,对欧洲启蒙思想产生过重要影响,西方的现代化进程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儒教国家的活化石”“典型的儒教国度”的韩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现代社会生活中,成为以儒家文化立国育民的成功范例:新加坡推行以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再生”运动,新加坡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以矿区文化为代表的文明必须与之和谐发展。矿区文化是基层社会的文化现象,它表现为矿区居民的信仰、价值观、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组织制度、历史传统与生活方式等内容。文章对如何活跃矿区文化建设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服装文化乃是人们消费生活中的一大内容,其所展现出来的传统文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是异常醒目的。随着社会发展,苗族服饰发展经历了树皮、棕衣、麻布、棉花、化纤等几个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商品经济的发展,“麻塘文化”在苗族社会生活中,也经历了兴衰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对青少年的影响什么叫网络文化?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文化代表一种生存方式,包括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做人方式等等。进入21世纪,一种以信息为标识和内容,以因特网为主要载体的崭新的生存方式──“数字化生存”、“虚拟生存”或“网络化生存”方式,称为网络文化。它即将成为社会的主流生存方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交往、思维、情感、行为、乃至思想价值取向的基本方式。研究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与教育问题,首先要弄清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因为…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思维方式,特别是儒家道德理性的文化和儒学“中和位育”的思维,在不断经历古今、中西之争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的相互激荡,不但实现了自身历久弥新的创造性发展,而且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社会,青年对成年人的“反哺”几乎是全方位的,不仅涉及到文化的表层,如流行时尚和新器物,甚至也影响到成年人价值观的判断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等,“文化反哺”正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生活充满魅力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人文科学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传统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弘扬中华传统科学文化必须从小做起,通过“寻觅二十四节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年轻一代学子的心中厚植民族文化情、涵养中国根。本文应文化自信背景,从节气文化教育出发,结合二十四节气的精神特质与教育价值,从目标归宿和内容架构两大方面提出了“寻觅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课程的设计构想。在目标归宿上,从认知性、情感性、体验性、探究性四个维度上提出构建年段主题目标框架,细化年级主题活动目标;在内容架构上,提出以二十四个节气为主题打造序列化整体化内容,重点优化组合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