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铭琳 《中学教育》2022,(5):102-112
在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改革的双重背景下,未来学校成为教育热点,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多样的实践探索。本研究在厘清未来学校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描述未来学校组织变革的样态和着力点,并在坚守学校教育本质和规避技术决定论对未来学校组织变革的影响下,试图回答2025年、2035年乃至2050年,未来学校的未来及其组织变革的顶层设计和点状突破口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对未来的一种定义。其实,这也是教育对自身的定义。这样的定义,当然要求学校办成未来学校。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世界各国和国内教育发达地区都在研究探索未来学校建设。那么如何定义未来学校?未来学校应包含哪些要素?建设未来学校的基础策略又是什么?思考和厘清这些问题,对于我们今后研究和建设未来学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当前5G智能新时代各项技术带来的多维感官体验、人机高效交互等新特性,这既为生物实验教学带来新机遇,也形成一些现实困境,包括教学形式、学习支持、学习环境、教学评价等方面都面临机遇与挑战。针对5G、人工智能等新媒体新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典型应用场景,对5G智能新时代的生物实验教学的数字化新路径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具体介绍几种新技术在高校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5.
受疫情影响,全国教育系统启动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并涌现出了教育新样态和新形态。这为学校和教师反思与重构自身角色和职责,向未来学校转型提供了契机。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支持下,未来学校的办学空间将越来越智能化、教师将越来越社会化、人才培养模式将越来越强调能力发展、教育评价将越来越重视数据、教育管理将越来越依靠人机联合决策、教育公共服务将越来越关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这种在线教育和学校教育双向融合新生态,将破解当前教育无法兼顾公平与质量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促使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技术驱动成为智能时代未来学校建设的基本特征。技术在助力未来学校建设的同时,存在着责任模糊、主体异化、道德缺失以及育人弱化等伦理风险。为规避智能技术对未来学校建设潜藏的伦理风险,具体实施的策略包括:完善各主体应有职责,明晰教育责任;重新定位师生关系,构建人机协同体;建立数据资源透明机制,发展学生健全人格;塑造温情氛围,重拾育人初心等。  相似文献   

7.
新加坡是一个十分注重发展信息技术的国家,尤其注重在教育领域使用信息科技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2007年,新加坡政府决定实施"未来学校"项目,以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最新的应用软件、3D仿真学习情境、创新课程体系等在未来学校中的完美结合,旨在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互助协作的能力,最终成为世纪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建设未来学校是信息时代学校变革的必然诉求,更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求。教育现代化背景下的未来学校建设首先要从价值维度、时间维度、功能维度、空间维度出发明晰建设方向,在此基础上形成未来学校建设的行动路径,包括以“立德树人”确定教育目标,以“科技赋能”推动教学方式转变,以“以人为本”推进育人方式改革,以“教育自信”促进文化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军 《江苏教育》2024,(6):59-62
江苏省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老校。近年来,学校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传承和对办学的校本思考,基于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以人培人、以景沐人的学校使命,通过创建育人文化环境、构建校本德育体系、创设课程范式、打造教师团队等,推进学校发展。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环境将给基础教育带来诸多挑战,基础教育只有在人才质量观、课程教材建设、德育、教学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才能培养出适应数字化环境需要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1.
广西南宁市滨湖路小学以个性鲜明、内涵丰富的“梦”文化引领,发挥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力量,守正创新,探索未来学校理念下文化建设的新路径,在管理文化、教研文化、课程文化、共享文化和评价体系五个领域提出了有效策略,搭建起学校文化发展的新模型,使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品牌焕发新的生机,有效促进了教育集团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敏  巩翔 《创新人才教育》2023,(1):29-34+39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问世,未来学校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对于未来学校的研究,首先要厘清它的几个基本问题:明确“未来”的含义;理清技术变革和教育发展的关系;满足教育需求,服务国家战略。在此基础上,确定未来学校的主要特征:一是在办学理念上立德树人,坚持素养导向;二是在课程构建上以生为本,走向真实情境和学科融合;三是在课堂教学上因材施教,充满师生互动;四是在教师发展上深度研究,提升学习领导力;五是在支持体系上跨界合作,构建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未来学校是在新一轮工业革命背景下发生的学校系统性变革,是基于未来人才培养需求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创新而形成的处于持续动态发展进程中的新型态育人场域。未来学校的表现形态在于虚实交融的泛在学校时空、人机环境融合的学校结构性系统以及基于学习者自适性学习的学校教育服务形态。未来学校的建设机制包括智慧教育理念的价值传导机制、学校自适应创新发展机制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学校教育应用机制,从而为未来学校的建设提供有效的理念指引、内在动力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探讨数字化技术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和对学徒制的重要性,分析数字化时代学徒制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包括技术变革、培训方法的改变以及全球化竞争。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挑战的解决方案,包括强调终身学习、加强技术培训和创新教学方法、建立全球合作网络等,并对学徒制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指此在的“欲望”“情感”“理性”等的人格化规定性。主体性虽是永恒的属人性,但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侧重却不尽相同。进入数字化时代,主体在欲望、情感、理性以及人格等方面遭遇诸多新的危机,主要表现为欲望的加速化、膨胀化与虚假化,情感的表演性、消费性与失能化,技术理性膨胀、个体理性弱化与道德理性滑坡,以及人格的“物化”、自恋化与封闭化等。数字化时代的主体性危机有待人们作出积极回应,教育作为一种张扬主体性的方式更应有所作为,其应对路径包括重拾节制美德、关注自然情感、重视淬炼理性以及培育健康人格等。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个案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对德国未来学校实践的理念架构、行动导向、实施框架、创新特征进行思考与分析.结果表明,德国的未来学校实践具备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比较完善的实践条件和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措施,其创新实践具有4个特点: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教育升级;秉承创新思维,推动教学改革;体现学生中心,提升关键能力;倡导跨学科学习,关注职业发展.学习和了解德国未来学校的创新实践,有助于为我国未来学校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个案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对德国未来学校实践的理念架构、行动导向、实施框架、创新特征进行思考与分析.结果表明,德国的未来学校实践具备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比较完善的实践条件和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措施,其创新实践具有4个特点: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教育升级;秉承创新思维,推动教学改革;体现学生中心,提升关键能力;倡导跨学科学习,关注职业发展.学习和了解德国未来学校的创新实践,有助于为我国未来学校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新兴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促生了未来学校的兴起,而未来学校的教育评价根基在于促进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本研究充分挖掘教育评价在未来学校办学中的导向驱动、效度诊断、监管保障功能,建立一脑五平台的无痕教育评价系统,实现打通数据孤岛,构建学校数据统一大脑,完善系统整合,搭建学校评价五类平台.探索出评价立校的未来学校改...  相似文献   

19.
20.
学校发展进入3.0时代,未来学校的发展趋势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关注技术与学习的融合,重构学习方式;迎接智能社会的到来,重构学校课程;遵循“人本、开放、智能”理念,重构学习空间。区域推进未来学校建设的基本策略为:基于创新扩散的分层推进策略,基于教育生态系统理论的统筹整合策略,以“未来课堂”为核心的价值引领策略,面向未来、兼顾现实的循序渐进策略,以期能为区域整体推进未来学校建设提供帮助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