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线下到线上教学模式的改变,引发了课堂互动的变化.在线课堂互动空间的分隔、互动情感的阻隔以及互动边界的区隔,使课堂互动更具不确定性,教师身份认同也由此模糊化,并呈现出角色冲突化、身份边缘化、情感整饰化及主体缺场化的特征.教师身份认同模糊化的重构路径之一是发展情境化认知,即在不确定性中理解自我与世界,教师通过此认知方式,获得对在线课堂互动问题复杂性的洞见.教师借助情境化认知,打开情感通道,唤起对学生的连带感通心.经由情感的升华体验,教师更新道德生命力,创造共同求真的叙事文化.在对共同道德的追寻中,教师不断重构身份认同.后疫情时期,讨论教师身份认同模糊化的价值,不仅在于促使教师省察身份认同模糊化对专业发展的阻抑,更重要的是帮助教师转变视角,看到身份认同模糊化中孕育着新的成长契机.  相似文献   

2.
基于高校教师身份认同出现危机这一问题,探讨了教师身份认同存在的问题,审视了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进而为教师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提高高校教师对自己身份认同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教师专业身份认同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保证。但在目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学校、教师个人采取多种途径,共同努力,促使教师实现自身的专业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4.
When we tend to analyze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eachers, system arrangement and identity identification can be considered a significant method for analysis. In reality, there appears a phenomenon of overlapping identification in the identity identification of teachers in China, which leads to plural selections in the identification manners of teachers’ identity. To some extent, it also makes the realistic living conditions of teachers in Chinese prominent. To be specific, teachers realize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 in the interest-select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5.
教师的"身份"与"身份认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和探讨教师群体的生存状况,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可视为一种有意义的分析路径.现实中我国教师在身份认同上出现了"重叠认同"的现象,这使教师群体在认同方式上出现多元的选择状况,也凸显了我国教师生存的真实状态,即要在利益选择过程中实现自身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6.
学生是以学习为业的人,学习作为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或外在的行为表现,是学生身份与学生角色的核心特征。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以及学生自己对"学生"这一身份的认同并不一致。"好学生"和"差生"是学生群体中被普遍认同的两种身份。在学校层面的话语体系中,"学习的好与差"和"是否听话"成为衡量学生身份的基本标准。学生自我身份认同的建构主要发生在学校这一时空场域之中并依赖于学校。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身份认同,使其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学校必须成为一个令学生喜欢和向往的学习之地。  相似文献   

7.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对“教学专业”的一种身份辨识与建构,身份认同与认同危机不仅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也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与动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身份认同危机既体现为教师身份社会规约的某种不合理,也体现为教师专业身份的泛化以及教师主动身份建构中的困惑与冲突。身份认同危机的有效化解内在地要求教师在互动与协商中,合理辨识、主动建构多重身份以及身份背后的权利、责任、义务与角色期待等。  相似文献   

8.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对"教学专业"的一种身份辨识与建构,身份认同与认同危机不仅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也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与动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身份认同危机既体现为教师身份社会规约的某种不合理,也体现为教师专业身份的泛化以及教师主动身份建构中的困惑与冲突。身份认同危机的有效化解内在地要求教师在互动与协商中,合理辨识、主动建构多重身份以及身份背后的权利、责任、义务与角色期待等。  相似文献   

9.
职业身份认同主要是一个职业认知的过程,在职业认知的基础上就有可能产生职业情感和职业归属感,最终形成职业身份认同。教师身份认同作为一个涉及教学和教师教育的概念,具有建构意义和过程意义。要提升教师身份认同度,进而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应建构正确的教师职业认知,寻求教师职业的自我认知与公共认知的一致性;构建教师身份的公共认同转化为自我认同的落实机制,促进二者的高度内洽;完善教育学科的学科体系建设,提升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身份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与类别、角色等概念相联系,揭示的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本文梳理了身份—认同(identity)概念的发展脉络。对目前关于身份—认同研究的重要理论——社会认同理论的研究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1.
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对教育等专业领域的智能化发展提出要求。人工智能时代改变了教师跻身的外部世界,进而影响到教师的专业身份认同,诱发出教师“何以为师”的终极之思。AI时代教师专业身份认同即教师在AI时代下对“主我”以及“客我”的认识过程。AI时代的教师专业身份认同主要面临来自“主我”“客我”及其互动关系带来的三重挑战,即知识权威地位的颠覆、“何以为师”的非家幻觉加剧以及“中心-边缘”制度空间的流动不居。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建构提出以下建议:通过发展实践性知识以澄清“客我”,通过寻觅“归家”主体性来重构“主我”,最终通过对边界空间的重新认识以协商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关乎整个乡村教育的发展,而乡村教师身份认同是影响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的重要因素。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成因包括复杂制度的现实规约、乡村学校环境的弱势、社会支持系统的乏力、教师主体自我的缺席等。为纾解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应建立长效政策支持机制,均衡发展乡村学校文化,激发教师主体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3.
14.
师范生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本质是一个以价值认同为核心的循环向上的发展过程。这种危机主要表现在归属感的消解、方向感的模糊和无力感的侵袭。究其原因,它主要是由于教师角色的不确定性、师范生与教学实践的疏离、功利主义评价、师范生个体消极被动的学习态度等造成的。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了加强师范生职业伦理教育,强化课程的实践性、改进评价方式和促进师范生自我反思四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陈一乔 《教育文汇》2014,(17):24-26
课程发展就是教师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的改革,而教师改革包括硬件和软件的改革。硬件的改革即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软件的改革即教师的个人情感和专业身份认同的跟进。然而,现今的新课程改革并未能重视教师的情感和专业身份认同,教师依然是改革实行的棋子,这影响了教师作为教育政策媒介的作用,也间接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度。  相似文献   

16.
严挺  崔红 《考试周刊》2010,(51):73-74
本文批判了当前教育改革的教学误区,以叙述化的视角,对一位普通高校英语教师进行个案研究并分析,通过该老师的四个教学故事,揭示了真教育来源于教师完整的身份认同,给当前的教育改革以一些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17.
课程发展就是教师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课程改革需要教师的改革,而教师改革包括硬件和软件的改革,硬件的改革即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提高,软件的改革即教师的个人情感和专业身份认同的跟进。然而,现今的新课程改革并未能重视教师的情感和专业身份认同,教师依然是改革实行的棋子,这影响了教师作为教育政策媒介的作用,也间接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达成度。  相似文献   

18.
教师叙事发生的过程,就是教师身份认同的自我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我能够得以有效地呈现与持续地滋养,自我理解成为贯穿其中的基本机制,从而不断发掘自身的存在意义,并导向自我的内在改变  相似文献   

19.
在教师叙事中追寻身份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叙事发生的过程,就是教师身份认同的自我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我能够得以有效地呈现与持续地滋养,自我理解成为贯穿其中的基本机制,从而不断发掘自身的存在意义,并导向自我的内在改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大学教师的社会声誉呈下降的趋势,其原因是复杂的,其中缺乏自觉的身份认同是一个重要原因。本文从"身份认同"的视角看待大学教师形象劣化的问题,讨论作为学术职业的大学教师个体身份认同和作为学术共同体的大学教师群体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