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一文,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之后,分两部分进行论述,将这两部分自然地衔接起来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句(末段首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句话承上启下,对文章的结构和内容,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准确理解这句话,有助于对文章的解读。然而.这句话中的“消极”和“积极”的意思却很让人费解.直接制约了大家对文章的深入领悟。  相似文献   

2.
今天我们学习《怀疑与学问》一文 ,就是要学习怀疑的精神 ,学习“学者先要会疑”的精神。《怀疑与学问》论点鲜明突出 ,论证精辟充分 ,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第一 ,层层深入论证。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后 ,第三至第五段先从消极方面论证 ,第六段再从积极方面论证。中间用一个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 ,恰到好处地概括了前后两个方面的分论点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也是从积极方面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前一方面的论述 ,又分作两层 ,设两个分论点 ,一层进一…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分析麦卡勒斯和泰勒教授对柏林的批判,试图澄清柏林“两种自由区分”的内涵和价值。分析查尔斯·泰勒教授的“机会概念”和“运用概念”之后,文章指出柏林的“消极自由”并不是狭隘的惰性自由,消极自由自身即带有积极但有限的“能力”的意味;通过重新研读柏林的《两种自由》原文,认为“积极自由”的形而上基础是对启蒙以降“理性”能力的非理性扩张,而对积极自由有害性的有效限制则应始自对理性的基本怀疑。  相似文献   

4.
《怀疑与学问》的最后一段前五句:"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①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②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③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  相似文献   

5.
朱敏同学问:苏教版第五册《怀疑与学问》一文是怎样层层深入,用分论点证明中心论点的? 的确,层层深入的论证,这是不少议论文常用的方法,而在本文尤为突出。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接着先从消极方面论证了“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须步骤”这一分论点;再从积极方面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一分论点。在两个分论点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是一个递进复句,恰好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  相似文献   

6.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先进》)一文,是一篇千古传颂的优秀散文。寓意丰富,文情并茂。通过孔子与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中心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兴趣、性格,表达了孔子的美学思想和态度。 关于这篇文章有一个问题一直是历来争论的“热点”,就是:孔子为什么“与点”? 对这个问题,前人争论颇多,但大致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来探讨。 所谓从积极方面来理解,认为“这是曾皙设想的因施仁政而出现的太平盛世的图景,是孔子‘为国以礼’的最终目标。因此孔子‘与点’。” 另一种从消极方面来理解,认为“这是曾晳所设想的不问政治、悠闲自在的安适生活,与孔子在政治上失意后的引退避世思想吻合,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笔者认为,单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去理解还不够全面,而应该联系孔子的美学思想来探讨。  相似文献   

7.
秦牧同志在《土地》一文里叙述有关“乡井土”的故事时有这样两句话:“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于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保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乡井土”是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吗?笔者认为这是作者的误解,“乡井土”应是家乡的泥土,不一定是从井里取出来的。  相似文献   

8.
大家都听说过“瞎猫碰到死耗子”这句话.这句俗语带有贬低之意.每逢有人超水平发挥,取得优异成绩时,有些人便会用这句话表示自己的怀疑.  相似文献   

9.
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修辞学著作,首次提出“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这对概念.文章回归理论提出的背景,探究这对概念之间的关系,强调提出“消极修辞”的理论基础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佛门有一句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它的本意大家都知道,无需赘述。我引用这句话,是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要“时时勤拂拭”,及时拂去洒落在师生心灵上的“尘埃”,排除师生消极的心理因素,培养师生积极心态,引领师生健康成长,为此学校进行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我对《祝福》中所用的“灵魂”一词有些不解。《祝福》是鲁迅先生于192 4年发表的。小说所展示的背景是在辛亥革命前后。在当时,广大农村中封建制度依然存在。从小说开头的“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这句话就可以看出,鲁镇当时是很贫穷、很落后的。像祥林嫂这样一个女人,在当时是不可能受到教育的,那么,“灵魂”两字她是从哪里知道的呢?如果说是从柳妈的话中得知,无外乎是从“你想,你将来来到阴司去,那两个死鬼……分给他们”中知道的。那么,祥林嫂在见到“我”时应该问“是不是人死了,还要到阴间去受罪?”(其实,这句话也同样能表达出…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迁移”?它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等对学习新知识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影响称为正迁移,消极的影响称为负迁移或称为干扰。熟悉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就有利于学习小数加减法,这是同一学科不同部分知识的迁移。学习数学有利于学习物理。  相似文献   

13.
针对“行政化”等于“官僚化”的认识误区和“去行政化”就是“取消行政”的理解偏差,文章从词性、内涵等方面对“行政化”和“官僚化”进行了明确的区分.经比较分析得出,高校的行政管理问题是消极的行政化,或者说是“官僚化”;高校“去行政化”就是取消“官僚化”的部分,而非简单地“取消行政”.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第三册《谋攻》中,“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教材只对句中的“坚”、“擒”和“小敌”、“大敌”作了注释,对其中的两个“之”字以及句子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未作任何解释,因而,不能使人透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八股文是议论文的一种变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四书文。它的规定很严格,一篇文章必须分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个部分,故称八股文。八股文的题目须摘自四书,所阐发的内容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不允许作者自由发挥。这种十分死板又程式化的文体,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是可想而知的。八股文的作法规定,开始先做两股,即破题、承题。所谓破题,即在文章开头用几句话说破题目的要旨。接着是承题,用几句话承上启下,对要旨作进一步的阐释。接下去“起讲”,是文章议论的开始。然后“入手”,即起讲后的入手处。随后“起股”,主要为议论,意思与“入手”大同小异,但文字不许重复。后面的“中股”、“后股”是文章议论中心之所在。最后以“束股”总结全文。八股文的中心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这四股中又要求各有两股对  相似文献   

16.
在高一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共同富裕”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那么如何在特定的中国国情基础上实现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呢,按照教材的阐述,我们可以归结为三句话:鼓励部分先富,先富带动后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在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对这条共富途径表示怀疑,  相似文献   

17.
“宫体诗”是南朝齐梁年间形成的一种新的诗体,它在后世有着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在咏物诗,咏人诗和咏情诗三方面较此前有了积极变化,这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8.
皮浪的怀疑主义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浪怀疑主义学说对西方哲学史以及现代西方哲学发展有着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意义,怀疑主义的消极意义最终也转换为一种理论创造的内在冲动,其消极意义是一种最终意义上的积极意义,因为它为人类理智发展的方向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课堂上,老师常大声地训斥学生:“不许交头接耳!”考试上,老师一声“不许交头接耳!”打破了考场的宁静。过去,没有人怀疑这句话的正确性,今天再听起来,却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20.
“含义”与“涵义”是同义异形词。在许多报刊文章中,有人用“含义”,有人用“涵义”,这无可非议。但是,是在同一段文字中,或是同一句话中,前面用了“涵义”,后面又用”含义”,让人觉得好像是两个不同意义的词,这就不对了。请看例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