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68页例1。【学情分析】一年级时,学生已接触过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初步掌握了从物体的一个面观察的基本方法,已认识了一些基本图形的特征。从不同的方位辨认物体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积累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相似文献   

3.
《观察物体》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在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平面图形,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学会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4.
数学观察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一种重要数学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地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低年级段是数学学习的起始阶段,是培养学生数学观察能力的启蒙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一、观察内容的指导1.观察物体数量的多与少。首先从观察单一物体数量的多少入手,然后逐步观察不同类物体数量的多少,最后还要训练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将物体分类数数。例如,指导一年级的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一幅图,问学生把10个方块分成两部分,有几种分法?首先我和学生一起  相似文献   

5.
《观察物体》是三年级上册的内容,一直认为这部分内容既简单又难教。简单在学生对物体的观察能力与生俱来,几乎每天都在观察物体,他们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说它难教,是因为不同的观察方法、不同的观察角度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教师的语言干预和观察指导常常显得有心无力。再者,将观察结果以三视图(即正视图、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1.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或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杨云 《物理教师》2011,32(6):20-22
视深的大小由物体和观察者所处介质情况以及观察者的位置情况两方面共同决定的.观察者和物体所处位置不同,如分别处在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中情况不同,观察到的像的位置的变化情况就不同.当观察者通过光疏介质去看光密介质中的物体时,视深会随着观察角度的增加而变小,而且像的位置也更加靠近观察者;反之,假如观察者由光密介质去看光疏介质中的物体时(如潜水员观察水面上的物体或者水中的鱼观察陆地上的景物等),视深就会随着观察角度的增加而变大,且像的位置也会越来越远离观察者.  相似文献   

9.
林川 《四川教育》2002,(12):32-33
【案例】“观察物体”(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学生活动(一):猜一猜。(教师利用课件逐步出示冰箱的上面、侧面、正面图)师:这是从上面给一个物体拍的照片,你知道这是什么物体?我们再来看一张从侧面给它拍的照片,到底是什么物体呢?我们从正面看一看,你能知道这是什么物体吗?学生看了正面物体的照片以后,终于猜出是冰箱。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一个物体。(板书:观察物体)引导学生思考:观察物体时可以从哪些方向去观察?学生活动(二):看一看、画一画、议一议…  相似文献   

10.
包平 《小学生》2010,(4):63-64
1观察内容的指导 1.1观察物体数量多与少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观察内容,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主要依赖两种经验前提,一是已有的观察方法;二是旧有知识基础。学生观察物体数量的多与少,首先从观察单一物体数量的多少入手,然后逐步发展为不同类物体数量的多少,最后还要训练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将物体分类。  相似文献   

11.
刘文芹 《成才之路》2014,(14):30-30
对美术素描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培养,运用多维观察和点面表现手法呈现物体基本造型非常重要。围绕学生基本观察能力培养来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能客观真实反映物体概貌,拉近学生与被反映物体之间的距离。从学生观察和表现手法运用中探寻相关策略运用,是提高学生美术素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许跃青 《学周刊C版》2011,(5):143-143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不断积累从不同位置看物体形状的经验,能辨认由5个或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不同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闭形。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三册第67页。 教学目标:1.通过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物体的不同形状,初步体验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多种不同的物体,让学生体会观察物体的方法,会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建立三维空间概念,体验方位知识,培养识图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空间想像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相似文献   

14.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57—58页。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实物,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正面、背面、侧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知道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5.
正初学绘画,我们所观察到的对象的外形,那是一种表象,一种轮廓。一些学生由于缺乏物体的体积是由面构成的原理知识,没有树立一个立体感的观念,因而只是局部地观察物体。所以当他们描绘物体的时候,不会在画宽和高度的同时,正确地画出它的深度,不能把物体的立体感画出来,却往往专心致志地去画物体的边缘轮廓线。在素描静物写生中,各种物体都是由不同质材构成的,硬软、粗细、轻重、厚薄等等的"质"感是不一样的。我们主要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质感,当然也要  相似文献   

16.
一、学习提示 1.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立体图形所有的面。例如长方体,站在一个位置观察,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相似文献   

17.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地判断观察的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判断及动手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67页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可看到不同的视图,并初步学会根据视图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正[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94~95页内容。[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实际观察中,学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明确从不同的位置看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2.引导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形状。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教学难点]让学生根据看到的物体形状判断观察者所在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开学初,我和学生在科学课堂上一起探究《放大镜》《怎样放得更大》,还制作了简易显微镜: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直到找到物体最清晰的图像,再用纸筒和胶带把两个放大镜固定下来。学生用自己制作的简易显微镜观察青苔,当他们看到绿茸茸地毯似的青苔变成了一片丛林的时候,个个欣喜若狂!看到他们兴高采烈的样子,我情不自禁地给他们讲起了放大镜会聚光线、使物体成像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