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语文》2005,(9):12-12
在法国读书的一位中国留学生,某天晚上赶到地铁站,见车已进站,他急忙在打票机上打了票,并且清楚地听到了“咔嚓”一声。车到终点站时遇上查票员,他取出票来顿时傻了眼,刚才那台打票机并没有在他的车票上留下任何印记。查票员不客辩解便对他以逃票处  相似文献   

2.
人是一种生成的存在物,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不断生成的。自然人是人生成的基础,社会人是人生成的状态,文化人是人生成的理想,这三种特性共存于每个现实的个人身上,其结构比例在人身上的表现构成了每个人的现实存在。学文化知识,做文化人就是向人的本质自我生成。  相似文献   

3.
包俊英 《文教资料》2007,19(6):109-110
本文从价值出发,通过对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加以阐述,使我们明白了既要重视人的社会价值,又要重视人的自我价值。二者统一的基础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只有当人们的创造、贡献多于享受,才既有社会价值又有自我价值,社会才能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化对自我的设计从根本上是服务于封建宗法秩序的,但它又有脆弱与强大、被动与能动的两重性。以市场为取向的社会改革,给儒家文化自我观以新的强力冲击,也使自我发育不成熟的当代人在许多问题上陷入困惑。为了完善自我与超越自我,应深入认识儒家文化自我观对当代人自我重建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关系是互为前提、不可分割、辩证统一的,把二者割裂开来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之形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人精神的讨论是近年来的一大化热点,然而,由于对中国人精神的发展源流缺乏严格学理意义的系统清理与概括,故使讨论缺乏必要的学理基础,中国人精神从殷周之示初步生成至春秋旧中国时期得以确立,从历史学与化发生学的角度看,在这一时期,人教养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人观念和人教化,始终体现着一种精神,那就是为了张扬自强不息的人的主体性而特别强调人禽之别和野之分,这正体现着中国古典人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聋人家庭听人子女作为连接聋人群体和听人群体的桥梁,其自我认同值得关注.基于华人自我四元论,通过对七位来自聋人家庭的青年听人子女进行访谈,发现其自我认同在不同场域下各有不同.他们在家内场域下表现出与寻常家庭无二致的常人认同;在以熟人关系为主的学校场域下表现出听人认同;在以生人关系为主的宏观社会场域下表现出聋人认同.上述三...  相似文献   

8.
人性是人的本质的表现,人的自我性是人性之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属性之一。承认人的自我性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化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全球化趋势给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应以“和而不同”为原则,对多元文化进行整合,逐步构建现代儒学体系,加强文明间的对话,完成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世纪的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10.
基于高等教育的总体特征,高等教育应当着重关注学生的反思能动性,应当被理解为学生自我塑造的过程。在探讨阿马蒂亚·森、福柯以及教育心理学中能动性和自我塑造的自由的概念的基础上,反思儒家思想中通过治学修身、德国的教化思想、杜威和美国实用主义等观点,并进一步探讨了高等教育中学生自我塑造的显著特征,包括教学的作用、沉浸在知识中的重要性,以及学生的流动作为加速自我塑造的触发因素等。并将高等教育作为学生自我塑造的过程这一结论,与其他一般性的高等教育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比较,如人力资本理论、社会地位投资或高等教育作为消费的理论等。  相似文献   

11.
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挖掘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资源,并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的贯通,在建构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中,清除现代性的悖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先秦诸子的理想追求到近代启蒙都包含了人的论说。只有从中国人论的历史变迁中把握现代化追求,才能把以人为本的命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有机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2.
当代汉语词汇变化文化透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与社会共变。当代汉语词汇中新词旧语的更替记录了中国社会物质化、制度化和心理化的多层次变迁。新词语增长的侧重点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科教事业兴旺发达的崭新面貌。当代汉语词汇吸收外来词的态势,反映了我国对外交流更为开放的化心理和更为广阔的化视野。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水画作为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其兴起和发展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尤其与儒、道思想的关系最为密切。在中国山水画中凝聚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情感和智慧,充分体现出东方艺术的崇高审美理想和深邃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目前社会上流行音乐盛行,很多人对民族音乐遗产知之甚少,特别是年轻一代更是这样。本文从民族音乐的内涵、民族音乐产生与发展、民族音乐的特点以及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等几个方面阐述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价值和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我国宪法的语类结构和我国法律文化关系密切.不论是在纲要式结构上,还是在词语和句子的语言体现模式上,它都记录、体现和象征着我国特有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恭维语是人类言语交际中的一种常见的礼貌语言.恭维语的运用和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文化社团对恭维语的对象、内容、场合以及对恭维语的反应各有不同.对中西方的恭维语在实施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功能、价值观念和文化规约等方面的差异的了解,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恰当地运用恭维语,真正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态势下的世界样貌复杂敏感,给中国的对外传播特别是国家形象建设提出了新的历史性要求。以此为背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因其自身的特性与优势逐渐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着力点。为此,本研究以跨文化传播学对"文化"内涵的定义为框架,从文化态度、文化内容和文化符号等三个方面,以中国影视传媒为切入点分析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策略与实践的海外传播效果,重点在于总结和阐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背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窥视出这个民族绚丽多彩的文化形态。“狗”作为一个典型的文化词语,积淀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丰富的文化意蕴。文章广泛搜集包含“狗”和“犬”语言资料,对它们体现出的文化意蕴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戏剧大都以大团圆作为结局,即往往以美战胜丑、正义战胜邪恶终结全剧;即使结局是以主人公失败结束,也会给它构思一个虚幻的形式作为最后的补偿。这种大团圆结局与中国社会文化生态密切相关。受传统的经济模式和特定的社会结构以及儒家教化、中和尚圆思想等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虽有一些局限,但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悲剧的审美效果,并为民众所喜闻乐见。  相似文献   

20.
汉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汉语的内部结构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语音、词汇、语义、语法四个角度讨论了汉民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