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90年代重写学史的理念“纯学”与“现代性”,与以前学史的政治性相比有自己片面的真理性。然而它却跟以往的学史一样,同样也存在着失范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反思,在不同的学史的竞争对话中,最终达到真正的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2.
"文学命名"论——批评行为的"史性"修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学活动和发展过程而言,“学命名”活动贯穿于从“学批评”到“学史”的连续性的整体构成之中。“批评命名”与“学史命名”作为学审美活动中的两种基本的“命名方式”,其差异性体现为思维类型的不同归属。“命名”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学活动中“主体”,“批评”,“历史”与“言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中国学史的叙述在吸取前代和前期学史写作得失的基础上,不断深化着对学史的认识,以多元化的姿态不断丰富着学史的存在。他们的进步值得肯定,而困惑之处也值得反思,要改变困惑的局面,须求新“变”。求变的因素很多,我们的视点有三个:作方法论上的更新,学本位的回归,读接受的纳入。  相似文献   

4.
本次丽娃沙龙讨论学史研究中的地域视野,其意义不在于替代学史研究中常见的时间视野,而在于提供另一种认识角度,以加深对学史现象的理解。三篇章,分别以延安根据地、北京“宣南”地区的“小秀野草堂”和抗战时期日本统治下的“伪满洲国”为研究对象,考察晚清以来的学地方经验与学史的关系。[编按]  相似文献   

5.
于俊青 《现代语文》2006,(11):41-43
阿英是近代国难学研究的开拓,郭延礼先生在《阿英与中国近代学研究》中说:“阿英是在近代学研究的拓荒期用力最勤、成果最多、贡献最大的一位名的中国近代学研究专家。”阿英对近代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近代国难学研究。1936年,他在《〈近百年中国国防学史〉自序》中说,我们的学史家“一向只会评章的优劣,争辩谁是正统谁是非正统,早都有‘国家事,管他娘’的成见在胸”,并不重视研究近代以来丰富多彩的国难学。鉴于此,阿英亲自撰写了《近百年中国国防学史》,论述从鸦片战争到1935年日本增兵华北近一百年来的中国国难学,遗憾的是这部书稿已佚。但他编辑的《近百年来国难学大系》、《近代国难史丛钞》等作留下来了,这是我们宝贵的学遗产。阿英先生有着高远眼光,其国难学研究填补了近代学史的空白,提供了重新审视学史的崭新视角。然而,阿英之后却鲜有人问津这一领域,我们今天循着先贤的足迹前进,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章提出了“互联网学史”的概念,从互联网时代的“真实虚拟”的互联网化氛围、大众化时代的中国社会环境、世纪末潜在写作传统的浮出、学史学意识从理论到实践的成熟给重写学史带来的契机四个方面论述了“互联网学史”概念提出的历史前提。梳理20世纪末期兴起的互联网学的发展道路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7.
从西方的学理论历史来看,个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学理论体系中的位置经历了一个从不重要到重要的转变历程;“感”在中国古典的传统学理论中也一直处于一个十分中心的位置。当代迅速移植过来的理论仍然在我们自身固有学话语的外面,因为西方现代是“感性的转向”的论,而我们则是从感性转向“理性”话语体系,这是一个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学的自觉时代"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对鲁迅提出的“学的自觉时代”追本溯源,按迹寻踪的作了翔实的回顾。通过“摆脱巫化的束譬”“誓脱人的垄断”“注入市民精神”的论述,引出中国学史上至少出现过四次学的自觉时代的结论。并且由此而引发中国学史分期划段的新议论,主张分四个时期、划成十三段。  相似文献   

9.
“理性人”是博弈论中的必要的假设前提,即假定博弈局中人都是理性的(rational)。理性的人就是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然而,在某些博弈中“理性人”面临着困惑。“理性人”不能使自己的得益最大。“理性人”假设遭到质疑。  相似文献   

10.
“中国报刊法制发展史”是中国新闻学史研究中的一个边缘性交叉性研究领域,同时又是在“中国”这个特定的空间范围内从古到今的时间历程中报刊法制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在规律,因而具有特殊的涵义。本文结合作者的研究实践,对《中国报刊法制发展史》一书的内容范围、内容体系以及各个历史阶段的划分和衔接等问题,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