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张婧 《希望月报(上半月)》2008,(2):9
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是辽朝的建立者.纵观契丹民族存在的千年左右的历史,在其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经历了民族迁徙这一过程,本文主要对旧民族迁徙对契丹民族的发展作一粗浅研究. 相似文献
2.
周惠泉 《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2):1-9
契丹文文学在辽代的崛起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长城以北大草原上独特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造就了契丹人威武有加、健勇无比的民族精神,也孕育了契丹人质朴刚健、真率自然的文学艺术。而契丹民族与其他民族共同创造的包括契丹文文学在内的有辽一代文学,则给相激相融、互动互补的中华文化北雄南秀、异彩纷呈的历史格局注入了新的因子与新的活力,为辽、宋、金、元时期文学的转型提供了一个走势强劲的起点。 相似文献
3.
4.
李晓峰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1):117-120
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猛烈撞击、中北亚民族的大融合以及游牧生存方式等因素,形成了契丹开放、包容的文化观念和民族文化心理。契丹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对民族文化的坚守,使契丹艺术呈现出既接受、借鉴汉族艺术,同时又重视艺术本土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契丹字词拾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路加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4)
本文对几个契丹小字词语和原字进行了探讨,认为■、■为■(耶律)的单数异写,读音为yala'u,即汉文中曳刺、爷老、夜落等的原型;■为[tete]或[tata],和汉文的惕德、鞑靼均为同一族名之译音:■为动词,意为拿、控制、建立等;■为动名词,意为建造、建筑物等;■为名词,意为营造者、创造者等;原字文、幺同音,均为[ia];原字■、文、文、文、文的用法和读音均不同,文的读音和余[ai]相同或相近,文的读音可能含有音素[a]。 相似文献
6.
任爱君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5):107-113
10世纪前期的契丹社会,曾经呈现出多种文化因素共同影响的具体表现形式。但是,契丹人的社会观念、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观念等具象的表现形式,仍然散发着浓厚的契丹草原风格。通过对这些历史现象的阐发,可以清晰地领略契丹社会具体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7.
契丹是古代北方地区古老的民族,在历史上建立了辽政权,在本民族与中原王朝及周邻民族的往来中,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并在辽代墓葬壁画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契丹的历朝皇帝都非常重视经济的发展,使畜牧业、农业、渔猎、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出现了经济发展的繁荣景象。这些经济类型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契丹人食物的全部来源,饮食文化在此基础上展开与发生。在辽代墓葬壁画中,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获取食物来源的经济类型场面和备食、烹饪、宴饮、进酒、进茶、茶道等饮食过程,形象生动,画面宏大,反映了契丹民族对饮食文化的热衷和挚爱。 相似文献
8.
9.
宋军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21(2):43-48
学界及辞书普遍释辽代柴册礼是辽代皇帝即位之仪。本文辨析了辽代的柴册礼仪的史实,指出该礼仪并非都是辽帝登基即行之仪,也是契丹王公贵族加封求吉之仪。 相似文献
10.
杨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7
契丹白马青牛传说和奇首可汗传说是两则不同源的始祖传说。奇首可汗传说起源较早,奇首可汗在历史上的原型就是领导宇文鲜卑迁入辽西的莫那。白马青牛传说反映出契丹族有两大来源,一是源自宇文鲜卑的早期契丹人,一是在唐开元、天宝以后融入的室韦、回鹘成份。建立辽王朝的耶律氏家族出自后者。 相似文献
11.
朱江玮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69-74
中国先秦时期广泛地盛行着崇玉习俗,玉被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宗教祭祀、外交、军事、丧葬等,它的功能,除了熟知的起美化仪表的装饰作用外,还象征着政治秩序和社会地位,甚至成为人格风范的表征.而上述种种,在<诗经>中多有着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罗忆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21(1):1-3,7
新疆和田玉是中华玉文化的主要载体,向世人传达了非常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笔者从和田玉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产地作为中华文明圈的属地、见证中国人的精神追求、融入中国历史文化的血脉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和田玉所昭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游丝毛雕"阴刻线工艺发端于春秋晚期,流行于战国中晚期至东汉之际,至汉代这种治玉工艺日臻成熟完善,成为同时代玉作工艺成就的代表作。游丝阴线的刻划多是用细小勾砣旋切而成,组图形态有单阴线、双阴线、直线、曲线、短斜线等多种,此类微雕阴线本身亦有粗细、繁简、深浅之分。高濂《遵生八笺》所述的"双钩碾法、游丝白描",仅是汉玉"游丝毛雕"中的一种特殊形态,不能将其作为定义、判别汉玉"游丝毛雕"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14.
辽代玉器文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宝东 《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8(3):33-38
契丹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本无用玉传统,建国后却大量使用玉器。从造型、文饰、功能上分析辽代玉器,可基本概括出其主要汇蓄有中原汉文化、“西方”外来文化、佛教文化、契丹民族文化等因素。分析辽代玉器的文化因素,对研究辽代物质文化、对外交流、民族传统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下中原是契丹辽朝统治前期的根本国策之一。辽太祖灵活机动地推行远交近攻策略,辽太宗尝试了混一天下的理想,辽世宗则试图继续前辈的一贯政策,这是长期以来草原地带向农耕地带作向心运动的必然结果和反映;辽穆宗根据形势的变化,将南下中原调整为草原本位政策。在中原政策问题上,契丹统治阶层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16.
翡翠传播的历史就是翡翠从鲜为人知到广为接受再到辉煌、鼎盛的发展之路,而当今黄龙玉的兴盛和发展就是在重复翡翠已经走过的路。黄龙玉部分取代翡翠,成为玉器市场的新宠,是我国现阶段玉石(器)行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沪杭良渚文化遗址的考察和文献资料的考证,对良渚文化有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认识,肯定了蚩尤和良渚文化的内在联系,加深了对中华文明史的实感和了悟。 相似文献
18.
王时麒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6(3):40-43
系统地叙述了辽宁岫岩县软玉的产出类型、颜色分类、矿物组成、结构特点、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并与新疆和田软玉进行了对比,剖析了两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此基础上与红山文化玉器进行了对号分析,提出了红山文化玉器的玉质特点可以与岫岩软玉对上号,而与新疆和田软玉不同,岫岩软玉为红山文化玉器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9.
蔡仁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3,(5):16-17
结合教学实际,以中国玉石文化的发展为切入口,对玉文化观念、玉的发展和繁荣进行了探讨,进而对玉雕造型能力的教学培养、以及在玉雕绘画、技法、加工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