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要想当一名合格的记者,是要有奉献精神的。所谓奉献精神,即全身心地投入到新闻事业中去,不在乎名利,不在乎回报,不在乎条件。只要有了这种精神,干起工作,你就会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你也才能理解到人生的价值。 我从工作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这一点。 我负责编辑“群众呼声”版,这个版的稿子多是舆论监督方面的内容,每篇稿子都要去认真核实,常常为了来信中的一句话,一个数字,要到发生新闻的现场去好几次。当然,下去调查,就没有那么好的条件了,首先它不像写篇颂扬人家的稿子,下去有吃有喝、有  相似文献   

2.
新闻工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而从事群众工作和读者来信的编辑、记者就是最直接的为人民服务。因此,党报群工部在报社有着其他采访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承担着舆论监督的重任,下情上达,接待来访,反映读者的呼声和建议,它是党了解群众呼声、建议、愿望的渠道,是党与群众联系的重要桥梁与纽带。当帮助读者解决了某些困难时,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群众工作的社会价值。作为—个在党报群工部工作多年的记者,一些工作经历使我深刻领会到了开展群众工作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翻翻《中国记者》、《新闻战线》等杂志,涉及编辑业务和编辑个人的文章为数极少。人们称记者为“无冕之王”,称编辑为“老师”。我曾几次遇到过这样的笑话,一些知名而未见过面的作者见到我说:“唐老师,我还以为你的年纪起码在四十以上,想不到你三十未到。”一位作者给我寄了份稿件,短信中称我为“伯伯”。见面后才知道他只比我小5岁,连“叔叔”都不够格。传统的看法都觉得编辑工作很了不起.应由年龄较大、经验丰富的人担任。但在我们报社却刚好相反,年轻的当编辑,年长的当记者。9个编辑中只有一人40岁出头,其余都在35岁以下。因为谁都想到新闻部从事记者工作,谁都不想在编辑部为别人作嫁衣。在职的编辑们则是应付了事,一方面,他们用尽量少的时间把每期报纸编出来,另一方面,又用挤出的尽量多的时间去写稿子,象每个记者那样竭力去竞争好新闻的荣誉。也难怪编辑们发牢骚。在外人看来,编辑是记者的老师,地位并不低。  相似文献   

4.
刘希 《新闻三昧》2006,(8):18-19
干过几年记者又当了几年编辑之后,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是记者的“信誉”相当程度上关系稿子的采用率。记者的“信誉”,就是自己的“品牌”。“品牌”虽然不是版面编辑取合稿子的决定因素,但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人民日报社一位著名编辑讲过这样耐人寻味的话:版面编辑选稿的原则是“看稿不看人”,但如果记者提供的稿件常常是半成品,还屡有差错,说好交稿时间常常失约等,不  相似文献   

5.
经常读报,发现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相当多的版面上,都有该版责任编辑的稿子,熟悉内情的人一看,嗨,有时一期还不止一篇(用个笔名之类)。应该说,这种现象如今颇为多见。 编辑稿子上版面,早已有之,过去较多出现在副刊上,现在,随着报纸的扩版,大量新闻性专刊(版)的出现,这种现象愈发多见。有读者把它称之为“自编自导”,认为这是编辑爱出风头,谋名声;更有读者认为这是编辑滥用职权。而了解内情的人(包括编辑)却说:这是出于无奈。现在相当多的专版是“光杆司令”,没专门的记者写稿,通讯员的稿子质量又不行,编辑不写稿…  相似文献   

6.
那日,笔者一位在外地工作的朋友来作客,谈话间问了一个十分奇怪的问题:“是不是现在的编辑可以在所编的稿子上署名了?”“不会吧,虽说现在不少报纸实行编采一体,但据我所知,没有亲自参加采访写作过程,编辑记者是不允许在稿件上署名的。”“那就怪了,我向几家报社投稿,发表的时候我的名字前大多会再署上一个或两个‘本报记者’,可那稿子的确是我独立采写的,见报前也没见有人找我调查核实呀!”  相似文献   

7.
我真正作编辑工作还不到两年半,在业务上和同志们比起来还是个小学生,工作上没作出成绩,也谈不出经验。这里我只就怎样把知识性节目编得生动活泼,使广大听众容易接受,并且发生兴趣等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编辑工作是创造性的工作编辑工作是创造性的工作,编写知识性的广播稿,就是一种再创作。我们台的“生活与知识”广播节目的稿件,几乎95%以上是由各种报刊上的现成文章改编的,因此有人认为,编这种稿子容易得很,拿过来前后改一改、勾一勾就妥了。还有人认为,编知识性的稿子,特别是科学知识稿,就得照抄,人家怎么写,咱们就得怎么用,反正也搞不出另外一套来。也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8.
在省报工作的时候,记得有位读者给报社写信批评报纸说:“我每日打开报纸,看见报纸上各大版的稿子,几乎都成了本报记者写的,群众写的稿件登不上,希望报纸改变这一现象。”对这位读者的意见,怎么看?我们当时的报社总编让群工部的同志统计了几天的《人民日报》,最后他得出结论说:“记者的稿件登得多?是好现象,《人民日报》发本报记者稿件达到94%左右(包括新华社电稿),我们还不及哩!”那位读者的意见给否定了。可这件事儿,一直在我的脑子里逗留着。近  相似文献   

9.
王宁 《出版参考》2016,(3):62-63
对于编辑工作,鲁迅先生曾给出过一段形象的描述:“我的生命,碎割在给人改稿子,看稿子,编书,校字,陪坐这些事情上者,已经很不少.”而专门以编辑书稿为事业、为责任的编辑,正是需要每日把生命凝结在书稿文章上,把时间碎割在编辑工作上,把此当成一份事业孜孜以求.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高远的追求、深厚的功底、宏大的境界,这份事业是做不好的.  相似文献   

10.
吉林日报于去年底实行了编采分家,把一、二、三版编辑集中于总编室,全面负责编辑、出版工作。经过半年多的实践,可以看到这样做有如下好处:首先是加强了编辑工作。各版都有专人负责,研究编辑业务的风气浓了,稿子编得精了短了,差错明显减少,出现了一些好版面、好标题。二是加强了对实际情况、实际工作的调查研究。各业务部集中精力抓通采工作,搞调查,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各部主任不再被大样、小样缠身,下去的时间多了。三是加强了新闻队伍建设。实行编采分家,有利于记者、编辑向专业化发展,更好、更快地培养出一批得力的记者、编辑和评论员。  相似文献   

11.
值夜班,有一篇短稿《上半年外债净流入同比下降63.04%6月末外债余额达2661.76美元》,我看不懂,问诸编辑也不懂。不懂怎么上了版呢?据说这篇稿子很重要。报上常会有这样的稿子,领导说重要,业务部门说重要,记者也说重要,就这样隆重推出,而读者却大都看不懂。两天后,我请教该文作者,才知道“外债余额”的意思是说你新借的债,再扣掉你已经还的旧债利息,通俗点说,就是“实有新增外债额”。过几天,又碰到一篇稿《农行与太平人寿——签署承购次级债协议》。再问诸编辑,还是说不懂。我说,既然编辑、主编、老总这么多人都看不懂,读者肯定也看不懂,这…  相似文献   

12.
编辑的甘苦     
苦中有乐,乐在其中。这是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编辑工作更是如此。 就我的本意而言,并不愿意长期坐在编辑部里当编辑。从考进大学新闻系那时起,就想当一名象样的记者。我向往终生工作在记者的岗位上,永远生活在人民群众的海洋里。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往往不能如愿。30年的新闻生涯,虽然断断续续写了一些新闻,但数量不多,如果说是记者,只能算半个记者。现实强迫我不得不用多数的时间去从事编辑和组织报道的工作。如果说我是一名编辑,那是生活塑造了我。是在长期的编辑兼记者的的实践中,我逐步熟悉了编辑业务,并体验了编辑的甘苦。 编辑需要很高的政治业务素质、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把握大局的能力、熟练驾驭语言文字的本领、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严格的组织纪律等等。回顾走过的路,距一名真正称  相似文献   

13.
前面两篇手记,是谈编辑的组版技术的。现在我们把视野放宽一点,从整个报社的角度来看一看版面。我说过,“报纸版面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整个编辑部的思想水平和劳动成果的体现”。(见《组版术的要求》)这是怎么一回事?就是说,报纸版面是一项综合性的精神产品,不仅其内容是综合性的,其工作环节也是综合性的。只有各个环节都协调一致的工作,才会有好的精神产品。一家报社,有党政领导部门,有编辑部和经理部。编辑部有各个采访部门、编辑部门、群工部门、评论部门等,经理部有管理部门、印刷部门、发行部门、  相似文献   

14.
办好报纸,不仅需要有一流的记者,而且需要有一流的编辑,包括一流的版面编辑。然而,实际情况是,许多人并不重视编辑工作,特别不重视版面编辑工作。有人甚至不把版面编辑作为编辑看待,说什么,“版面编辑,不就是用稿子把版面填满吗?”还有人说,“版面编辑的事,解放前则是拼版工人干的。”于是乎,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所谓版面编辑,不过是算算画画的“画版工”、“画版匠”。包括一些新闻单位的领导者,嘴上说版面编辑工作重要,实际上却又常常露出轻视版面工作的“马  相似文献   

15.
其实不太好意思称自己是记者.别看我在电视台工作了十几年。 写过无数的稿子,但没有一篇是新闻稿;做过无数的节目,但没有一条是新闻;换过许多的岗位,就是没有去过新闻部。记者证随身携带,似乎也只是坐火车才用得上。  相似文献   

16.
其实不太好意思称自己是记者,别看我在电视台工作了十几年.   写过无数的稿子,但没有一篇是新闻稿;做过无数的节目,但没有一条是新闻;换过许多的岗位,就是没有去过新闻部.记者证随身携带,似乎也只是坐火车才用得上.……  相似文献   

17.
问:我经常给报社投稿,但至今还没有与编辑见过面,你能否谈谈编辑的心理? 答:你想了解编辑的心理这很好,人们常说:做生意的要了解行情,写报道的要掌握版情。版情是什么?我的理解是编辑的意图。编辑的心理学我没有研究过,但是从我多年当记者与编辑打交道的过程中,感到编辑是非常喜欢好稿子的,而且对于鲜活的货(稿)也舍得给好版面。编辑会识货(稿),你写了好稿一般是埋没不了的。不能因为一篇应该见报的稿没见诸报端,就笼统地说编辑没水平。人们常说,编辑是无名英雄,天天为“他人做嫁衣”,确实如此。他们辛勤的劳作应该受到记者、通讯员和读者的尊重。  相似文献   

18.
我从1978年考入大学中文系起,就学写文章,可是连续写了五年,寄了几百次稿子,结果连一个字也未发表过。直到1983年,我在西藏山南地区工作期间,偶尔听一位学生家长说,国家运往西藏的一些名牌自行车,有不少又被人带回了内地,给国家造成很大损失。当晚,我的头脑里老是想着这事,于是在半夜里信手写了一篇短文:《希望尽快改变进藏物资倒流的状况》。一个多月以后,《人民曰报》在《读者来信》版上发表了,并被放在“紧急呼吁”栏。我似乎受了启发,不久又写了《在西藏推行太阳灶势在必行》的短文,又被《人民日报》发表在《读者来信》版。看着自己的文章竟被《人民日报》采用,就好象一个从未坐过汽车的人,一下子坐上了飞机似的,喜不自禁。我身边的藏族老师们也纷纷称赞我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这时,我回想起自己写过的数十万字废稿,那些稿子不知花了我多少心血,而这两篇稿子连草稿也没打呀!我从中悟出,写文章必须从生活出发,做生活的有心人。否则,一味凭自己主观意念来  相似文献   

19.
一位老记者说过:勤奋的人才能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懒散的人只能算是个不称职的新闻工作者。我是个业余新闻爱好者,凭着勤奋在新闻报道这条坎坷小径上跌跌撞撞4个年头,有过成功的喜悦,也饱偿了失败的痛楚。但最近因为偷了一次懒,差点误入了报道失实的深渊。某部有段10公里通讯线路,时常受到沿线不法分子的偷盗,严重影响了部队的工作。该部队也曾向驻地有关部门报过案。为了对沿线群众进行教育的目的。部队让一名干事给驻地新闻单位写了篇新闻稿子,但未见报。随后,部队又让我去写。当时我想,那名干事写了稿子,素材肯定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20.
功夫在编外     
初涉新闻圈,做的是记者。采访中常有好心人对我说,女同志做编辑比较合适。说的也是,做了几年记者,不时有被编辑“枪毙”掉的“大作”。次数多了,就有了这样的想法:我若做了编辑,不就也有了“生杀大权”。 几年过去,我真的成了编辑,但很快就发现,编辑并不轻松。尤其是我作为《公共关系报》一版的责任编辑,不要说对记者的大作“生杀予夺”,就连编辑最起码的“修修改改”都缺乏“对象”——稿子。 部门人手不够,无法配专职记者去全国各地采访。这类专业性较强的报纸,指望自发来稿几乎不可能。于是,身为编辑,我得用2/3的时间去组稿,去做通联工作。值得庆幸的是,这编外的功夫没有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