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沫若的散文《石榴》中有这样一段写榴花的文字:“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单瓣的已够陆离,双瓣的更为华贵,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这段话中的“陆离”,课本注释为“形容色彩繁杂”。看了这个注释,心里老是觉得不踏实。这里的“陆离”是“形容色彩”的,这没有错,问题在“繁杂”二字。据说,石榴花的颜色有红白两种,而以红色最为常见。我以为,仅有两种颜色而称“繁杂”,未免过甚其辞。何况上引的一段文字中不是明明写着石榴花的颜色是“深红色”的吗? 于是,求教辞书。朱起凤的《辞通》上说“陆离”是“光彩分布貌”,举了《汉书·扬雄传》的  相似文献   

2.
1997年第1期《语文知识》发表了一篇题为《“步走”释义商榷》的文章(以下简称《商榷》)。这篇文章认为《赤壁之战》中“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一句的“步走”诸多注释注为“步行逃跑”是不正确的,而应该解释为“自陆路逃跑”。《商榷》在接近结尾时这样说:“我认为课本将‘步走’注释为‘步行逃跑’是不够准确的,应释为‘自陆路逃跑’‘……全句译为‘曹操带领人马从华容道自陆路逃跑’更准确些。”我认为这篇《商榷》还  相似文献   

3.
近日翻阅旧刊物,偶见《语文教学通讯》八○年第六期发表的《对<论积贮疏>几点注释的质疑》一文,细读之后,认为文中所提几点“质疑”是值得商榷的。一、关于“畜”字文章认为,课本把“畜”注释为通“蓄”是错误的,是“绝非通假字”。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认为课本的注释是正确的。查《说文》:“畜,田畜也。”《玉篇》:“畜,从兹。兹,益也。”《韵会》将“畜”作“稸”。“畜”字古文为“兽”。《说文》:“兽,(?)也,象耳头足,厹地之形。古文兽,下从厹,凡兽之属,皆从兽,许救反。”《经典释  相似文献   

4.
对《硕鼠》里的“逝将去女”一句,课本是这样注释的:“逝,往。逝将去女,将去女而逝。”这注解的依据源自《毛诗》郑笺,郑玄注曰:“逝,往也,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之辞。”但课本注解不能令人信服。它不仅移动了词序。而且增了一个“而”字,增字解经是训诂的大忌。另外,结合下句“适彼乐土”来看,“逝”与“适”同义,显得累赘。所以,把“逝”释作“往”不妥。  相似文献   

5.
李平 《当代电大》2001,(1):15-17
说明: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有1-4个正确答案,不能错选、多选或少选。 1)50年代中期,大规模表现农村合 作化运动的话剧作品主要有( )等。 A.《李双双》B.《布谷鸟又叫了》 C.《三里湾》D.《洞萧横吹》 2)“亭面糊”和“菊咬筋”是哪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 A.《山那边人家》B.《三里湾》 C.《山乡巨变》D.《创业史》 3)在《创业史》(第一部)中,哪一个人 物形象存在着理念化的弊病?( ) A.梁三老汉 B.梁生宝 C.王二直杠 D.郭振山 4)“山药蛋派”或“山西派”的主要作家有( )等。 A.马烽 B.西戎 C.束为 D.胡正  相似文献   

6.
《文教资料》1991年增刊《中学教学研究专号(高中语文)》上有这样一道测试题:“闻所未闻”这个成语正确的停顿和理解是:A、应当读作“闻/所未闻”,意思是“听都没有听说过”。B、应当读作“闻所/未闻”,意思是“听都没有听说过”。C、应当读作“闻/所未闻”,意思是“听到没有听说过的事”。D、应当读作“闻所/未闻”,意思是“听到没有听说过的事”。该刊提供的正确答案是 C。笔者觉得答案有问题,于是翻检工具书,手  相似文献   

7.
《水调歌头·游泳》的课本注释有的不准确,有的则大可删去。 “更立西江石壁”一句,课本注为“还要在长江西部筑起一道拦河坝”。把“西江”释为“长江西部”,这就太不正确了。西江,即蜀江。杜牧《西江怀古》旧注有云:“楚人指蜀江,谓从西而下也。”与课本配套使用的《教学参考书》中的注释才是准确的。原文如下: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中,有几处值得商榷,现逐一分析如下: 1.第4课《诗两首》中第二首《未选择的路》第一节第三行: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分析:“伫立”的意思是长时间地站立,本身就有“很久”的意思,所以前面的“久久”纯属多余、累赘,应删去;或者把“久久”改为“静静”。  相似文献   

9.
相同或相似的词语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里 ,有时是必要的 ,有时是不必要的。不必要的就是累赘多余的毛病。为了不再出现或少出现这类病症 ,以提高正确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特将这类病句分析如下 :(1)本片主要演员··有古月、卢奇、孙飞虎、刘锡田、谢伟才、孙维民、傅学诚等演员··担纲主演。(《光明日报》1999.10.3第六版《大进军———大战宁沪杭》)“主要演员”和“等演员担纲主演”语意重复 ,应将“主要演员”去掉 ,将“有”改为“由”。(2)由著名歌手··杭天琪、解晓东、陈琳、屠洪刚、韩红、甘萍、满江、叶蓓等百名…  相似文献   

10.
一、负载珍重,不复言矣。(《柳毅传》) 课本对“负载珍重”的注释是:“一路上好好保重。负载,指旅途之劳。”这个注释不够正确贴切。我认为,负:动词,承担的意思;载:名词,事情的意思(见《辞海》对“载”字注释的第七条)。负载:承担(送信的)事情,并非指“旅途之劳”。“负载珍重”,应该解释为:(承蒙你)承担(送信的)事情,(请一路上)好好保重。这样解释,才能与上下文贯通。二、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涉江》)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部编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的注释是:“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哪!”释为“苛酷的统治”,这与一些专家的解释“暴政”(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苛酷的政治”(张撝之《唐代散文选注》、《柳宗元诗文选注》)基本相同。这种解释已成定论。但是,细查一些字书辞典之后,我认为对“苛政”一词的解释,颇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先说“苛”字。《说文》:“苛,小草也”,则知“苛”的原义是小草。小草繁杂丛生,因此“苛”可引申为繁杂。《国语·晋语八》:“内无苛慝,诸侯不二”,韦昭注:“苛,烦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好苛礼”,司马贞《索隐》引贾逵  相似文献   

12.
在教学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时,当讲到“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一句的注释“[烂熳]即烂漫”和“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的注释“[模胡]即模糊”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在这些词语的注释中,既然现在常用的是后者,那么,为什么不直接用后者,而非要在文中运用前者,再在课文下面作这类累赘的注释呢?”  相似文献   

13.
许多报刊书籍常常把“刻画”一词误写成“刻划”,出现了“刻划”与“刻画”并存而随意乱用的现象,甚至在同一篇文章里两种写法多次出现。所以,对这一常用词大有加以认真(?)正进而达到正确使用之必要。“划画”一词的含义是什么呢?《辞海》对这一词的注释是:“①雕制彩画器物。”“②深刻细致地描写。”《辞源》对该词的注释  相似文献   

14.
高五册(必修)《促织》中“掩口胡卢而笑”一句,课文对“胡卢”一词的注释是“笑的样子”(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笔者认为这一解释是不正确的,正确的解释应是拟声词,“笑的声音”。《辞海》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四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这么一句话:“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课本将“勒兵”注释为“检阅军队”,笔者认为这样注释是不够正确的。“勒”并无“检阅”义。《说文》释“勒”为“马头衔络也”。《汉书·匈奴传》:“鞍勒一具。”可见“勒”的基本意义当是“套在马头上带  相似文献   

16.
对此句的注释和翻译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从未统一。杨伯峻的《论语注释》,王力的《古代汉语》注释:“铿尔:撞击声或曲终声。舍:放下。作:站起来。”新编语文课本,除对“铿尔”的注释含糊不清以外,其余注释也同上说。华工出版社、江夏编写《高中文言文评点注释》,及北京出版社《大学语文》等版本则注释为:“铿尔:曲终声。舍:放下。作:跪立。”可见,上述二种说法,除对“舍”注释成为“放下”是一致以外,其余的注释显然都是不同的。为什么长期以来,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注释一直存在着分歧,而不能统一呢?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本人以为:搞清瑟的形状构造和弹瑟的方法,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途径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语文第五册所选《孟子二章》有些虚词用法特殊,而课本和教参的注释翻译又不尽正确,目前通行的有代表性的古文选本也说法不一,教学中照搬,容易出错。一、行拂乱其所为①《语文》注解为:“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②《教参》的翻译是:“使他所做的事受到挫折。”③《孟子译注》(杨伯峻) 则意译为:“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能如意。”④《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版)注解为:“行,名词作状语,译为用行动。”翻译作:“用种种行为阻碍扰乱他要干的事业。”落实字词,细审文意,我觉得以上注释均不正确。②③说把“所为”译作“所做的事”、“每一  相似文献   

18.
一、“齐”字不该去掉人教版中学语文教科书第四册《公输》一文:“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起于鲁,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文章下面的注释说:“齐行:疾行。(据《吕氏春秋》《淮南子》校补)”从意思上我们也能看出:“齐”字强调了墨子听到公输盘为楚造云梯己成,并且将要用它攻打宋国之后,尽快去劝阻公输盘的急切心情。如果丢掉“齐”字,就不能体现出墨子途中行程之速。二、“争”同“诤”语文教科书注释13:“知而不争:知道这(道理)而不(向楚王)据理力争。意思是不劝阻楚王。”而《…  相似文献   

19.
与“一道答案正确的错解题”商榷侯忠义(西电公司高级中学,西安,710077)《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7年第6期中“一道答案正确的错解题”一文对一道习题给出了两种答案相同的解法.原文作者认为第二种解法正确而简便,而第一种解法是“解题思路不对,却得出了...  相似文献   

20.
翻开一本本参考资料,在注释苏轼的《石钟山记》“余固笑而不信也”此句时,多把“固”字理解为“坚持”“本来”。我认为这两种注释不够正确,给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