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洪华 《师道》2011,(9):44-45
教学是一种启迪感化、心灵交流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而无痕教学恰能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通过问接、暗示等方式给学生以教育。教学无痕、情智共生是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  相似文献   

2.
徐玲 《江苏教育》2010,(2):56-56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致力于做一个“藏”起来的教育者。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能够少一些横眉冷对、训斥责备,多一点简单含蓄、宽容尊重和以身示教.从而达到其乐融融、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3.
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说:“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这就要求教育者隐蔽教育意图。并在教育过程中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势利导,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处于身心大发展中的中学生,具有不成熟不稳定的趋势,他们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但思想转变过程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甚至反复性的过程。我们要认识到这种客观情况。克服急躁心情和畏难情绪。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相似文献   

4.
张玉香 《甘肃教育》2008,(19):43-43
怎么样才能使学生摆脱对作文的惧怕呢?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相似文献   

5.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隐蔽自己的教育意图,开掘别样的治班点子,能收到不错的效果。下面是我的一些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6.
心灵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心灵教育可以通过体育和音乐等方式,使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心灵都得到成长,真正实现双方心灵的对话、精神的沟通.同时,心灵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也有十分重要的启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灵教育之间的有效融合,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让思政观念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触动学生的灵魂,转...  相似文献   

7.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句话诠释了教育无痕的内涵。淡化教育痕迹,隐藏教育意图,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像春天的甘露,润达心田,一生受用。  相似文献   

8.
既然“人的关怀”是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那么,现代德育至关重要的一条是:隐蔽德育的教育意图,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以实现人的最大自由与最大尊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相似文献   

9.
现代教育提出了淡化教育痕迹、隐藏教育意图的观点。就是教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在教育过程中尽量不暴露自己的目的,改变学生总是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教育的状态,淡化他们作为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在充分的自主意识支配下,自觉自愿或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内容。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相似文献   

10.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藏,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这句话诠释了教育无痕的内涵。淡化教育痕迹,隐藏教育意图,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像春天的甘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润达心田,一生受用。  相似文献   

11.
教育工作不仅要讲究科学性,而且还要讲究艺术性。它要求教育工作用灵魂塑造灵魂,以情感升华情感,以睿智启发睿智。“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教育的情境千变万化;教育的内容千头万绪。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就必须运用教育艺术,创造地、巧妙地去开展教育工作。也就是说,要求教师要有爱的艺术、理解的艺术、尊重的艺术、赏识的艺术。  相似文献   

12.
林红英 《青海教育》2011,(11):48-48
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爱是教育的灵魂,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关爱学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人文情怀,以人为本是学生发展之根本。每位学生都有被肯定、被重视、被激励的期待、愿望和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  相似文献   

13.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所以,隐蔽德育的"教育"意图、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是进行德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一、心灵教育的提出1.国际教育的改革理念渗透着心灵教育的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心灵教育即是关注人的本质和责任意识。要求教育者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人性,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2.我国教育现实和素质教育需要实施心灵教育我国的素质教育要求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建立全面的教育评价机制,扩大教育视野。提倡教育应积极关  相似文献   

15.
快乐的教育是实现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享受教育的快乐。要实现教育的快乐,在学生、教师、课堂、学校层面都必须要有快乐的教育。一、学生层面:快乐的教育是面向心灵的教育人的快乐和幸福是心灵愉悦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因此,教育的本质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教育是心灵的教育,教育是人本教育,抓住学生的心灵,教育就成功了一半。”这就要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感染力和推动力,在教学中给学生多一些的灵魂牵引、心灵导向,充分关注学生情感与兴趣,用心灵去呵护心灵,达到个体生命不断的快乐与激扬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当代教育过分关注学生的物质生命,忽视了学生的精神生命,忽视了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心灵获得自由是教育的灵魂所在.心灵自由教育是教育者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精神独立、思想自由、追寻生命意义的教育.这种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具有怀疑、反思、民主和开放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一、关爱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爱的孕育中成长教师的关爱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关爱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关爱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关爱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关爱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在教育活动中,每个学生的  相似文献   

19.
润物细无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从心理学上讲,个体对确定内容的接受与排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如果某种与主体无直接切身利害关系的刺激单调、反复出现,就会在大脑皮层上产生保护性抑制,会使人感到厌烦,继而  相似文献   

20.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给教育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里的灵魂就是指心理。如果教育者的行为符合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的发展规律和发展的水平特点,就会促进教学;反之阻碍教学。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完善教学过程,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教师角色与学生心理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