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刑诉法具有保障刑法实施的功能。反过来看,刑法也具有保障刑诉法实施的功能。本文通过分析刑法对刑事诉讼法的保障功能,正确地认识了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关系,从而充分地发挥刑法的这工具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比较新旧刑法,从刑事立法角度论述了新刑法的人权保障机能,重在对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有力保障上。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刑法强化了人权保障机能。人权保障的思想也成为当代刑法的鲜明主题之一。当代刑法在罪刑法定、打击侵犯人权的各种犯罪、有利被告原则、正当防卫制度的建立以及刑罚的人性化等方面无不闪耀着人权保障的光芒。但在刑法宪法化、刑法的观念层次、慎重适用死刑、正当防卫制度的完善以及现代保安处分制度的确立等方面尚需完善,以便更好地闪耀当代刑法的人性光辉。  相似文献   

4.
刑法的人本思想体现在对人性的不同方位的诠释、对人道的追求及人权的保障。在人性方面主要从理性人和经验人的角度进行剖析;刑法人道是反对严刑酷罚,刑法的适用要轻缓;人权保障是确立罪刑法定原则,限制公权、保障自由。  相似文献   

5.
晁玉凤 《天中学刊》2004,19(6):36-38
刑法作为我国的基本法,担负着保障我国基本人权的重责;平等地尊重和保护我国的基本人权,是我国刑法的指导思想和灵魂,是刑法本质的体现;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主体的财产权是我国刑法的中心任务;以人为本,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是保障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保障公民的政治自由和人身自由不受侵犯,贯彻司法为民,是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黄奇中 《培训与研究》2007,24(11):71-74
刑法解释的客观性是一种建立在商谈基础上的合乎情理的客观性,是相对的客观性;我们所追求的刑法解释的客观性其实就是刑法解释目标的客观性,而刑法解释过程本身是一个主客观相结合的过程,即解释者的主观偏见和刑法文本、刑事案件事实的"视域融合"的过程。刑法解释目标的客观性有赖于刑法文本、刑法解释方法、刑法解释程序以及刑事案件事实的客观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中国刑法中存在将民事违约行为犯罪化的条款,但这类条款在价值取向上与民法之合同相对性原理、刑法之人权保障精神及刑法的辅助性特征皆不契合,值得反思。对这些条款进行严格的限制性解释是目前刑法适用的基本选择。  相似文献   

8.
今天的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刑法必须进行现代化的变革。中国刑法的现代化首先是刑法观念的现代化。形式意义上的罪刑法定主义实质是社会本位,只能“入罪”而不能“出罪”的犯罪构成缺失人权保障,过于追求报应或社会效应的重刑主义浓厚。这些观念问题反映出重社会利益轻个人利益、重国家权力轻个人权利的倾向。以以人为本、关注个人权利保障的基本理念为导向来构建中国现代化刑法应该是中国刑法的基本路径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刑法实效论     
刑法规范只有在成为调整人们权利义务关系的实际后,刑法的应然价值才转化为实然价值发挥对社会关系的调节、保障和矫正功能,刑法自身的价值目标也才能实现。其实现的程度就表现为刑法的实效。犯罪黑数和社会安全感是衡量刑法实效的两个标志。刑法自身包含的价值要素、秩序要素及其社会保障要素等分别从不同层次制约着刑法的实效。因此,健全的法制、完善的刑法是刑法实效充分实现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世界人权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我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法制文明的高速发展,我国传统的以“国家为本位”的刑法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刑法理念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和我国法治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以人为本”的刑法理念包括三个方面:市民刑法的刑法性质理念、人权保障的刑法机能理念和谦抑主义的刑法作用理念。  相似文献   

11.
刑法是美的载体,蕴含着人性美的特质。从刑法的产生看,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从刑法的内容看,它保障了公民的自由和权利;从刑法的目的看,它反映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因此,刑法不仅体现出人们追求真求善的人性要求,而且也体现出人类追求美的人性本质。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相关司法解释从保护和保障两大功能分析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维护 ,进而比照外国先进立法指出我国刑法的不足之处及完善办法。  相似文献   

13.
刑事法治建设的核心是刑法立法与刑事司法两者的动态平衡问题。1997年刑法修订以来,立法机关及理论界试图通过完善刑法立法来解决刑法适用的可操作性和公正性,收效甚微。理想刑法的构建就是以实现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的和谐为重要使命。本文透过变动的法条,着眼于刑法理论及其价值哲学等问题相对稳定的特点,探究刑法背后的价值问题,从刑罚目的重构、刑法人权保障价值之完善、刑法的谦抑性在我国的适用三个方面展开构建理想刑法的几点畅想,最终发挥刑法在我国刑事法治建设中应有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罪刑法定原则仅具有人权保障的单一机能.不应对刑法第三条前半段内容进行简单否定,而应予以客观的、实质的解释.刑法第三条前半段规定同样具有人权保障机能和出罪功能,体现了对国家权力滥用的限制.刑法第三条前半段与后半段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包含关系,即前半段是后半段内容的一部分,属于提示性规定.  相似文献   

15.
随着《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的研拟和审议,刑法改革再次引起了我国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社会发展、刑事政策调整和弥补刑法缺陷的需要,我国刑法应当树立"维护社会和谐,贯彻宽严相济,促进刑法科学、进步"的改革目标,注重贯彻人权保障、民生保护、宽严相济和面向国际的现代理念,循序渐进,不断加强死刑和自由刑制度改革,同时积极完善特殊群体从宽制度、民生的刑法保护和反腐败的刑法规范,努力促进刑法立法的全面完善。  相似文献   

16.
章通过新刑法所体现的价值取向的评析,结合我国法律传统和现实,提出实现刑法法治化所应采取的人权保障优先的刑法思想。并结合司法实践,从刑事司法程序、定罪量刑和刑罚的执行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当面对刑法价值的冲突时如何做出两难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97刑法典颁行20年来,经过刑法修正案的三次修改,中国反恐刑法的犯罪圈与法定刑均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为法网逐渐严密而法定刑比较严厉.中国反恐刑法的历次修改顺应恐怖活动的变化形势、体现从严惩治的政策思想并且凸显保护法益的刑法功能.未来中国反恐刑法的完善应当延续问题导向的立法思想,合理界定反恐刑事政策,并且在进一步强调反恐刑法之保护功能的同时,兼顾其保障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我国新刑法于1997年10月1日实施。施行以来,对于惩治犯罪,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新刑法的制定并实施,体现了我国法制建设的进步,是贯彻依法治国方针的一项重大措施。为了使广大读者加深对新刑...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项基本刑事政策,宽严相济适用的对象与刑法性质一致,其基本立场体现了我国刑法理论由客观主义向主观主义的倾斜。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法律适用,表面上是刑事法律适用的严与宽,实质上则是司法人员在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过程中司法良知的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法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民的功能中更加注重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充分反映了该政策的价值取向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经济的变迁,必然引起法律观念的嬗变。由经济入世而引发的法律入世,对刑法价值观念带来激烈冲击。中国刑法需要变革。要树立刑法的开放观念、平等观念,要对刑法定义、性质、犯罪观念、刑事政策观念、刑罚观念更新,树立人权保障机能优先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