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每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特定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无论如何"天生是社会动物",[1]"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独立的动物".[2]因此,人从一出生就开始了学习、掌握、遵守社会规范以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化过程,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此,儿童的社会性教育受到了广泛重视.当今教育界,理解、合作、对话、交往、沟通已然成为主旋律,而被当作与儿童社会性发展"格格不入"的孤独、孤单、隔绝、独处、寂寞、疏离则往往一并被贴上"不健康"、"病态"的标签.然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却表明,适度的独处对人的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都有积极意义.卡尔顿大学的罗伯特·克普兰在对儿童的孤独行为进行研究时发现,"许多孩子在独自玩耍时展现的才能,要远远超过在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时的才能".  相似文献   

2.
儿童心理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自个体出生之日起,就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儿童随着自身认识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逐渐的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在此过程中亲社会行为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着重分析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诸因素.  相似文献   

3.
源于人类社会生活之需要而产生的社会性是人类的特性,是人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过程中其社会规范、行为方式、价值取向、行为准则诸社会化特性的内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特征,也是人的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儿童社会性发展对于学前儿童的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活中的儿童是生动的人、具体的人,是有待发展的"人",是曲折前进与发展的人、社会历史的人.儿童是他本身固有的天性和他自己的生活背景决定的,他在生活之中,在世界之中,在生活世界之中,他是已经建立起了一种特定的人与世界的意义关系的人.从关照生活世界中的儿童出发,教育才能真正体现"人是教育的对象"、"人是教育的目的"这些基本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5.
教会合作     
交往与合作是个体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儿童青少年由只具有动物性的人发展为具有社会性的人的主要手段,它的发展水平依赖儿童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发展。在儿童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家庭、学校的负面影响,儿童青少年常会出现交往障碍,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个人生活中遇到困难,并增加社会的病态成份。教育者要在尊重、理解儿童青少年的前提下,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使他们走进生活,学会合作。  相似文献   

6.
<正>1.基于儿童,发展儿童。"课堂对于学生而言,是其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学军小学一直倡导教育回归儿童本体,关注儿童的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学和学校生活中,儿童才是真正的主角。"基于儿童"首先是"让儿童成为儿童",教育以儿童自然天性为起点,让儿童在校园中拥有一份游戏玩耍、一份好奇探究、一份遥想憧憬、一份专注执着和一份同伴同乐。让班级成为儿童心灵的栖息地!让校园成为儿童终生眷念的地方!"发展儿童",是"让儿童成为社会人"。教  相似文献   

7.
家庭教育环境与儿童的社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社会知识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取得社会成员的资格,形成、发展和完善自己社会性的过程。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化主要是学习语言,掌握基本生活知识和技能,以及建立一定的情感联系,为日后在社会生活领域中扮演一定的角色做准备。在这一阶段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不仅为儿童提供了日常的社会生活环境,而且也为儿童提供了实现社会化的基本条件,是引渡儿童进入社会的桥梁。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不仅直接…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以人的社会化、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为中心的社会科学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合。但个体在出生初期,还只能称为一个自然人,教育的目的在引导儿童的身体、心智及德性向着社会方面成熟,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当年长一辈将生产技能和经验传递给年轻一代的同时,也把人们在共同劳动和生活交往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宗教礼仪、伦理道德以及行为规范传递给他  相似文献   

9.
教会合作     
交往与合作是个体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儿童青少年由只具有动物性的人发展为具有社会性的人的主要手段,它的发展水平依赖儿童青少年社会认知的发展。在儿童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家庭、学校的负面影响,儿童青少年常会出现交往障碍,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个人生活中遇到困难,并增加社会的病态成份。教育要在尊重、理解儿童青少年的前提下,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使他们的独立人格,使他们走进生活,学会合作。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不难看出,"回归生活"体现了本课程在基本理念上的变革。它所针对的是以往课程在相当程度上的脱离生活甚至背离生活的倾向。新课程所倡导的是:回归生活的品德发展、社会性发展的教育。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时,将品德与社会引进课堂,让课堂面向社会生活,充分发挥"小课堂、大社会"的作用。一、寓教育于活动中,让课堂绽放生命活力。《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儿童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幼儿阶段最适宜开展并能促进儿童发展的游戏 ,其社会心理发展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会心理发展是儿童游戏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原因在于 :第一 ,从游戏的内容来看 ,现实社会生活是游戏的源泉。不同的时代、地区、文化习俗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都影响着儿童的游戏 ,游戏反映着儿童的生活及其变化。第二 ,游戏多数是以集体的方式进行 ,在游戏过程中总是需要建立一定的关系 ,游戏中的个体均会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 ,可见游戏中包含了社会心理的内容。第三 ,儿童正处于初级社会化…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社会"课程担负着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在品德教育方面所持的基本理念是一种生活德育的理念。笔者认为,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人们是为了生活而培养个体的品德,从而改善、提升社会的道德。人的社会性发展是在生活中实现的,社会性发展不能在脱离社会生活的"真空"中实现。同理可证,儿童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也需要一定的成长环境,特别是需要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13.
正德育的过程就是引导个人合于德性的现实生活展开的过程,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幸福生活。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新课程理念也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我们在德育时一定要注意寓于生活。一、把学生的生活素材引进课堂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的需要,帮助儿童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一、教学要凸显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而儿童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这一发展、动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变从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中去获得”“为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教育家陶行…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其中,在"社会责任"基本要点中,明确了学生"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哈耶克在《建构主义的谬误》中说道:"人不仅是一种追求目的的动物,也是一种遵循规则的动物。"一个人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是逐步社会化的过程。人的社会化往往从适应社会规则开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社  相似文献   

16.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尤为关注人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情感依赖——对新的地域空间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安全感。对儿童而言,新的地域是其"乡愁"的起点,他们更需要这种情感依赖。文章通过对滕尼斯、韦伯、鲍曼及费孝通等人共同体理论的梳理,揭示了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重构儿童生活共同体对儿童发展的意义与价值,并强调重构儿童生活共同体既应该是必要的"乌托邦"坚守,又应该是立足于儿童现实生活的追求。同时强调,在重构过程中要处理好时间与空间、互动与关系、活动与价值等三对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从发展心理学和儿童教育的角度看,我们认为儿童社会性是指儿童在其生物特征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会社会角色,获得社会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儿童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人的童年时期是培养、发展想象的最佳时期,就像农事的节气是不能错过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现行课标本实验教材构建了灵活开放的语文教材体系,是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的桥梁,教材内容注重时代气息和儿童情趣,贴近社会和儿童生活。在低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教材放飞儿童心灵,培养他们想象力呢?  相似文献   

19.
黄环 《教育导刊》2005,(6):11-13
幼儿教育应培养"完整儿童",而"完整儿童"的培养是在幼儿的"生活世界"中进行的.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身心发展是一个与周围生活环境积极相互作用的整体协同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通过儿童的主动参与来体现和形成.  相似文献   

20.
一、教育的阶级性人是社会的动物,劳动创造人类,人能改造自然和创造工具。同时劳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在劳动过程中,开始和发展了教育。因此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特有的现象,也是人类营谋社会生活必要的手段。人是集体从事劳动的,人自降生後,立即投入一定的社会关系,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活,只有社会的人而没有孤立的人。要过社会生活,就必须有一套参加社会生活的本领,而这一套本领又必须通过教育才能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