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新诗十家论》选择了台湾当代最负盛名且最有代表性的十位诗人的诗作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评论,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全书视野开阔,规模宏大,立论科学新颖,论述深刻精到。表现出作理论创新的勇气与思想的睿智以及富有鲜明个性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2.
章从四个方面论证《台湾新诗十家论》所做出的贡献:一、陶保玺以中华大一统的眼光审视、观照、评论台湾十位杰出的现当代诗人的精品佳构。二、陶保玺从形式入手,评价诗人及其作品是从批评实践上对一直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第一、艺术第二”、“内容决定形式”的艺理论的一种反拨,更是一种批判和挑战。三、陶保玺以自己创建的新诗诗体学理论和诗歌美学原则来解析和评论台湾诗人诗作的诗美之所在。他还从诗体学的角度对郭小川、洛夫、余光中三位诗人进行观照、比较、整合和统摄,进一步阐释了他的大一统的诗史观。四、同时,他是在用诗一般的激情和唯美笔触来撰写他这一本理论专的。  相似文献   

3.
淮南师院台港澳暨海外华文诗歌研究所所长、诗评家陶保玺倾多年心血完成的《台湾新诗十家论》,今年8月由台湾二鱼文化事业公司出版。 该著以现年70岁以上的资深诗人为对象,每人1篇。他们是洛夫、张默、痖弦、辛郁、商禽、大荒、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诗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夕,以胡适的《尝试集》为开端。从此以后,它不断地接受外来影响,并融合在自己的民族风格中,涌现出了大批新诗人,如: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冰心、卞之琳等,这些诗人写出了大量新诗作品,诸如《凤凰涅磐》、《再别康桥》、《死水》、《断章》等,形成了众多艺术流派,如:新月派、湖畔诗派、小诗体派、象征诗派等。新中国建立以后,当代新诗继承了五四以来新诗的优良传统,并从古典诗歌和民歌中吸取养料,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现以《再别康桥》为例谈谈新诗的欣赏。■首先,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诗…  相似文献   

5.
张林 《上海教育》2009,(11):59-59
诗人艾青说:“中国新诗是新时代的产物,新诗的崛起,诗体的解放曾经是我国近代思想启蒙文学革命的开路先锋。”二期课改新教材中引入了较多的新诗篇目,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舒婷的《双桅船》、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等。我在对这些作品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文学批评园地里,小说批评无疑达到了繁花烂漫的境域。新诗批评虽然没有这种鲜花著锦之盛,但总的说来,它仍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还在二十年代,新诗批评就在为新诗的诞生鸣锣开道,为新诗的成长廓清道路,以后又为发现新人和奖掖新作做了大量的工作。新中国诞生后,诗人和诗评家们的美学观在经历由旧到新的蜕变,对新的时代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这时的新诗论坛不似二十年代那样沸沸扬扬,势头比起三四十年代亦有所减弱。从1949年10月到1955年,虽然也出版了几本有关新诗评论的集子,但不少是解放前旧作的再版(如艾青的《诗论》、林林的《诗歌杂论》)。即使偶有新作,均为单  相似文献   

7.
诗形是诗的重要文体标志,是诗体的主要成分。好的诗形不仅自身具备诗美,还能帮助诗人更好地表情达意,增加诗美。新诗的形体美是新诗重要的文体特征,在20世纪前半期受到新诗人的一定重视。但是在20世纪后半期,特别是在当代,由于新诗的历史,特别是形体建设及唯美写作的历史没有发生断裂,又受到西方诗歌重视诗的形体的观念甚至具象诗的影响,台湾比大陆更重视诗形建设。大陆的网络诗歌没有像台湾那样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手段进行创作,只是基本实现了网络诗的发行功能。大陆诗形建设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很多诗人学者既不承认新诗应该有诗体,更不承认新诗应该有诗形。  相似文献   

8.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不容置疑的。台湾诗人的乡愁诗都不约而同流露出对大陆的无尽思念之情就是一个佐证。随着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两岸统一开始日益成为“热点话题”。为此,笔者特设计了这一组台湾新诗鉴赏的专题训练。   1.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一片槐树叶    纪弦 (台湾 )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相似文献   

9.
作为小说家的沈从文,同时又是新诗评论家,他熟悉新诗史,善于运用比较方法揭示诗人的独特风格,坚持从动态视角示新诗的发展变化,其新诗评论既有历史感,又有动态感,注意总结新诗的经验教训。风格批语是他留给新诗批评史的突出贡献,他的风格批评主要依赖直观感性的印象,并注意从读情的时代性上评论新诗。它标举古典评论批评标准,在三、四十年代属于京派批评家。  相似文献   

10.
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写《集外集·序言》时说:“……我也做了几首新诗。我其实是不喜欢做新诗的——但也不喜欢做古诗:只因为那时诗坛寂寞,打打边鼓,凑些热闹,待到称为诗人的一出现,就洗手不作了。”这话虽是事实,但也不无自谦的成份。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鲁迅积极倡导新诗,不仅有创作,有评论,也有翻译。他在新诗这块园地上辛勤地劳作,取得的成绩是不小的,应当载入我国现代文学史的史册。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文体批评的理论视角 ,在肯定《新诗大千》所展示的恢宏壮观的新诗大千世界的同时 ,认定《新诗大千》是一部开创了新诗“文体批评”的填补空白之作 ,一部搜罗极细、用思极精的倾力之作 ,一部极富理论色彩和学术价值的诗论巨著。指出该书在新诗界 ,尤其在新诗格律化方面 ,必将产生震古烁今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和常熟理工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共同主办的“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理论研讨会”,于2007年10月20至21日在常熟理工学院举行。这是一个关于诗歌和诗学的小型高层研讨会。会议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蒋登科教授和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常务副会长、诗人黄淮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知名诗人和诗学研究专家出席了研讨会。会议结合诗歌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一步探索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的理论问题。代表们在会内会外充分地交换意见,力争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达成共识,推动中国格律体新诗走向成熟。上海《文学报》和浙江《诗评人》等也派专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的新诗人,创造了完全解放的新诗体——自由体诗,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础;格律诗派总结新诗运动的经验,对白话诗进行了反思与重构;象征主义诗人作为一支崛起的“异军”,为中国新诗开创了新的诗风。在新诗的第一个十年,“三大流派”诗人们的共同努力,促进了中国新诗的第一次大繁荣。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是中国新诗艺苑中的巨匠,又是中国新诗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在本世纪20年代的诗歌论评,诸如《评本学年〈周刊〉里的新诗》、《诗歌节奏研究》、《〈冬夜〉评论》、《〈女神〉这时代精神》、《〈女神〉之地方色彩》、《泰戈尔批评》、《诗的格律》、《文艺与爱国》、《先拉飞主义》等,都是极有影响极有份量的文字。这些,连同他与友人、家人的通信中所发表的关于新诗的见解,对我国初期浪漫主义新诗及其诗歌理论建设,无疑地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陶保玺先生的《新诗大千》是一部研究新诗体式的重要作,以新格律诗和自由诗两种新诗的主要样式为对象,对新诗体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全面总结,展示了整体新诗的体式气象,并提出了一些具有诗学意义的见解,实现了新诗体式研究领域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闻一多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诗歌理论家。在他的诗歌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中,新诗的民族风格是受到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他在《女神之地方色彩》及其它一系列论著中,对新诗的民族风格问题,进行了认真而深入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卓越的见解,对当时和后来新诗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四川诗人的功绩是巨大的。他们不仅在奠定中国新诗基石、推进新诗时代主流和不断开拓诗歌新潮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推进台湾当代诗歌的发展也作出了卓越贡献。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是走向台湾的川籍诗人覃子豪与商禽。研究他们在台湾的诗歌活动,梳理他们对台湾诗歌发展的重要贡献,对促进蜀台文化交流、推动两地文化繁荣和中华诗歌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陆琴 《文学教育(上)》2010,(21):148-148
朱自清以诗人的身份初登文学舞台,他的《新诗杂话》目前尚未有专门的研究。本文重新回到论著本身,探讨《新诗杂话》的内在结构性。  相似文献   

19.
时间是生命的本质存在,时间意识体现为诗人对时间的独特感知和把握。在中国新诗发展的不同时期,诗人的时间意识也体现为不同的特征,既有对传统时间意识的承传,又有对主体性时间意识不同姿态的演绎。通过对新诗时间意识的特征性考察,意在揭示现代诗人的精神发展状况,并对新诗的主体性特征作出观照。  相似文献   

20.
刘半农是我国新诗发展期的功臣。他一手抓创作,一手抓理论。新诗从一九一七年一月至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夕,一般称为白话诗。刘半农是最早整理白话诗的人,他选的《初期白话诗稿》,宣布了中国新诗史上第一个流派的出现。当兹半农先生一百周年诞辰之际,特发表大陆和台湾几位著名学者诗人们的纪念文字,以示对先驱者的缅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