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 ,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 ,生理的还是心理的 ,智力的还是情感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人一生发展的四大支柱。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让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从而内化为人格的良性发展 ,一直是中学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对于心理尚停驻于家庭与学校 ,人格正值定型阶段的中学生来说 ,阅读、欣赏文艺作品无疑是他们了解社会、体验人生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科目也因此充当了处于“多事之秋”的中学生们的人生导师。一、在理解与尊重中共进对学生人格的理解与尊重是培养学生的前提。语文…  相似文献   

2.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该诗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情感,但单从诗中意象、地名、异文等角度出发分析,就是一首情感简单的送别诗。若以"知人论世"批评方法为依托,通过文献考索,明确诗歌创作时间,补足李、王二人交游史,以此作为理解该诗的情感基础,再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对此诗中李白寄与友人缠绵深挚的复杂情感就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李文利 《新读写》2008,(1):40-41
记叙文是一种常见的文体,它常常通过写人叙事,来表达作者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认识,对生活的理解,对人世百态的立场、态度和情感。能够读懂记叙文,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明白作品的价值取向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阅读能力之一。  相似文献   

4.
诵读:新诗教学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年读诗,老来看史",中学时代正是诗一样的年华,中学生对世界充满新奇、向往,不乏热情与想像,对诗歌本身所展示的情感、生动的形象、大胆的联想、奇特的想像饶有兴趣,无数少男少女向诗的殿堂奉献着自己的一瓣心香.作为泱泱诗国的当代中学生,内心蕴藏着对诗与美的朦胧热爱,但这种热爱如果得不到好的指引,就只能奔突在蒙昧无知中.  相似文献   

5.
不论古典传统诗还是现代诗,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是从平俗的、被大家惯性的眼睛和感官忽略的事物中找到它所蕴涵的诗性,只有对生活、对人生有相当的感悟和理解,才能把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情感在诗歌中透彻地表达出来,以使人有真、善、美的情操陶冶,以使人的心灵不断走向丰富。我们鉴赏古诗词是鉴赏古人的诗写背景与情感以历以及写作手法,用以融会贯通在现代诗写中表达更有借鉴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有效助推学生主体成长成才,是家庭和谐的客观要求,适应社会发展进步需要,助力圆梦中华。根据当代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之义,着力破解其困境,通过注重价值教育与行为引导、突出情感培养与人文关怀、依托模式创新与方法优化、助推理论教育与实践回归等多元融合的超越之路,促进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中学德育工作开展。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课大多选用贴近生活的人、事、物等.各方面的课文材料,有针对性地对中学生进行理想道德教育、知识教育、社会生活教育及情感教育。通过课文学习,培养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创新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理解领悟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然而,我们同时也看到,由于中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体验,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产生了学习兴趣不浓、理解领悟能力低、情感体验浅,  相似文献   

8.
<正>《别董大》是一首送别诗,与苏教版教材选编的其他送别诗不同,此诗沉郁中透着刚毅,离愁里散溢着豪迈,基调晦暗中跳动着明亮,仿佛给失意的人一盏行路的明灯,照亮前进的方向。这首古诗安排在六年级语文课本,颇有深意:学生面临分别,将跨入未知的环境,面对生命中的第一次不确定选择,对于他们来说,解读本诗的友情并不难,难在从诗中体会高适内心那豪迈激昂的人生情怀。教学中要把握情感基调,透过刚毅豪迈的意象,加深学生对诗歌难点和重点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每一首诗词都表达了一种思想情感,透过诗人丰富的思想世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自身境遇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更好地理解诗词所表达的内容.古诗词的思想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所在,这种情感可以让诗歌在穿越千年时空后依然灵动,充满生机.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古诗词的思想情感,那么,如何提高学生把握古诗词思想情感的能力呢?笔者现结合教学经验,根据中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一、学习目标:1.培养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了解一些中国当代诗的不同风格;3.理解、欣赏不同意象表达的情感;4.背诵部分诗句。  相似文献   

11.
《别董大》是一首送别诗,与苏教版教材选编的其他送别诗不同,此诗沉郁中透着刚毅,离愁里散溢着豪迈,基调晦暗中跳动着明亮,仿佛给失意的人一盏行路的明灯,照亮前进的方向.这首古诗安排在六年级语文课本,颇有深意:学生面临分别,将跨入未知的环境,面对生命中的第一次不确定选择,对于他们来说,解读本诗的友情并不难,难在从诗中体会高适内心那豪迈激昂的人生情怀.教学中要把握情感基调,透过刚毅豪迈的意象,加深学生对诗歌难点和重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闭上眼睛读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两位老师讲授了当代著名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位老师在一堂课中花了大量时间重点讲这首诗的结构、立意、语句、词语、情感、主旨等,之后还再三地问学生有没有什么地方不懂,直到所有学生似乎都理解了,他才放心地在下课的铃声中走出课堂.另一位老师却在读诗方面花了一番心思,充分让学生朗读后,简要地介绍了这首诗的特色,对于诗中的情感和具体内容并没有展开讲述,而是让学生合上课本,闭上眼睛跟着录音轻声朗读诗歌,读完之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进行交流讨论并把它整理出来.  相似文献   

13.
一、中学生的情感饥渴人际交往是健康的心理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必要途径 ,也是当代中学生最感困惑的三大问题之一。有些中学生由于不能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 ,使其原本认同于同辈群体的心理不能找到认同的对象而感到孤独、失落 ,严重地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人际交往的根本在于满足人的需要。研究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需要问题能使我们理解中学生的交往行为 ,更好地帮助他们处理人际关系 ,这对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是极其有利的。为此 ,我们对初、高中学生人际交往动机进行了开放性问卷调查。结果见表 1:表 1 中学生人际交往需要的类型…  相似文献   

14.
正《淡墨诗散文选》由内蒙古文化出版社纳入"当代中国散文名家典藏"出版。《淡墨诗散文选》是一本以"诗散文"为艺术形式的作品集,在艺术形式上当属首创。它标志着一种文体——"诗散文"的诞生。《淡墨诗散文选》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是生命和情感的诗意雕塑,是人生和地域文化的精神坐标。这其中不乏生活的哲理,更有典雅的生活情愫和社会历史诗情画意的丰富内  相似文献   

15.
现代信息化社会给予了人们方便、迅捷的高品质生活。同时,这样的社会更呼唤人与人之间最真挚最美好的情感。美国哈佛大学作家赖德勒断言:“当代生存之战通常是情感的生存之战。”有很多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专家提出:智商决定人生20%,情商决定人生80%。可见,我们现代素质教育更要注重培养学生优美的情感素质。  相似文献   

16.
未取之路     
本诗赏析:《未取之路》是弗罗斯特最广为传诵的作品之一,选自其诗集《山间》(Mountain Interva1)。诗歌通过岔路口比喻人生的一些选择。这些选择一旦决定了,便再也没有回头的余地。对这首诗最常见的理解是诗人选择了一条较少人的路,借此鼓励人们勇于作出自己的选择,不要走别人走过的路。然而诗中存在许多含糊不清的地方,不同的人读后会有截然不同的感受。例如有人提出,诗人究竟认为自己的选择正确与否?--因为诗中并未说明今天的不同是好还是不好。诗人留下的许多不确定的地方,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一、掌握中学生心理特点,让学生确立自信的学习心态人的心理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失的过程。人们在活动的时候,通过头脑的活动思考着事物的因果关系,并伴随着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中学阶段是人生黄金时代的开端。中学生朝气蓬勃,在各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向上、求知欲  相似文献   

18.
《写给中学生的心里话》是方仁工先生的又一部充满爱心和智慧的新著。收在书中的一百篇情感飞扬的文字确实是一位老师、一位长者、一位朋友写给当代中学生的“心里话”。大多数文章都在《语文报》“方老师信箱”栏发表过,因此,上海交大出版社结集出版时依然在醒目位置说用“方老师信箱”这一名称。这“信箱”在发挥着传递精神王国里最真实的心灵之场的功能 !成千上万的中学生,在父母、老师、同学面前巧妙地掩饰内心的波澜,却把花季时节的人生初叹、生活苦恼、情感秘波乃至痛苦和怨恨具体地向“方老师”倾诉。这“信箱”便成了广大中学生…  相似文献   

19.
“70后”代表诗人刘春同时还是一位待评家,近些年他逐渐展现出一个诗人对当代新诗史的个人化叙述。这种个人化首先体现为他在叙述新诗史时力图使历史“场景化”,试图使人“回到”历史场景之中理解当代诗歌;其次是他始终坚持诗的抒情品性,以个人的感受谈论当代诗坛的“人与诗”、“词与物”,使当代诗歌批评具有一种“原生态”特色。  相似文献   

20.
国内中学生网络交友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全国范围内中学生的取样调查以及对部分同学的深入访谈,我们发现:网络交友已经是中学生中较普遍的一种人际关系建构方式;中学生最热衷与网友交流中的话题主要是日常生活、情感和人生体验;情感支持与交往需要是中学生网络交友行为的两个主要原因;中学生在网络交友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开始网络交友的关键期.建议在日常生活与学校教育过程中,关注中学生的交往与情感需要,同时,在对中学生进行网络生活引导时,要注意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