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客观性"与"真实性"问题,是评论界对非虚构写作争议最大、褒贬不一的话题。也正是对于"客观性"与"真实性"问题的不同态度,构成了非虚构写作与传统新闻报道及虚构写作的本质差别。非虚构的饱和渗透式报道真实性,几乎是所有非虚构小说作者的共同追求。他们都曾表达自己的作品内容是建立在  相似文献   

2.
凭借细腻的文学性和完美的故事性,非虚构写作自进入新闻领域以来,已成为很多新媒体平台的核心产品,但非虚构写作也因其对真实性的界定不明,挑战着新闻文体应有的规范,引发学界诸多讨论。本文通过梳理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流行的路径,厘清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存在的争议,明确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应恪守的边界,从而促使新闻领域非虚构写作在符合新闻文体规定和新闻写作规范的前提下不断改进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贠琪 《新闻世界》2023,(5):90-94
本文将非虚构写作这一新闻实践置于宏观的时空情境中,借用元新闻话语理论,以新闻社会学研究的文化路径,对非虚构写作的历史脉络进行了考察,认为非虚构写作反映了新闻一以贯之的文学性和故事性传统。通过超越客观真实以及重塑公共价值,非虚构写作获得了其文体合法性与文化权威。非虚构写作的盛行,代表了社会转型危机、新闻职业危机,以及后现代危机下的新闻范式修补。  相似文献   

4.
非虚构写作是新闻和文学杂糅一体的写作方式,是兼具"文学意义"和"事实意义"的"两栖"文体.它的内容既对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深刻理解,也对传播学的边缘和分支进行摸索,不过就其本质还是属于新闻学范畴内的.因为非虚构写作的主要内容是对客观真实事件报道的一个深度挖掘,又显示出文学般的富有变化和包罗万象.非虚构写作通过文学的手段延长...  相似文献   

5.
新闻领域中的非虚构写作集文学性和新闻性于一体,有其独特的写作优势,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尤其是借助新媒体的发展和人们阅读方式的转变,给媒体注入新鲜的活力。但在看到非虚构写作给新闻领域带来的优势的同时,也要反思文学性和新闻性的融合造成的边界模糊的问题,以更好地促进非虚构写作在新闻领域的规范框架范围内的不断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6.
7.
8.
申赋渔 《传媒观察》2012,(10):52-53
"非虚构"写作,最早是由美国新闻界的记者提出和发起。现在,它已成了世界文学和新闻界一个备受关注的潮流。近一两年,国内一些文学期刊更是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定位,刊发了大量具有朴实原创意义的作品,将"非虚构"之于突破当前文学创作困境的作用,提升到了一个前所  相似文献   

9.
赵允芳 《新闻通讯》2012,(11):56-58
非者,违也。“非虚构”这三个字,坚决而清晰地,把自己跟“虚构”划清了界限。非虚构的魅力当然首先在于它的真实性。某种程度上.也更在于它建立在真实性基础之上的诗性张扬。因此可以说,真实性和诗性,是非虚构的两翼,两者不可缺其一。  相似文献   

10.
“非虚构写作”一直是受众关注的重要写作方式,其起源于西方但在本土化的新闻实践过程中不断呈现出新变化。就现阶段而言,在新媒体场域中新闻实践面向的“非虚构写作”呈现出伪议性、引导性、情感倾向性等特征,其中对于突破行业原则性的问题需要检视,同时从客观性原则、忧患意识、建设性方面规避问题并破解其未来发展面向。  相似文献   

11.
非虚构写作发展至今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作为处于新闻和文学之间的一种写作方式,它一方面具备了新闻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运用了文学的写作方式。在这其中,人的情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为例,探究非虚构写作平台的情感传播机制,阐述情感在非虚构写作的创作以及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田甜 《新闻传播》2023,(3):66-68
本文将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中半年内的非虚构作品进行了议题分类和分析,发现该非虚构写作平台聚焦普通人生活百态、着眼热点时事且对小众群体给予了关注。这样的议题选择,使非虚构写作账号收获了情感回馈、流量回馈,并用文学性与新闻性共同构建了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记忆。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分析数篇新闻报道中次数的妙用,认为从细节出发,从“次数“做文章,是写好新闻报道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数篇新闻报道中次数的妙用,认为从细节出发,从"次数"做文章,是写好新闻报道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数篇新闻报道中次数的妙用,认为从细节出发,从“次数“做文章,是写好新闻报道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言为心声,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主要工 具和手段,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口,是人物个性的一部分。在新闻写作中保持人物语言的“原唱”,不仅可以真实地再现新闻人物的口吻语气,表现新闻人物的思想境界和性格特征,让受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而且可以使新闻作品精炼传  相似文献   

17.
18.
19.
形式主义害死人。老百姓对形式主义深恶痛绝。3月8日《扬子晚报》“焦点新闻”版上《人大代表“会诊”形式主义》(作者慎海雄、潘海平)一稿,“穴位”找得准,“针”也扎得猛,读了让人拍案叫绝,大有吐了在喉骨鲠之感。  相似文献   

20.
1997年7月1日,香港在经历了156年5个月零4天的“海外游子”生涯后,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