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利用生物知识进行身心卫生教育。健康包括“身体、心理”两方面的内容,这两方面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身体健康促进心理的健康,心理健康也能促进身体的健康。例如在“运动系统”中根据脊柱弯曲发生异常的原因要求学生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在“消化系统”一节中通过身体对营养物质的需要,要求学生对膳食中的谷类、肉类、蔬菜类、水果类的合理搭配、均衡摄入,  相似文献   

2.
人的身体和心理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健康的身体又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在新世纪,心理健康做为21世纪人才的基本素质,其意义与价值已日益深入人心。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由此可见,健康包含身心两个方面,不仅要注意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更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本文从体育与心理健康两方面的联系,探讨体育如何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促进作用。让学生理性地认识心理健康标准。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状况,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调整。心理健康的标  相似文献   

3.
【案例背景】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求在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的发展,并且突出强调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4.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的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健康。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与健康教学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能促进身体健康,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  相似文献   

5.
浅谈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教师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注重教学效果评价的灵活性,要求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最终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诸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学校体育教学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维”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突出“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肩负着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与促进学生在身体、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使命。作为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身心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从而“爱上”体育课。  相似文献   

7.
体魄是“人的体格和精力的总和”。增强体魄,就是通过各种身体活动来提高人的生物学潜力和精神潜力,促进一个人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发展。所以发展幼儿的体魄素质就是要使幼儿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相似文献   

8.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体育课程理念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它充分地体现了体育新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心能力整体水平提高为目标,教师在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组织实施、课程的评价方面,都能真正体现“健康第一”,全过程地关注学生健康体魄、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力求把健康要求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体魄是“人的体格和精力的总和”。增强体魄,就是通过各种身体活动来提高人的生物学潜力和精神潜力,促进一个人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发展。所以发展幼儿的体魄素质就是要使幼儿达到身体和心理的  相似文献   

10.
卢成旺 《成才之路》2009,(18):62-62
(1)淡化“竞技技术”教学思想,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服务。体育与健康教学应改变以往“重运动技术,轻身心健康”的现象,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结合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相识,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教育文汇》2014,(22):F0002-F0002
“合肥市百姓身边好学校”庐阳区跃进小学是一所“都市中的乡镇学校”。多年来,学校坚持健康教育理念,从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习惯等三个层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对健康概念认识的变化,卫生保健模式已由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对幼儿实施保育同样应以健康“三维模式”为核心,涉及幼儿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在保育幼儿身体的同时保育心灵,既促进身体的健康,又促进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发展。创设和提供增进幼儿健康的  相似文献   

13.
正《生物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综合考虑学生发展、社会和生物科学发展的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力求通过生物学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真正学好生物知识,领会生物科学的奥妙与真谛。现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践和体会,谈点初浅的认识,以求共同研究和商榷。一、挖掘生物教学的心理教育优势  相似文献   

14.
<正>一、前言高中生正处于青少年向青年过渡的时期,身体与心理两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交感互动作用在加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了运动对身体的负荷,而且还体验到喜怒哀乐各种情感的变化,它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因此每一个体育教师都应认真研究学校体育工作各个环节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指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养成健康的体育习惯。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判断一个孩子是否健康,很多家长不知道应该从身心两方面来考虑,也就是说应有健康的体魄,体,指身体,魄,指精神、心理状态。而孩子的体格发育和心理发展是统一的,“身心相关”、“形神相似”。  相似文献   

16.
“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的这一教育理念,已深入师生的心灵,成为学校文化和行动的准则。我们深刻认识到学校教育应该反映当今社会的共识——“促进人类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人类孜孜以求的教育理想。人类对健康的关注也对小学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逻辑起点。我们深刻认识到人的健康的整体性,学校应该通过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身体、心理的和谐发展。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学校应该为每一个学生和教师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7.
当今人类关于健康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健康的要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只有身体和心理都健康,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学生的生理健康,同时也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培养高尚意志品质。第三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我国体育卫生工作提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背景下,学校体育兼有“健身”和“育心”的双重任务,并且是其它任何方法和手段不能替代和比拟的。重视和加强体育锻炼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机渗透生命教育的要求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性、灵性全面均衡发展。在小学阶段,生命教育着重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了解自己的身体,有性别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教育要合乎学生的年龄与生理、心理特点,低年级学生要初步认识自然界的生命现象,  相似文献   

19.
陆明艳 《成长》2021,(2):49-49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有道德。中学生能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各方面健康发展,对于我们的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学生家庭都有重大意义。本文将从影响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应对措施两方面展开论述,以盼能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民健康运动的开展,教学由单一的认知性和接受性的教学向互动性、多维性和综合性的教学特征转向。教师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参与性,培养学生素质能力。学生的创造性和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只有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生成,“教”与“学”的活动才能发挥其作用。只有学生喜欢,心理上需要的事物,动机的产生才能可能使运动兴趣得到发展,最终使学生养成终生体育意识,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诸多方面健康、和谐、全面的发展。而在体育课开展“一主多选”教学,其中的多项选择能理解学生的需求。适应当前的教学改革体育课开展“一主”即师生练习部分,也是课的主要教材。“多选”即学生兴趣练习部分,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得多项运动选择练习,经过几个阶段,学生身体能力运动能力得到一定发展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发育,心理和生理需要都会激发求知欲的学习动机,他们不会满足于现状,会有新的需求和目标,然而兴趣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欲望的良方,而运动兴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锻炼的前提。2003年10月在开展“一主多选”教学实施之前,我对近800名学生进行“一主多选”教学问卷调查中,结果显示98%的同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