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欢迎记者指导",这是许多地方接待记者一句客套话.在我参加新闻工作不长的时间里,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听过这样的话了,我从没有在意过.但到大寨又听到这句话,却引起了我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2.
是否愿意和父母一同过七夕? 不愿意。 和家人一块过七夕就像母亲节和你女朋友一起过一样,没有意义,无聊。 我倒是愿意,只是爸妈不同意太保守啦,如果要跟他们一起过七夕,他们肯定说我事儿多,拿我当什么看还说不定呢。  相似文献   

3.
黄裳谈巴金     
一九五六年我到四川去旅行.过成都时曾去访问李家(巴金老家)的旧宅。不记得那地方已经改为一个什么机关了.只在大门口张望了一下.远远地看了可能曾经是巴金的卧室和书房的屋子.就走开了。我没有走进去.没有去看花园.没有去凭吊鸣凤自沉的湖边“遗址”。这就证明我的“历史癖”并不太深.头脑也还比较清醒。不过我当时确是有着一种小小的计划。我想.  相似文献   

4.
每当填写表格,写到职业一栏时,"记者"两个字总会让我不自觉地挺直脊背。每当解释"幸运"这个词,我总会拿自己说事儿,因为我幸运地从事了我热爱的职业,这份热爱,一生也不会改变。年轻过,努力过,新闻记者这个职业能让我到白发苍苍的那一天,确信自己没有虚度一生。  相似文献   

5.
失业万岁     
我经历了生平最短的一段职业生涯:14天。连同事都还没有来得及认全。去过一次食堂,因为去晚了没有享受到12块钱一次的自助餐,吃了7块钱一份但是足够两个人吃的鱼香肉丝。起过一次大早,7点多出门的时候看到公交车站里入手一个煎饼,我想了想,我应该做一个合群的人,所以也买了一个,加了俩鸡蛋俩火腿  相似文献   

6.
其实不太好意思称自己是记者,别看我在电视台工作了十几年.   写过无数的稿子,但没有一篇是新闻稿;做过无数的节目,但没有一条是新闻;换过许多的岗位,就是没有去过新闻部.记者证随身携带,似乎也只是坐火车才用得上.……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鼾歌     
母亲的鼾歌,对我这个年过五十的儿子来说,仍然是一支催眠曲。在我的记忆里,她的鼾声是一支生活的晴雨表。那个年月,我从晋阳劳改队回来,和母亲、儿子躺在那张吱呀吱呀作响的旧床板上,她没有打过鼾。  相似文献   

8.
在我的家庭生活中.曾经遇到过无档之苦.也曾感受过有档之乐。家庭档案已成为我家庭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我患了腹胀的病.多处求医无效.后来被一位老中医的三副中药治好。两年后我的病复发,再次找那位中医治疗.他也不记得原来用的什么药.怎么治也不见好.因个人门诊没有病历档案.原来的处方无处查找,我也没有保存.不得不采取手术治疗,使我受尽病痛折磨。因此,我想到了建立个人病历档案,于是我就将我和老伴过去看病的报告单和处方等进行了整理,还将每种病的症状、诊断结果和有效处方进行了登记.  相似文献   

9.
来上海时.父母在我十分沉重的行李中又多添上了几瓶黄河的水。想法很简单.就是以防水土不服。然而自己也没喝到,全被上海的同学要去尝尝鲜了。我这人适应力倒也蛮好的.从来到哪也没有水土不服过.唯一有些不服的是世人对河南人的印象。  相似文献   

10.
在"文化大革命"中,成千上万的老干部受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并且同他们作了斗争.我这个人,入党以来,为革命做过一点事情,也犯过错误,是个平凡的党员."文化大革命"一开始,被打翻在地.在十年内乱中,我个人和我的一家,比起其他许许多多受迫害的老同志及其家属来,并没有什么特殊不同的遭遇和表现.我没有进行过什么可以夸耀的、卓有成效的斗争.所以能够有今天,这是因为在党的领导下,一些老同  相似文献   

11.
同志们,昨天通知我来参加你们的会议.没有说过要我讲话(笑声)。我没有准备来讲话。刚才会议主席的公开宣布,可是带有一点“突然袭击”的性质。怎么办啦?事前没有商量过,只能临时说一点想法,算是交换意见吧。  相似文献   

12.
在记者这一行业,年轻的我不过是一只“菜鸟”.关于暗访报道,我既没有做过“卧底”,也没有曝光过巨大黑幕,只不过做过几次体验式的暗访报道.不过,也正是几次暗访经历,在尚不算长的记者生涯中最让我刻骨铭心. 暗访记者得像个“演员” 在很多报社,暗访报道一般属于机动部或热线部,因为它属社会热线新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我真是上海书展的常客,十多年了,从没有落下过一次.还记得第一次去,时间是十二三年前的八九月份,地址在光大会展中心,够早吧?我虽然不是卖书的业务员,但每年都参与活动若干场,如果要评选上海书展历年来热心参与者,获个入围奖应该不是问题. 最近几年上海书展行情看涨,出版业内外一片喝彩声.作为书展常客,还真是与有荣焉.可惜厕身其间这么多年,每每看东方卫视的相关报道,竟然连自己背影都没有找到过,可能是不够高、不够帅、不够大腕吧.虽然电视里没有,网站采访还是有的,某个电台也采访过我.  相似文献   

14.
国庆期间,我去了普救寺。这寺因为发生了《西厢记》这样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而闻名遐迩。张生和崔莺莺这对男女挑战封建婚姻礼教,打破传统门第观念,冲破层层阻碍,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穷书生和相国千金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爱情故事一般到此结束,人们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他们婚后生活如何,因为婚姻没有那么多的缠绵浪漫和轰轰烈烈。  相似文献   

15.
卖书     
郭沫若 《出版参考》2004,(29):32-32
我平生受苦了文学的纠缠,我想丢掉它也不知道有过多少次了.小的时候便喜欢读<楚辞>、<庄子>、<史记>、<唐诗>,但在一九一三年出省的时候,我便全盘把它们丢了.一九一四年正月我初到日本来的时候,只带着一部<文选>.这是一三年的年底在北京琉璃厂的旧书店里买的.走的时候本来也想丢掉它,是我大哥劝我,没有把它丢掉.但我在日本的起初一两年,它被丢在我的箱里,没有取出来过.  相似文献   

16.
由于匮乏和苦难,由于兵荒马乱,由于太早地对于政治的关切和参与,我说过,我没有童年. 我没有童年,但是我有五岁六岁七岁直到十几岁的经历.回想旧事,仍然有许多快乐和依恋.  相似文献   

17.
韩寒 《视听界》2010,(3):11-11
我接受过一些采访,外媒和内媒是不一样的,虽然他们有的时候可能会问出一样的问题,我给出一样的答案,但是最后见报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外媒的问题更加的直接,有些问题直接到你没有办法回答,因为你如果回答了一次,那估计以后只能永远接受外媒的提问了。  相似文献   

18.
母亲离世后,在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父母留下的照片非常少,1949年以前的几乎没有. 记得小时候,曾看到过父亲穿着长衫、戴着圆形眼镜的一张照片.之所以印象深,是因为1967年底"造反派"来抄家,照片被当作罪证搜走了,而且一定是搞丢了,因为我再也没有见到过那张照片.那是个寒冷的黑夜,"造反派"抄完家,就把父亲押走了.他被押出了家门,再也没有回来,那年我十四岁.  相似文献   

19.
我的编辑经历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出版社做过编辑、编辑室主任、总编室主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从来没有离开过策划和组织书稿工作,一晃儿就是二十几年.我在给编辑讲业务课时,有的编辑给我出了一个题目,让我谈谈在策划和编辑书稿过程中的切身体会.这便是我写这篇文章的缘由.说是"体验"也好,说是"教训"也好,期望对同行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标本     
九八、九九年那阵子,我还在中关村一带过着穷风流恶快活的学生生活,宿合里没有电话,更没有电脑,但老师要求上交的论文要用电脑打印,我只得花钱找打印社。虽然如此,但那时,我觉得自己是中国离互联生活最近的人。因为每天一出校门,就能看到扑面而来的巨大广告牌,“全世界计算机联合起来,INTERNET一定要实现。”看得人热血沸腾,充满了革命的激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