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日报》海外版对伦敦奥运的报道体现了中华民族一体化的媒介空间,此种空间的建构既与民族复兴的话语相组接,又与国际传播话语相对接。研究发现,奥运传播与中国建设成就的互文式表述、与十八大报道的语境衔接不仅纵向构筑了民族国家一体化的历史血缘,也在横向层面搭建了民族国家的全球坐标。值得注意的是,以海外版为代表的党报对外传播话语强调了民族认同的同一性而淡化了身份及认同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话语方法对《人民日报》玉树地震报道的国家认同和国家话语进行分析,认为国家话语通过话语在场、话语共存和话语记忆等分别以报道对象、评论、报道语词等强调了党/国、家/国的同构特征;以媒介仪式强化了国家认同的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3.
春联作为媒介对国家认同的表达隐现于字里行间,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传播效果。国家认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在春联中分别以文化认同、身份认同、民族认同和政治认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春联以微观着手、意象入题、语言贴民和融情于文等表达技法实现了国家认同意识的具象化传播。春联中国家认同意识的传播是公民教育形式的创新,起到了凝聚社会共识的纽带作用,且成为构筑文化记忆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4.
1930年代初中期,北平存在三种新闻学话语实践,大众新闻学话语以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的路径达成体系,统制新闻学话语存在阶级对抗/国家主义、民主民权/国家主义的二元对应逻辑;苏联新闻学话语则存在革命与建设的逻辑转用难题。大众的迷思、粗糙的阶级分析以及民族国家认同上的偏差,使诸等新闻学话语内涵斑驳,纠葛难清,反映出新闻界和教育界对北平新闻业多元而复杂的反思历程。  相似文献   

5.
赛博空间成为一种公共领域的可能性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这种可能性的实现依赖于"网络公民"身份意识的明确。网络公民应该在传统的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公民身份所要求的权利和义务的张力系统中去理解,网络公民也应该作为一种超越民族国家的新的身份认同来理解。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仔细梳理了民主改革时期,《新疆日报》民族报道中民族话语与阶级话语的互动。作为民族和阶级两套话语共存的特殊历史阶段,阶级话语对民族话语的借用、取代与共存作为话语策略,表现出民族与阶级两种身份的协商过程。特殊历史时期民族话语与阶级话语的互动和协商体现出了国家整合过程中民族与国家、地方与国家的多重关系的参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不同历史经验,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统一性身份与特殊性身份的关系的理解,对当下处理民族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多民族国家形象的内部生成机制是从民族视角讨论影响国家形象构建的诸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国家形象从内部生成的过程,其本质是国内民众建立国家认同的过程。建国初期多民族国家形象内部生成过程中,政治传播通过多种手段来构建国家认同:传播阶级认同框架和革命话语来统领各族对民族关系的认识;以传播新生政权下的民族合作、和谐、平等关系来强化各民族的政治认同;将国家形象的内部生成与传播阶段性革命任务、政治统治有效性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多样的政治传播文本营造新型民族关系的舆论氛围;从党和国家层面为国家形象的内部生成提供政治传播的制度保证。政治传播在多民族国家形象内部生成中的角色要随政治结构、历史情境、传媒行为等因素的转变而作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8.
陈薇 《国际新闻界》2020,(1):136-153
"想象的共同体"确立了论述国家的话语方式,书写(论述)国家的行动本身,就是通过想象(叙事)来弥补在多元复杂的社会力量中所遗失的国家"同一性",从而将宏大的民族国家叙事和细碎而弥散的日常生活建立起勾连。本文从想象国家的理论脉络出发,以新世纪以来《人民日报》对海外撤侨行动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对报道中所呈现的"国家"话语进行文本分析。研究发现,建构主义范式与原生主义范式共同作用于国家想象的生成与可见,从而"标识"国家。由此,撤侨话语成为一种展现国家力量与国家意识的权力书写,通过英雄原型叙事、建构集体记忆的话语互文、塑造"家国一体"的概念隐喻以及话语互动,实现国家情感的表达与国家认同的凝聚。  相似文献   

9.
消费社会的身份认同与价值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升梁 《新闻大学》2013,(1):106-112
共和国60多年社会大变局必然催生价值观大变革.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回答如下问题:消费社会人们的身份认同与价值取向应该如何?第一,传统与反传统:在解构中迷失;第二,身份认同的多元视角:碎片却真实;第三,消费社会的价值重建:我是谁?我们认为,只有把国家认同建立在公民身份认同(以品牌身份认同为代表)而不是民族认同的基础上,才是弥合各种价值差异的唯一途径.捍卫民族文化,不等于闭门造车,不可拒绝“世界的”,不能将民族国家看做是一座“孤岛”,而应在民族国家与世界之间建立起一座有机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多元文化并存、文化资源丰富是新疆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但也易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认同不够、将民族和语言认同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的问题。通过电视文化建构国家认同的文化身份,是电视媒介独特属性与新疆地理人文条件的综合作用。通过对新疆多个民族的入户访谈,调查了解了电视文化对新疆少数民族建构国家认同的文化身份的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