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建国 《钓鱼》2009,(1):42-43
在我这不大的钓鱼圈子里,我是臭名“近”扬了——在同去钓鱼的十个钓友中,有九个几乎整天没有一个信号,全部是“空军司令”的情况下,我却碰到了6条大鱼,然而,1条也没有拉上来!  相似文献   

2.
徐元金 《收藏》2008,(3):169-169
我曾经是一个走“鬼市”,串古玩店,并常收一点“自爱品”的老人。不幸在2002年身患喉癌,先后两次住院手术,声带全部被切除,不能说话。一段时间我思想上苦闷极了。好在有《收藏》相伴身边,《收藏》帮我忘掉病痛,忘掉孤寂。每次我拿起《收藏》阅读时,就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中,我好像在参观上下五千年的博物馆,又好像徜徉在艺术品超市,《收藏》丰富的知识把我带进一个多彩世界。  相似文献   

3.
任志录 《收藏》2007,(11):62-66
为配合2007年世界遗产日活动,深圳市文物局于6月初主办了“深圳收藏月——民间收藏精品展”,共分为书画、铜器和陶瓷展3项,其中古代陶瓷部分共有170件展品,全部来自深圳的私人收藏,从中可以窥见深圳民间收藏慨况。  相似文献   

4.
高子涵 《体育博览》2013,(10):58-63
骑着爱车去西藏,被视为骑行爱好者的“朝圣”。去西藏的路线,一般就是318国道、新藏、滇藏这几条比较成熟的路线。但是李四达这次的目的就是想走一条别人未曾“开垦”过的道路,真真正正的做一回敢于吃螃蟹的人。  相似文献   

5.
卫华 《收藏》2007,(5):166-168
书画作品的收藏,无论从艺术的角度还是经济的角度,都约定俗成地限定于这些作品的作者都是名人。自古到今,皇室富豪也好,民间收减家也好,抑或画廊、美术馆,均唯名人书画是藏,就是这个道理。以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名人为例,既有像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这样的一代伟人,也有像汪精卫、陈公博、林彪这一类为人非议的名人甚至千古罪人。这后一类“名人”姑且称其为“另类名人”,对“另类名人”的书画作品的收藏应当如何看待呢?  相似文献   

6.
姚秀生 《收藏界》2013,(3):89-91
我搞收藏已有二十余年,已过花甲,刚搞收藏时,因刚入门所以“玩”的杂项。近五年以来,专门研究、探讨和交流诸泉谱中未见记载的古币,并将它们装成集册。最初,由于经验不足,也是在朦胧间吃过亏,上过当,经历了众多的磨难、挫折、困苦。但我不气馁,不回头,向前走。“山穷水尽疑无路,  相似文献   

7.
劫后放生     
肖翔 《钓鱼》2014,(18):64-65
作为钓鱼人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就是到了水边以后看见鱼虾被“电工”“药师”电死毒翻.最近在我经常垂钓的这条河流里面出现了更为让我甚至整个兴文县几千钓友心碎的事情:整条河流全部被污染,40千米长的河段内的鱼虾死绝!  相似文献   

8.
杨加雷 《收藏》2013,(10):144-144
今年是《收藏》杂志创刊20周年,我作为一名海外读者,感慨万分。从2001年与《收藏》结缘至2013年已经有十余载了,至此,借着这个20周年的日子,我想把我和《收藏》结缘的经历讲出来。那是2001年初夏,我从西班牙回国探亲,无意中在故乡浙江青田的一个报亭里发现了一本装帧精美的杂志,驻足端详起这本书,那期封面印着一件青铜器,庄重、古朴、典雅的气息一下子震慑了我,就在这一瞬间,我好像有预感——我今后的生活离不开它了,  相似文献   

9.
钱冶 《收藏》2010,(1):159-159
《收藏》杂志为配合2010年第1期推出“探寻神秘的雪域奇葩”专号,与艺超网联合举办了“西藏——我眼中的雪域”摄影征稿活动。在广大读者朋友的大力支持下,共收到47位作者的585幅应征作品。经过初选和编辑部终审,选出张建林、孙卫东、胡德川、张郁亮、王占辉、郭明等6位作者的17幅作品在专号中刊出。  相似文献   

10.
耕生 《收藏》2010,(1):86-90
从13世纪开始,西藏正式纳入中国元朝版图,自此中央政权对西藏加强治理。随着汉藏交往日益频繁,中央官方制作或收藏的一些精美艺术品传人西藏,在西藏收藏的与明清中央王朝有关的文物中,就有一批景德镇烧造的精制瓷器(如图),其中以明代高足碗最具特色。它们是西藏与内地文化交流的反映,更是明清中央与西藏地方关系的历史见证。中央政权赏赐的瓷碗甚至被视为西藏各大教派“受封赐权”的象征。  相似文献   

11.
王信堂 《收藏》2007,(12):110-111
自2006年9月份起,笔者撰写的《古玩市场诡计四十招》连载于《收藏》杂志之后,受到了一些藏友的好评,我很欣慰。不料,在2007年第9期《古玩市场诡计四十招(十)》发表后,却引起了个别人的谩骂。其导火索,是因为我在题为“文化创新”的章节中,将他们经营的品种、造型不伦不类的所谓“苍山文化”玉器称为赝品,并配发了一幅图片。  相似文献   

12.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著名表演艺术家韩善续家里也伺候着几盆花和几条金鱼.“你喜欢花和鱼?”我问.他却说:“不喜欢.花和鱼是家里别人养的,我是养鱼鱼死,养花花亡.我的专业是演戏.演戏、看戏、研究戏是我最大的爱好.不过……”他话锋一转,“我很喜欢旅游,这可是集娱乐、健身与运动于一体的最好方式.我常旅游主要得益于演戏,老得随着摄制组到全国各地跑.在我接戏的时候,能吸引我的不是角色的大小,而是排戏的地方在哪儿.因为我喜欢山,不管是名胜大山,还是艰苦的老区山区,只要没去过,我就愿意跑上一趟.”  相似文献   

13.
阿成  谭爱芳 《收藏》2007,(6):160-161
原苏联制式炮弹、美国战斗饥残骸、越南造地雷……千奇百怪的“战争碎片”挤爆了书柜。“收藏这堆破铜烂铁,我花了30多年时间。”今年61岁的李全岳抓起一枚弹壳,似乎比握住一块金条还珍贵。和这位收藏家的对话充满了“火药味”,李全岳讲述了“三枚弹片”指引他收藏“战争标本”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林维庆 《收藏》2001,(5):80-80
我收藏了一张“文革”期间的外调介绍信,这是一张典型的“文化大革命”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李兆民 《收藏》2006,(12):107-107
“顺天易得,得壹难求。” 我在初涉钱币收藏时,就从老一辈钱币收藏家那里知晓“得壹元宝”钱较难寻觅。当时由于工薪收入不宽余等原因,我将收藏定位于中档钱币,“得壹元宝”钱自然被列入重点寻觅对象。  相似文献   

16.
陈飞武 《收藏》2008,(3):168-168
我从2007年第4期《收藏》杂志上看到一篇《〈收藏〉助我淘得“文革”年画原稿》的文章后,很替该文作者汪先生高兴。本人也有类似的收藏经历,不过我收藏到的是“文革”油画原作,而非“文革”年画原稿。  相似文献   

17.
李润 《集邮博览》2012,(7):40-42
在“我与博览的故事”征稿启事中,提到“是邮票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但我的情况却特别一些,邮品虽然不是我的主集项目,我却特别喜欢《集邮博览》这本杂志,原因与这本杂志内容的“博”有关。这本专业邮刊在刊登有关邮文的同时。还广征博引地刊登介绍其它类别藏品的收藏文章,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收藏热潮方兴未艾,而全国性收藏专业杂志还没有大量出现期间,《集邮博览》对于普及收藏知识、引导收藏爱好者走上正确的收藏之道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美西藏     
苏立征 《集邮博览》2008,(12):55-57
西藏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全境面积12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第二大省(区、市)。西藏于1951年通过和平方式解放。这不仅意味着祖国大陆领土全部获得了解放,同时宣告了帝国主义妄图分裂中国、策划"西藏独立"阴谋的破产。西藏的和平解放,为彻底废除封建农奴制度,为百万农奴的翻身解放,为西藏人  相似文献   

19.
杨才玉 《收藏》2001,(4):9-11
好几年前,我就想将香港成立最早的收藏团体“敏求精舍”介绍给国内的收藏爱好者。1995年11月18~26日,应徐展堂先生之邀在香港访问期间,我与时任敏求精舍主席的钟华培先生电话取得了联系。  相似文献   

20.
唐昌科 《收藏》2010,(4):65-65
浙江永嘉的一位朋友为我送来一块木匾,说是下乡时用两条“大红鹰”香烟与杨姓农户交换而来,匾额当时被这户人家用作搁板,上边堆满杂物。这些年,我收藏古匾有了点名气,外边认识或不认识的朋友一有信息都喜欢跟我联系,这位未曾谋面的朋友就这样把一块2米多长0.8米宽的木匾送到了上海,为我增添了一块有分量的匾额藏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