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陵之祸”和《史记》的创作是司马迁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且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李陵之祸”不仅坚定了司马迁述的志向,改变了他最初的创作动机,而且影响了《史记》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此外,“李陵之祸”对于司马迁人格的发展和完善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李陵出征与投降匈奴,论述“李陵之祸”以及对司马迁产生的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而遭腐刑,李陵之祸对司马迁人生命运产生了重大影响。李陵之祸的文化意蕴体现了司马迁对李氏家族命运的人文关怀,揭示了圣贤通道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司马迁忠守自我、刚正不阿的人格风范。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与李陵“素非相善”,为开扩武帝胸怀而言及李陵事件,并没有为李陵投降辩护和开脱罪责,他是因“诬上”而被处刑的。李陵之祸后,他又遭受了为李陵投降辩护和开脱罪责的冤枉。我们应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为司马迁讨个公道。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一位堪称巨擘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推陈出新,独树一帜,写出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六经之后,惟有此作”的巨著--《史记》,沾溉后人,泽流无极。可是,司马迁在创作《史记》的过程中,曾因“李陵之祸”蒙受宫刑,终身垢耻。这“李陵之祸”,到底是司马迁咎由自取,还是无辜被刑?弄清这个问题,将有  相似文献   

6.
最近,王俊清同志发表了一篇题为《观其文章,想见人德》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谈到了司马迁所遭的“李陵之祸”.王俊清同志说:“司马迁因李陵事件遭祸受刑,这是历史上一件冤狱.”为什么这样说呢?他说,这是因为司马迁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是有其原因和理由的”.司马迁“与李陵俱官‘侍中’”,“对李陵之为人还是深有了解的”,李陵“‘事亲孝,与士  相似文献   

7.
宫刑是汉朝承袭秦朝旧制,除大辟(死刑)之外,最惨无人道、侮辱人格的刑罚。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最下腐刑,极矣!”腐刑即宫刑(一种破坏男子或女子生殖的刑罚)。司马迁遭受宫刑是因“李陵之祸”引起的。天汉二年五月(公元前99)五月,汉武帝令李陵、李广利率骑兵出击匈奴,结果李陵深陷重围,兵败投降。汉武帝召问群臣,司马迁委婉地陈述了看法:李陵投降很可能是权宜之计,即便是真降,也是出于不得已。他的观点使汉武帝大为不悦。其实,汉武帝对司马迁欲加之罪已非一日,“李陵之祸”只不过是促使矛盾总爆发的导火索而已…  相似文献   

8.
李陵之祸在修史主旨、修史决心、抒情性、选材、风格等方面对《史记》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李陵之祸是司马迁的不幸,却使《史记》成为不朽巨著。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渴望建功立业,《史记》中却大量出现“功成身退”思想,这一矛盾思想是作者遭受的“李陵之祸”在作品中的曲折反映,而且正是《史记》文学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对司马迁受腐刑的年代,《史记·太史公自序》和《汉书·司马迁传》有互为矛盾的记录,这是因记录重点不同而造成的差异。排比《史记》、《汉书》和《报任少卿书》等史料,勾勒“李陵之祸”过程,可以确定司马迁“李陵之祸”是从天汉三年初下狱开始,至太始二年受腐刑出狱止,历时四年。《自序》中“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一句,就是记录了从司马家在舜时为史官到司马迁出狱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千百年来,人们对史学巨匠司马迁所受的“李陵之祸”莫不扼腕叹息,却很少有人分析司马迁的主体局限在李陵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司马迁缺乏军旅生涯积累的社会生活经验,极大地影响了他对于李陵事件的认知和反应.由于对军事的隔膜,他漠视李陵战败投降触犯汉律的投降罪、有亏于国家大节这一事实,为之苦苦辩解,对此事件作出有失偏颇的判断.司马迁的李陵事件警示我们,历史认识过程中不可忽视主体因素的作用,从而重视加强主体修养.  相似文献   

12.
李陵之祸迫使司马迁思考人生的价值、看透世态炎凉、认清帝王专横、坚定《史记》写作、重评历史现实  相似文献   

13.
对于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一事,历来论者多偏重于汉武帝的褊狭和武断,却忽略了其对李陵认识上的某些失误。文章认为司马迁为李陵的辩护固然体现了其瘩诚、正直、勇敢的品质,然而他在为李陵的辩护中对李陵的认识也存在着某些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4.
梁建邦《史记论稿》对司马迁的爱国思想,司马迁“李陵之祸”、《史记》的修辞及本校勘与理解等进入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和论述。本对对《史记论稿》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对有关本理解问题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5.
人生之路漫长,但起关键作用的只有几步。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受了莫大的屈辱,却不坠凌云之志,以血作墨,以灵为纸,完成了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巨作。  相似文献   

16.
“李陵之祸”在司马迁的一生中是件关键性的大事。这件事既影响了他的生活、思想和仕途,又影响到他的《史记》的写作。因此,无论是研究司马迁的生活道路,还是著述道路,都不能忽视它。本文打算分析一下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其中涉及到司马迁与汉武帝的关系问题,也略加阐述,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主旨,有一个发展变化逐步完善的过程。其修史主旨的演变,可分为形成期、蜕变期和升华定型期三个阶段。李陵之祸是引起司马迁修史主旨蜕变和升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史记》人文精神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记》中的人文精神源远流长。先秦时代的民本思潮和理性传统是其历史渊源。同时千百年来时代的变迁使人们看到了“天意”逻辑的虚妄和人类自身的巨大能量,重人爱才的时代热情孕育了司马迁的人文思想。司马迁惨遭“李陵”之祸使他能摆脱对专制政体和君王的依附关系而独立思考“人”之为人的生存出路和价值取向,从而玉成了他的人文思想。  相似文献   

19.
《伯夷列传》夹叙夹议,与《史记》中其他列传写作结构有很大不同,整篇文章处处可见司马迁的慨叹之辞及质疑的语句。力求透过《伯夷列传》文章的写作章法,司马迁写《史记》的动机及自身遭受的李陵之祸,来分析司马迁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探讨汉将李陵投降匈奴之原因所在,论述李陵之投降,乃汉武帝混淆是非,蓄意谋害使然,投降伊始,实属假降,是人在“胡”营心在汉;并以此证明司马迁对李陵的判断是正确的、;历史加在司马迁头上的“为李陵在对敌斗争中的变节投降行为作辩护”的罪名,亦应予以洗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