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希望之烛     
<正>在一个房间,有四根蜡烛在燃烧,氛围如此柔和,以至于你可以听到它们的谈话。第一根蜡烛说:我的名字叫"和平",然而没有人能一直让我亮着,我想我将熄灭了。它的光芒很快变小,最终完全熄灭了。第二根蜡烛说:我的名字叫"信念"。最糟糕的  相似文献   

2.
炳烛之明     
译文:晋国的平公问师旷道:“我年纪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已经老了吧!”师旷说:“干吗不点燃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师旷说:“瞎眼的臣子(我)怎么敢戏弄我的君王啊!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  相似文献   

3.
炳烛之明     
<正>~~  相似文献   

4.
“烛”之悟     
中国人是最忌讳谈“死”的,究其原委,莫过于给家人朋友带来的悲痛。而对于他——我的化学启蒙老师的病逝,我却掺杂了许多复杂的思绪。悲痛中,细细回想起他的教诲。猛然惊醒,他的去世,使我变得更为成熟。  相似文献   

5.
希望在每一个人的心目中显得是那么的高贵,希望在我的心目中占有巨大的位置,只有有希望才能成功,才能爱上学习。希望之声在我们危难时刻将在我们的耳边响起,假若有一天,我们的地球已经“面目全非”的时候,人们都在四处逃难,请  相似文献   

6.
烛之武是《左传》中记载的一个历史人物,载于《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之中。文中记述的烛之武是春秋时期的郑国大夫,他有勇、有志、有谋,可他却一直没有受到郑文公的重用。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合以“莫须有”的罪名围攻郑国。在大军压境,郑国局势十分危急之时,烛之武受到推荐,前往游说秦伯退兵,以解郑之危急。烛之武不计前嫌,顾全大局,夜缒而出,去见秦伯,分析利害,比较得失,利用秦晋之间存在的矛盾机智论辩,慷慨陈词,既有形势分析,又有史事的引用,终于离间了秦晋之间的关系,使两国先后撤军,解除了郑国的危难。从这一游说事件…  相似文献   

7.
<正>文言文的教学常常容易浮在文或言的表面。花了大量的力气去解决言的问题,结果学生却忽略了对文的感知。又或者对文有所感,却无所知,可能在重复记忆中背得滚瓜烂熟,但对于文章的脉络与力量把握,却是糊涂的。《烛之武退秦师》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中的内容,列于因声求气,要的是让学生在感受诗文语言节奏的过程把握作品的精神。这一学习要求给出了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但从出发点到落脚点  相似文献   

8.
一天上,一颗星也看不到了,它们刚才还在呢,是上天特意把它们全部收走了吗?风也越来越大了,刮起的尘土打得人的眼睛生疼。郑国城堞上的灯笼在风中剧烈地摆动着,似乎随时都会掉下来似的。终于,"啪"的一声,那只最大的灯笼掉了下来,火立即燃着了绢做的灯罩,偌大的灯笼和灯笼上的"郑"字霎时消失在猎猎的风里。  相似文献   

9.
<正>《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讲述的是鲁僖公三十年秦晋联军围攻郑国,在兵临城下的危急时刻,郑国老臣烛之武临危受命只身赴秦营,以三寸之舌说服秦穆公退兵,使郑国转危为安的故事。烛之武何许人也,以年老体弱之身,能在国难当头,凭一己之力,巧妙化敌为盟,最终做出一番救国存家的伟业。关于该人的正式史料,留存记录的只有左传中的  相似文献   

10.
11.
12.
在秦晋联军大举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的紧要关头,烛之武应郑文公之请,只身赴秦,成功地说服秦穆公单方面撒军,瓦解了秦晋联盟,拯救了国家命运。且看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一段说辞: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这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这段说辞虽只寥寥125字,却充分展示了烛之武高超的游说…  相似文献   

13.
秦晋联军大举围攻郑国时,烛之武应郑文公之请,只身赴秦,说服了秦穆公单方面撤军,瓦解了秦晋联盟,拯救了国家命运。且看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一段说辞:秦  相似文献   

14.
此文以“蜡烛”为载体对比地揭示主旨。所用的材料及所揭示的主旨,将其孤立起来看,虽然均系前人所言,但从作文整体上来看,却是前人所未作为——对熟知的材料进行整合,构建新的载体,从而写出自己的体验——前人说过的话。  相似文献   

15.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其主人公烛之武也历来为人称道。的确,保全郑国,烛之武功不可没。但退秦存郑绝非单凭烛之武一张巧嘴就能做到,烛之武之所以能“退秦师”还因为他占尽了天时、地利。  相似文献   

16.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中的名篇,主人公烛之武凭三寸不烂之舌说退百万秦师的事迹历来被人们称道。但退秦存郑仅凭烛之武巧舌如簧的谈话技巧就能做到吗?细读文本,我们发现烛之武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能言善辩、深明大义、机智勇敢,还在于他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并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切。本文将就这些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有一支很粗的蜡烛,它清楚自己的价值。“我的生命源于蜡,是用模子铸成型的。”它说道。“我的光比别的光都亮,燃的时间也更长一些。我的位置在有罩的烛架上,在银烛台上。”“那样的生活一定很美好。”油烛说道。“我不过是油烛罢了,在一根签子上浇成的烛。我不能总是这样,我常自我安慰,我总比一根小细烛①要好一丁点儿。它们只经过两次浇浸,而我要经过八次,所以我这样粗。我知足了。诚然,出身于蜡而不是油脂要高贵、幸福得多,可是都知道,这个世上的位置并不是由自己决定的。您在大厅里的灯罩里,我留在厨房里,不过那也是一个很好的地方。全家…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的走向清晰地告诉我们,创造性教学将成为现在和未来的教学主流。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教育更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一、课文悟读本文写的是郑国在秦兵直逼城下的危急形势下的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烛之武这位出色的“外交家”在见到秦穆公之后,既非据理质问,又不苦苦哀求,而是以超此事件之外的姿态,动之以“利”,晓之以“理”,终于使趋“利”而来的秦兵,不仅立即避患而“退”,还反过来“与郑人盟”,派军队留守郑国,帮助郑国抗晋。秦国为什么要行军千里,与晋国合打郑国呢?理由很简单:为了一个“利”字。课文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无礼于晋”,指的是当年重耳流亡到郑国时,“郑文公亦不礼焉”(《左传…  相似文献   

20.
    
一脸严肃的他,仿佛就端坐在我面前,熟悉而陌生。初中时,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他,便一见如故。时空的间隔,以及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使我不能见他的面,但他和我心灵的交流,却在翻开扉页的那一刹那,便开始了。他的个头不高,身体清瘦,唇上的胡须仿佛像隶体的“一”字——这些都是从那些爱他的人中听说的。细看那一张张黑白相间、或站或坐的照片,一种钦佩之情油然而生,他人格的魅力超越了长相,那是一种从心底发出的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