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文难,作文难,一提作文我就瘫——思维停滞笔也搁。""要写什么呢?三点一线的生活,重复且单调,枯燥又无味,没东西可写。""这不得写,那不得写,要达到这个要求,要达到那个要求,我还没开始想,就有这么多禁忌在头上,还怎么下笔?”  相似文献   

2.
面对作文,学生哀叹不已;枯燥之文,教师批阅痛苦不堪。学生生活越来越幸福,作文却越来越难写。我们认为,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努力激发学生对生活敏锐的观察能力,就能使他们痛快作文。一、狠抓素质训练快速作文训练的中心是"快",这种训练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和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的基础上求"快"、求"好"的训练。因此,我每接手一个班,首抓基础训练,以求达到下列目的:(一)培养写作情感,提高写作兴趣  相似文献   

3.
<正>作文是生活实践、思维和语言的统一,是学生表情达意的手段,可以反映出学生在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表达能力、阅读量、知识面、写字、人格等多方面的情况。而当学生没有什么感情想表达的时候"硬写",他们就会苦恼万分地做"无米之炊",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作文望而生畏,一提作文就抓耳挠腮。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对作文的畏惧呢?"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因为"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许多文章都是经典  相似文献   

4.
徐金玉 《阅读与鉴赏》2010,(1):56-56,53
对很多学生来说,作文是很头痛的事。每到上作文课时,学生就眉头紧皱。怨声载道。诚然,学生平时生活枯燥,每天三点一线,单调重复。材料积累很少,再加上生活阅历浅,对自然和生活缺乏观察和体验,当然感到无话可写,即使有,也常常是语言平淡,构思无奇,让老师失望,使自己遗憾。学生是多么渴望能得到妙手指点,  相似文献   

5.
[小引] 一提到作文,很多同学就大发牢骚,什么"我不是作文的料"、"我没有文学细胞",总之一句话,我写不好作文。果真如此吗?不是。其实作文并无诀窍,只要正确认识自己,找到情感的宣泄口,找准写作的切入点,每个人都能写出成功的作文。我敢说,没有不会作文的学生,没有写不出成功作文的学生。  相似文献   

6.
<正>笔者认为,理解并掌握作文题材的"以小见大",对于写好一篇文章尤为重要。什么是"以小见大",怎样做到"以小见大",这正是作文训练中必须重视和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一、什么叫"以小见大"所谓"以小见大",就是要小题大做。具体地说,"小"是就题材而言,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不是重大事件;"大"是就文章的主题而言,反应的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主题,二者都是来源于生活,而表现生活的。通过多年的作文教学,我发现多数学生在作文中往  相似文献   

7.
《当代学生》:今年中考作文的命题方向与往年相比有什么变化?金志浩:中考的作文题目逐渐由校园、家庭生活拓展到社会生活。比如去年中考的作文题"我的视线",就拓展到了社会生活的领域。大致上,中考作文命题与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是一致的,和往年的中考作文命题相比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曹文轩:有很多学生说:"我的作文写不好,主要是不知道写什么!"作文,究竟应该写什么呢?很简单,作文就是要让生活在你的笔下开出一朵朵小花。有的学生又说:"我的生活中就没觉得有什么值得写的东西啊!难道是我没有生活?"你怎么能说你没有生活呢?你吃饭吗?你睡觉吗?你看见过冬天天空下缓缓飞过的鸦群吗?你见过下雨前的蚂蚁在匆  相似文献   

9.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许多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甚至害怕写作。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体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不观察生活,没有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就得不到作文的素材。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写出来的作文就缺乏真情实感,不能打动人。想要学生喜欢写作,获得快乐,尝到甜头,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在生活中用心体验,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将被动的"要我写"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写"。  相似文献   

10.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许多学生对写作没有兴趣,甚至害怕写作。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体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不参与生活,没有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就得不到作文的素材。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写出来的作文就缺乏真情实感,不能打动人。若想要学生喜欢写作,获得快乐,尝到甜头,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在生活中用心体验,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将被动的"要我写"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写"。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的小学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颇感头痛,认为作文教学非常难,不仅学生没有兴趣,教师也教得十分吃力。学生的头脑中仿佛没有任何东西,他们写作文就像挤牙膏一样,一点点地凑字数。并且,学生的作文中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言辞干瘪无味。长期以来,我们都将作文教学的关注点放在了教师的教上,没人去注意小学生的喜好,他们喜欢什么东西,喜欢写点什么,喜欢老师怎样上作文课,这些内容教师都没有去花时间探究和关注,我们都是按照原定的教学计划,以自己的方式来展开教学,这就使得学生对于作文学习的兴趣逐步丧失。新课标对于作文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乐于表达,同时注重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在写作中表现出真情实感。由此可见,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做那个连接学生生活与教学的纽带,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抒发自己的真情,做到"以我手写我心"。  相似文献   

12.
正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不强,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面对"教师教——难,学生作——难"这一现状,细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我想是教师在做"无米之炊",导致学生做"无米之炊"。教师策略少,没有把准学生的"兴趣点",是导致"难作文"的主要原因。在教学实践中,我试着借故事之"米",让学生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只要提起作文,学生就焦虑,教师也苦闷。学生的作文内容千篇一律,缺少情感。课堂上,教师讲得神采飞扬,仍然提不起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和欲望,写出来的作文还是"言之无物",做"无病呻吟"之态。究其原因,是缺乏对生活的了解和关注。"艺术来源于生活",作文也是一样,生活便是写作的源泉,生活就是我们的老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开发利用生活中的资源,让学生的作文"柳暗花明",把学生学习作文训练和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用生活的理念指导自己的习作,这样学生的习作才有感染力。在作文教学中,我一直在努力探索将生活融入作文教学实践中,时刻关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4.
学生怕写作文,觉得三点一线式的生活枯燥得无素材可写;教师怕教作文,不知这作文怎样教才能见成效,这便是广大师生在作文方面的困惑。于是乎,李白、杜甫、屈原、庄子频频出现在作文里,乍看文采飞扬,细看却空洞无物,都是些投机取巧的万能材料而已。学生却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事视若无睹,对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弃  相似文献   

15.
贺燕 《湖南教育》2015,(3):36-37
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写人作文的训练可谓是从未停止,那是不是学生就练得炉火纯青了呢?不然!我们常看到学生写人的作文"千人一面",我们常听到学生喊"这个作文我们写过",我们也常常感慨学生笔下的人物不够丰满。写作就是写生活,生活的河流永不停息,为什么学生的写作不能常写常新呢?笔者尝试以游戏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写人作文练习。一、猜一猜课堂上,我对学生说:"这次我们写作的主题是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但是老师想先跟你们玩个游  相似文献   

16.
<正>小学生作文,首先要有话可说,要有具体的内容;其次才是话怎样说,怎样把具体内容表达出来。学生为写作文而苦恼,主要是没有内容可写,然后才是不知道怎样写。面对许多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困惑,我认为,比较有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写"生活作文"。所谓"生活作文",就是有意识地培养和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然后从中选择生动有趣、有价值的素材写成作文。要让孩子们学会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那么,到底引导他们写什么呢?一、让你会笑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17.
问题1:学生习作究竟有没有所谓的写作方法?很多教师提出"教学生写作方法",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就作文教学而言,"写作方法"是个很模糊的概念. 我们先谈一个问题:"思维"能不能教?我认为"思维"没法教,也没有办法训练.如果"思维"能训练,结果会是什么?结果会导致教出"同一规格的人".所以,我认为"教学生写作方法",可能经不起细究.教师本人可能会有一些写作路径,但作文教学有没有系统的"写作方法"可教?可能没有.比如怎样描写,教师可以点拨,可以用实例启发,但是具体怎样"教描写"—— 教师只有一些可提供的"经验",毕竟人与人不同,而只有"个人"才能完成写作.  相似文献   

18.
<正>农村学生普遍怕作文,作文内容枯燥,要么是写假人假事的"胡编式"作文,要么是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作文,甚至是全文照抄的"移植式"作文。究其原因,是农村学生生活单调,知识面狭窄。学生手中"无米",只能"喝白开水"或"偷窃"。其实不然,生活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识生活,挖掘素材,开发资源,为学生的作文开辟一条通道。一、热爱生活,激发习作情趣  相似文献   

19.
<正>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成什么文字。"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和习惯。没有生活积累就没有写作的素材,学生作文将无话可说,无事可叙。没有语言积累,学生作文将是"茶壶里面  相似文献   

20.
经常看到一些高三学生为写作发愁,不知该写些什么,作文成了横亘在这些学生面前的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源就在于这些学生缺乏材料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关键要有"材料"这个"米"才行。高三学生虽然马上面临高考,时间紧迫,但补上"作文材料积累"这一课并非没有希望。凡事就怕有心人,只要做学习的有心人,我们就可以发现,原来材料就在我们身边。 一、从生活中搜集材料 能够从生活中发掘出新意,需要一种锐利的目光,需要一个敏感的心灵,需要做生活的有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