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相信自己不对吗?人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相信自己,这是人的气节问题,马虎不得。但丁在《神曲》里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歌德说,"如果是玫瑰,它总会开花的"。这些话都有着相似的意思,那就是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晚上和家人看电视综艺类节目,看到众选手预测最后获胜的选手,家人都说选手一定会选自己。家人的这种预测几乎未出过偏差。如果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起码的信任,那么这个人就很难笑到最后。  相似文献   

2.
《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这里强调的是君子应该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就不高兴,郁闷于心。不了解自己即不理解而误会自己,君子要做的不是为自己辩白,君子怕的也不是"人不知",而是"病无能焉",所谓"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相似文献   

3.
上三年级《矛和盾的集合》那一课,我让学生背诵最后一段:"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我问:"这句话里的‘长处’怎么理解?"王良镜说:"就是一个人的优点。"黄兴镇说:"和它意思相反的是‘短处’!"  相似文献   

4.
一次赛课中,杨老师和陈老师都上了《去年的树》,细微之别落在一个问题上:读了这篇课文,你最想对谁说点什么? 两个班的学生都展开想象说了自己的心声,不少学生认为大树被砍倒是一个悲剧,是人类不爱惜树木的“恶行”。有趣的是,杨老师接受了学生的观点,同意对伐木工人的声讨,  相似文献   

5.
2004年的高考可用一个《忙》字概括。最忙的还是考生,他们不仅要全力备考,同时还要《包容》人们过分的期待,承受着难以言说的精神压力。怎样处理好《自我认识与他人期待》的关系,化解压力,营造从容而积极的心理环境呢?这就需要《语言与沟通》的技巧和能力,《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取得理解和支持,确认和完善自己的目标,这同样是一种  相似文献   

6.
<正>先秦儒家提出仁义学说,广泛传播,成为其他学派也比较关心的问题。经过互相影响,互相综合吸取,仁义学说不断发展。汉代董仲舒对仁义学说的发展也作过一定的贡献。为了叙述的方便,仁与义,先分别讲,后再合议。一、仁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认为仁的意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自己想立,也要使别人立,自己要达,也要使别人达。就是说有好事就要想到别人,让别人也得到好处。与此相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洲》),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两方面也可以表述为“与人为善”和“害人之心不可有”,  相似文献   

7.
在一堂讲授儒家哲学的课上,老师问学生:"儒家思想是‘为己’,还是‘为人’?"大多数同学的回答是:"为人。"其实,儒家经典《论语》中早已说得明明白白:"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时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今天的学者的目的却是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孔老夫子在这里强调"为己"的意思,是再明显不过了。这里就有一个"为己"和"为人"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侵权责任法》颁布之后,《侵权法学》的教学内容应进行必要的更新,主要包括应删除"侵害人身权"和"侵害财产权"之章节和内容、统一《侵权法学》分论部分的章节设置以及对总论和分论部分的具体内容予以合理的安排。  相似文献   

9.
关于抄袭的问题,似乎是实在没有什么好再说的了。把别人的东西窃为己有,招呼不打一个,或者是略加删改,便成为自己的成果,实在有些不道德。道理谁都明白,当然也包括抄袭者本人。但怪就怪在此风屡禁不止。1995年本刊共已发现抄袭作品5篇,其中3篇已经核实,要知道,《著作权法》与《版权法》已生效数年,所以抄袭绝不仅仅是一个以前人们所认识的(包括抄袭者的检查中所谈到的)道德品质问题,而是一个违法行为了!  相似文献   

10.
你相信吗?人可以变成"怪物"。如果不相信,请听发生在我们课堂上的故事。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课《我像谁》一课,就重点让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和变异。为了上好这一课,我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还让学生准备了全家福照片、小镜子等,为研究自己  相似文献   

11.
<正>浙江师范大学的人文学院教授王尚文先生说过这么一句话:"问诸于人,求诸于己"。有人认为这是病句,因为"诸"等于"之于";而王尚文先生则认为这里的"诸"不等于"之于",所以"问诸于人,求诸于己"没有语病。  相似文献   

12.
在《是与时》中关于良知,海德格尔逐一分析了什么是"良知的声音"、"良知的呼唤",是谁在呼唤,又是在呼唤着什么、唤向何处等问题。并最终阐明良知是理解"此是"的核心概念,即良知作为一种无声的呼唤,它将"此是"唤向自己最本己的"能是"和"在-世界-中-是",继而达致对"此是"的真正理解。  相似文献   

13.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这是德国电影《英俊少年》中脍炙人口的歌,相信你一定喜欢。是啊,谁不希望人际关系的天空永远阳光灿烂呢!就像你,一直觉得"自己还蛮有魄力",即使别人议论,  相似文献   

14.
[原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  相似文献   

15.
中班语言课复习儿歌《桌上一瓶花》时,老师讲解“诚实”一词,与幼儿作了如下的谈话。老师问:“这个小妹妹好不好?”幼儿齐声说:“好!”老师又问:“为什么小朋友们都说小妹妹好呢?”一位小朋友说:“因为她打破了花瓶,自己就承认了。”老师很高兴地表扬了这位小朋友之后,说:“自己做猎了事,就自己承认了,这就叫诚实!诚实的孩子,谁都喜欢他。小朋友,你们愿不愿意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呀?”小朋友们齐声回答:“愿意!”老师又问:“那么,谁来告诉老师,你怎样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一位小朋友说:“如果我拿了别人的铅笔,我还给人家,承认是我拿的,不承认就不诚实。”老师笑着说:“对,这是诚实。”  相似文献   

16.
议论文要将道理分析得深刻,就应该分解中心论点,合理地设置分论点展开论证。那么,分论点的设置又有哪些诀窍呢?  相似文献   

17.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下简称《钢铁》)一书在我国曾是风行一时的"红色经典"。年轻时,我曾不止一遍地读它,并为书中许多动人情节和名言警句感动。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说,"我在这本书里讲的完全是自己的生平","书中对真实性所抱的态度是严肃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两卷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相信:《钢铁》  相似文献   

18.
彭海洋 《高中生》2009,(3):42-43
议论文要将道理分析得深刻,就应该分解中心论点.合理地设置分论点展开论证。那么,分论点的设置又有哪些诀窍呢?  相似文献   

19.
释“贰”     
《左传·隐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贰堪。’……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一连用了三个“贰”字。对此,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第10页注[13]、[15]、[21]分别解释为:“贰,两属,属二主。贰于己,一方面属于庄公,一方面属于自己。”、“国家受不了两属的情况。”、“贰,指前两属的地方。原先该是两属,现在段则正式收为自己所宥。”释“贰”为“两属”,“属二主”,这是采用晋人杜预的注(《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既而人权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杜注:“贰,两属。”又“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杜注:“前两属者,今皆取以为己邑。”)。 对于《古代汉语》教材(以下简称《教材》)的这一注释,我有如下三点看法:(一)《教材》这样注是有旧注为据的;(二)《教材》的注释又是错误的;(三)《教材》释三个“贰”为一义亦是不妥当的。下而说说自己的意见: 关于第一点,《教材》编写《凡例》五去:“注释一般采用传统的说法。某中有跟一般解释不一样的。则注明‘依某人说’。但不兼采众说,以免增加学生负担。特别是  相似文献   

20.
"听、说、读、写"是语言学习的四种最基本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小学生"说"的能力普遍较差。为此,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所以在课本的编写中,重视了口语的训练,在每册的《综合学习》中专门设了"口语交际"这项内容,这样既有口语交际训练的知识短文,又有具体训练的内容,这一切对指导教学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可操作性。那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引导让小学生"说"起来呢?这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